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要求教师“凡做事必留痕迹”,实在没有必要

学校要求教师“凡做事必留痕迹”,据说来自目前各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行的一种管理措施——痕迹管理。所谓“痕迹管理”,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下“痕迹”,它是做事过程中的一些凭证。有的学校为了推行痕迹管理,要求老师下载多个APP,有教务部门的、德育管理的、教师培训的、党政部门的……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师工作的履职情况,就是查看教师上传到APP上的痕迹记录,有的甚至还规定了上传的次数和数量,如多少图片、多少文字、多少视频等。如果次数和数量不够,则意味着工作不合格。

痕迹管理表面看来管理到位而且精细,但如果凡事一定要留痕迹,那这样的管理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让本来就任务繁重的教师不堪重负,让一些本来很有意义的教育行为变味。

首先,凡事必留痕迹没有必要。教师的工作多而杂,既有学校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教学方面的,也有育人方面的;既有常规的,也有临时突发的。对于重要或重大的事情,做的时候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凭据,既便于日后总结,也便于留存于史,这是必要的。但对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常规的事情也要求留下痕迹,则完全没有必要。

比如教师家访,这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教育事件。老师利用下班时间顺便去孩子家里看看,了解其家庭环境、感受其家庭氛围,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方法。但如果学校要求教师必须留下痕迹,否则家访工作就不算数,那就别有一番“景致”了:家访前,老师要制定家访计划;家访中,老师要拍下和孩子父母交谈的场面,并及时上传到APP里;临走时,还要拿出有关表格填写“家访时间”“家访学生”“家访要点”“家访效果”等,然后请家长签名;回到家里,还得写“家访收获”。一次平常的家访事件,需要准备和填写这么多的材料,有必要吗?

其次,凡事必留痕迹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分析痕迹管理的危害时说:“本来,对于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说,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精心的设计、用心的投入,但现在,除了做这些事本身之外,还要保存所谓的‘痕迹’,又是拍照,又是填表,又是写作……比如说,两个孩子课间打架了,老师自然会找孩子谈心,会教育他们,最后两个孩子都认识到不对,并互相道歉,这事就算圆满解决了。但对‘痕迹管理’来说,没完!你还有一系列的‘痕迹’需要记录——这不是折磨人吗?”可见,教师为了所谓的痕迹管理,不得不去保存、拍摄一些无用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再次,凡事必留痕迹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痕迹管理本来是用来印证工作的辅助材料,但一些学校过分强调“留痕”,不看实绩看材料,不看实地看纸面,不看做的看写的。有的学校在检查评比教师的工作时,只是看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并不在意教师的实际工作效果。有的教师虽然工作做得不扎实,材料东拼西凑,但包装做得好看,评比考核时照样能得高分。有的教师一次家访带多套衣服,穿一套衣服拍一次照,把一次家访变成多次家访,以应付学校的痕迹管理。这种做法不仅有违痕迹管理的初衷,而且老师公然在学生及学生家长面前做假,也有损教师的师表形象。凡事必留痕迹的过度痕迹化管理,把管理手段当成管理目标,使痕迹管理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教师管理是项复杂而又饱含智慧的工作,需要管理者既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又坚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但类似痕迹管理这样将教育管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做法,不但不能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反而还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助长形式主义的歪风。因此,痕迹管理不可滥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做事  做事词条  痕迹  痕迹词条  必要  必要词条  实在  实在词条  要求  要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