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让学生回家反省,并非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前几天,县教育局纪委收到一封群众来信,称某乡镇初中学生小林(化名),因为在校期间参与群体打架事件,被学校劝回家中反省。两星期后,小林返回学校准备参加期中考试,却遭到学校和班主任的拒绝。小林父亲给教育局写信质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凭啥不让孩子考试?学校有开除学生的权力吗?

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群体打架,违反学校管理规定,学校和教师理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做出相应的处罚。在本起事件中,学校劝小林回家反省,本无不妥之处,这是学校采取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反省没有期限,而且剥夺了学生参加期中考试的权利,就大为不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小林参与打群架是不对,按照学校规定理应作出处理,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只要他意识到错误所在并下决心改正,学校就不应该放弃他。况且,学校让学生回家反省,也要有个期限,最多两三天就应该让其返校,了解一下学生的反省情况。如果学生确实意识到了错误,并有悔改之心,反省处罚就理应及时取消,任课教师还要主动把他落下的功课补上。

反过来说,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学校就让其回家反省,这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找到错误的根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促其不断改过自新。反省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反省什么?如何反省?需要学校和教师指点迷津,而不是不管不问,让学生自由反省。

由此,我想到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有一天,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制止你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这时陶行知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能够正确看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创造最佳教育时机,让学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许多犯过错误的学生在一般教师手里,可能会成为真正的“问题生”,而在优秀教师那里,却可以转化成一名优秀生,这其中不乏教育技巧的存在。而如何对待这类学生身上所谓的“问题”,却往往是转化这类学生的关键所在。

有些优秀教师既往不咎,引导学生从零做起,学生每取得一点进步则给予充分鼓励,强化好行为出现的频率,淡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所谓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还有的老师把这类学生的“问题”当作教育的资源,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终也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词条  行之有效  行之有效词条  反省  反省词条  并非  并非词条  回家  回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