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辅导员与大学生“相见不相识”的尴尬因何而起

在一些学校,学生只有在“闯祸”时才会被辅导员找去谈话。长期缺乏日常沟通,辅导员不了解,甚至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并不鲜见,反过来他们也难被学生接受。(7月13日中国新闻网)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原本是一个密切的交集,如今辅导员却不认识自己学生,只能说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很大问题。

辅导员究竟面临什么定位问题呢?其实从两点就可以看出:一是辅导员招聘不受重视,不够专业。近些年我国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多都停留在“近亲繁殖”,多是留用优秀的学校学生会干部;多数高校更是将辅导员定位为“过渡性岗位”,多数辅导员都要按照规定考取更高的学历,以此过渡到教学岗位上。二是辅导员缺乏职业规划与设计,在职称等评定上难有出路。《首都高校辅导员职业状态的调查》显示,该群体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仅为9.81%。

与之相比,在美国,高校辅导员招聘更看重个人的能力。一般说来,美国高校要求辅导员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学位,需要有较强的与学生交流,以及与同事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卓越的沟通能力。美国高校招聘辅导员多是开放式的,这样就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而辅导员的职业化,化解了辅导员身份的尴尬,不仅给辅导员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积累了优秀的管理人员。

对国内的高校来说,重新定位辅导员的角色,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十分必要。也唯有此,才能避免辅导员与学生相见不相识的尴尬。

辅导员的定位应该在以下方面给力:一者,落实“以生为本”、“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如今的辅导员仍然停留在学生的管理者层面,这就导致辅导员脱离学生,缺乏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与学生交流的服务意识;二者,出台相关的规定或指导意见,加强辅导员招聘的管理,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建设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三者,拓展辅导员的外延,将其打造成学生的“人生导师”——思想导师、心理导师、学业导师、职业导师,而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者。

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视这一点,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更是一种教育缺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而起  而起词条  辅导员  辅导员词条  相见  相见词条  相识  相识词条  尴尬  尴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