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志愿行动换学分”并不违背志愿精神

近日,安徽计划出台大学生社会责任学分的认定文件,以此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出校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此新闻一出,有舆论表示担忧:参加志愿活动可换学分,可能会使相关活动掺入功利性甚至强制性,让原本自愿参加的志愿服务变了味。甚至有人对“志愿”一词追根溯源,认为奖励学分志愿的本意过分功利化。可实际上,学分并不是“报酬”,只是一种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奖励而已。

我们鼓励无偿做好事,但也不能走进“无偿公益”的死胡同。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奖励好人好事的例子,留下了“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等典故。孔子宣扬的理念是:肯定善行,奖励善行,让百姓做好事从实际出发,让做好事的人领取补偿金,好事就会越来越多。当代公益也应该借鉴孔子的这种理念,用适当奖励作为志愿活动的推动力,只有创造了恰当的志愿模式,公益活动才会良性发展。

志愿行动换学分”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推动公益发展。事实上,生活中用适当奖励来鼓励志愿活动的行为并不鲜见。公益献血可以获得献血证,如果献血者需要紧急输血时,可以拿献血证来获得免费血液,这也算是一种奖励。那么做了志愿服务获得的学分不也是一种奖励吗?

退一步讲,学分也不是功利物质。学分认证制度的出发点是督促学生积极完成大学课程和社会实践,履行社会义务。“志愿学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出校门,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以此给予学生学分认证,合情合理,无需过分解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志愿  志愿词条  学分  学分词条  违背  违背词条  行动  行动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