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小学科研课题外包,管理机制也要反思

近日,有作者撰文称,个别学校为提高学校的科研影响力,在社会上聘请专业机构帮学校申报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批准立项后又承包给专业机构进行研究,最后研究成果归学校及相关人员,学校支付给研究机构一定费用。这种只负责出钱、不用出人出力就可获取科研成果的做法,被一些学校当成快速提升科研影响力的捷径。

中小学校不同于专业科研机构,其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多是基于教育实践的“田野式”探索。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学校管理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课题外包给专业科研机构,学校坐享其成,这是典型的学术造假。没有学校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其成果价值能有几何?更妄谈其推广价值,充其量不过是学校荣誉榜和相关汇报材料的噱头而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育人贵在求真,真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信守本真。学校造假、教师造假,有何底气再教育学生?何以能育出真人?教师的职责、使命与职业操守要求教育科研必须扎扎实实去做、认认真真去探索,用真研究去推动真教育,用真教育去培育真学生。

课题外包不应当出现在教书育人的学校里。对此,学校管理者以及参与教师应当承担直接的责任。但是,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教育课题可以外包?专业机构“承包”的学校课题为什么能够顺利通过评审以及成果验收?对此,教育科研课题主管部门实在是难辞其咎。

不容否认,专业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对教育科研具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其研究的对象与内容难免过于专业化与理论化。因为没有基层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没有基于“田野”的教育发现,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宏观理论体系的建构、教育教学模式的创设,这样的课题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仔细审视却是空洞无干货,与教学实践接不上轨,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课题主管部门对这样的课题青睐有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管理者对基层课题研究的需求关注不够,过于追求高深理论研究,而忽视了教师的“田野”研究。

事实上,一些基层学校教师并不是不喜欢课题研究,而是自己的专业视角不够广阔,研究方向上仅仅关注自己教学的一亩三分地,因而,所提交的课题申请报告常常被课题主管部门打入冷宫,勉强立项,也很少能通过鉴定,以至于教育科研热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无情浇灭,从而对课题研究高山仰止、望而却步。教育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研究需求与研究方向的忽视,对宏观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的偏爱,也是课题得以外包的重要原因所在。

再者,课题研究重在过程,通过过程发展教师、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引领学校教育工作,所以过程较之于结果更有意义、更具实践价值。然而,课题主管部门却恰恰忽视了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与关注,往往只重课题审批与课题成果的认定,而放松了对课题环节的管理,造成一些学校有机可乘,将课题外包。因而,课题管理应当全方位介入,不仅要关注课题研究的两头,更要关注课题研究的中间关键环节,要着重考察教师对课题的参与度,通过课题的发展程度以及课题成果的实施与推广范围,尽可能地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益,通过课题发展教师、发展学校、服务学生。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对于课题研究,学校管理者要端正态度、正确定位、明确目标,课题主管部门要从严把关、扎实管理,以制度的监管规避学术造假的可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研课题  科研课题词条  外包  外包词条  中小学  中小学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