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对优秀网文的认可,能否适用于中小学老师?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有关科研成果认定的新规一度引发了持续热议。风潮过后,依然有“回头看”的价值。

按照浙江大学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校师生在相关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尽管该政策的一些具体细节还存在争议、商榷空间,但学术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对打破长期以来的“唯论文论”“唯核心期刊论”的僵化评价取向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不止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同样存在晋升评聘只认专业刊物的问题。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日,相关科研成果的认定也亟需变革。因此,浙大出台的新规,其影响早已溢出高校,在中小学老师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

如果说大学老师们的科研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那么中小学老师的研究应该更接地气。换言之,除了学科教学之外,更应该聚焦于教育常识、教育规律等的探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中小学老师而言,“授业解惑”固然是职责所系,但“传道”更为重要。一个只知道在本学科范围内打转的教师,至多只能停留于授业解惑的“业师”层面,欲臻“道师”之境界,必须跳出学科的狭小圈子,不断探寻、感悟教育规律。

在现实中,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撰写网文、运营新媒体热情高涨。许多老师常常对某些教育事件和现象有感而发,写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评论或教育叙事之类的文章,通过个人公众号或其他网络平台传播开来,获得良好的阅读量和美誉度。这样的文章,既可以同行切磋、共同提高,也可以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可谓善莫大焉。

相比于那些在本学科范围内都观者寥寥的高头讲章式的专业论文,这类通过相关报刊或新媒体传播的文章,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不仅覆盖到专业人群,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家长、学生也都可以关注、传播,其影响力和所起的作用有时可能会超过专业核心期刊。虽然篇幅字数远不及专业论文,但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若执笔人没有一定的眼界和积淀,根本动不了笔。不少老师都感慨写学科专业论文可以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但写一篇短小精悍的千字评论,却常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令人尴尬的是,这些生动活泼且与教育息息相关、富有生命力的文章,却因为不能与具体某个学科相对应,难以登上职称评审的大雅之堂。通常情况下,只有班主任评职称时可以“法外开恩”,允许有一篇“非专业”文章。在这种导向下,如果老师们从现实出发,关起门来埋头钻研本学科,岂是教育之福?

随着观念的进步和认识的加深,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对论文的要求已经呈现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对于教师科研、教学成果的认定更加全方位、科学。今年6月份,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指出:注重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更加符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探索以教案、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教学成果替代论文要求。

既然研究报告、工作总结都可以替代论文,在新媒体时代,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又何尝不可?如果受制于不能归于某个对口学科,为何不对有志者专设相关职称系列?心理健康、综合实践都可以评职称,写大教育文章的为何不行?现在不少地方都可以评选德育名师、德育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在我看来,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完全可以纳入德育系列,让有志者从初级一直评到高级。

毫不夸张地说,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为网络发表“正名”,有利于打通学术(学校)与社会的壁垒,是顺天应人之举,也是大势所趋。既然高校可以如此变通,基础教育阶段能否也可以闻风而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网文  网文词条  中小学  中小学词条  认可  认可词条  能否  能否词条  适用  适用词条  
教育评论评论

 寻找理性而有激情的声音

编者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日前揭晓。中国教育报报刊发的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撰写、张树伟编辑的评论文章《把校舍真正建设成...(展开)

教育评论阅读

 在阅读中走向成熟

如何使自己更好成长、更加成熟,这是我从教以来经常追问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我深切感悟到,是阅读助我成长,并使我更成熟、更理性。从少年时期的无意识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