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备课、上课、写教案不能总是一笔糊涂账

备课是不是写教案,抑或写教案是不是备课?上课是不是必须看教案,抑或不拿教案是不是就不能进课堂?教案与教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教案的“质量”又该怎样界定?……这许许多多问题是教学与教学管理都绕不开的,但往往又是糊涂账,因而人们争论不休。

备课与上课是什么关系?

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备课。备课即为上课而做的所有准备工作。不管什么课,也不管使用什么“模式”,备课大都要完成下面一些工作:

1.研读教材。教师为教学而阅读教材必须是专业性的研读、拓展性的阅读,而不是普通阅读,必须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料进行多方位的研究,解决研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形成系统、成熟的解读。

2.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对语文课来说,更是这样。吃透教材后,就要按照课标规范确定本课教材教学要达成的目标,确定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哪些方面的习惯、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智、思维受到哪些方面的启发,等等。

3.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只有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才能领会教材及其他教学内容。这个“任务”的设计,既包括教材处理,也包括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科学的、艺术的构思归纳出一个逻辑框架。

4.设计课后的巩固、运用与拓展活动。运用即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展则至少应该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温故”与“知新”,“横”则是科学、文化、艺术的跨领域沟通。

5.准备教具及教学素材,比如,提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课前联系工作人员或者教师自己调试相关设备等。

显然,备课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要比上课多得多。

那么,不备课能不能上课呢?毫无疑问,不能。上面关于备课的几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教师备课越充分,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把控能力就会越强,也越能够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课没备好就去上课,会怎样呢?大概会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照本宣科给学生读教材,其二是给学生读教辅或“教师用书”或网络上的资料。这样的课,既没有教学内容,更没有学生学习活动,事实上是算不得教学的。当然,还可能会有第三种情形——让学生自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了,却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不能发挥能动作用,就变成“无师课堂”了。

备课与写教案又是什么关系?

备课是不是就是写教案呢?应该说不是,而只能说,写教案是备课工作的一部分。教案一般写的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过程(方法)的设计。可以这样说,教师备课远不止于写教案:研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工作,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付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但这些很难在教案上体现出来,或者只能看到寥寥数语的“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因而,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是不合乎事实的,如果管理层面认识不到这一点,则会对年轻教师的备课产生误导。

备课是不是一定要写教案呢?应该说是一定的,但不一定要写在教案本上。有经验的、追求实用的教师通常直接在教材上备课,即通过圈点批注等完成教材的研读工作,然后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等都写在教材上。这样,在课堂上,不管教师走到哪里,只要手中有教材也就同时有教案,这比凭教案本上课、教案本只能放在讲台上要方便多了。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教师就只是为了检查而把写在教材上的“教案”再次搬到教案本上,除此以外,他们的教案本就主要起一个备忘和补记的作用,比如记下上课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生成,写一些教后记,记录一些学生的作业情况等。

反过来说,写教案是不是就一定是备课呢?那可不一定了。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有“抄教案”之说,有的教师大量摘抄教辅或“教师用书”上的教材分析作为自己的教案内容,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一份别人的教案抄在教案本上作为自己的教案……像这样的“写教案”,既没有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没有教学构思与设计的过程,那就根本不是“备课”了。

上课与教案是什么关系?

上课是不是一定得有教案?那当然是一定的。但上课是不是一定得有教案本?那却未必,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将“教案”写在教材上的,又何必拿一个教案本放在那儿当摆设呢?而“抄教案”的教案本,拿到课堂上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上课是不是一定得看教案?如果说看教案只是看过程、任务设计或者重要的资料补充,那是必须的。但如果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得到教案本上去找,所谓的上课其实是照本宣科读教案,这样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恐怕都值得怀疑。

能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给学生上课?当然,很少有教师拿上另一位同事的教案本去上课,但抄别人的教案、拿现成的“集体教案”甚至出版社出版的“鼎尖教案”上课的,大有人在,甚至还会被提倡。拿着别人的教案上课,基本就可以肯定他没有认真备课,不管他抄教案花了多大的功夫。因为自己花大力气研读了教材并进行了充分的教学构思的教师,就一定会觉得任何现成的别人的教案都是不适合自己的,哪怕它是什么“鼎尖教案”。这样说来,拿着别人的教案上课的教师,基本可以肯定是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不怎么称职的教师。

教案面临什么样的检查困局?

教育管理者常常纠结怎样检查教师的工作情况、工作效果,基本都不约而同地“用分数说话”。但教师的工作过程、工作态度怎样检查呢?管理者的基本措施就是检查教案和学生作业,同时,不断加大管理力度,比如不断细化教案的写法、规定“不持教案不准进课堂”、规定作文批语的几种写法,等等,并将其细化为量化指标。但这样的管理与检查能不能准确核定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与工作能力呢?一些有学识、有思想、有实践经历的管理者自己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他们又困惑:总是要检查的吧?要检查就总得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量化标准,而不能因人而异吧?

事实上,我想管理者首先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检查?要检查出什么?教师的业务水平、学识修养、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特别是“育人”行为怎样才能检查出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能不能量化?“育人”工作能不能量化?等等。在教案这个具体问题上,应该充分认识“备课”与“教案”的区别,认识个性化教案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要真正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还应该到课堂上走一走。当然,这些又都需要检查者具备比教师更高的专业修养才行,否则,只能看“热闹”而看不出“门道”来。

管理与教学是什么关系?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摆正了这个位置,许多难题也许就不是难题了;而如果为管理而管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可能导致教师们迷恋投机取巧,而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和业务能力得不到认可,那问题一定会层出不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糊涂账  糊涂账词条  备课  备课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上课  上课词条  总是  总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