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总为考试“死读书”,以后不读也正常

说现在的大学生不主动阅读,尤其是不读文化典籍,这其实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想想他们进大学校门之前做了什么就明白了。他们往往高考结束后就烧书、撕书或者卖书。带着这样一种“仇书情结”走进大学,他们还能有多少读书的欲望呢?

我所在的学校曾举行了一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一位中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梦想就是考上重点大学”,他一直反复阐述这个“梦想”,而“考上重点大学”后要怎么发展却没有提到。这位中学生的“梦想”基本代表了目前很多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定位,即读书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于是“上大学”不是求学的起点而是成了“读书”的终点。

为了“上大学”这个“终极目标”,无数家庭都不惜一切代价,孩子的“考”成了家庭生活内容和目标的全部,甚至很多有孩子家庭间的问候语都由“吃了吗?”变成了“孩子考得好吗?”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中小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都把“考试”当作了教育的核心甚至全部:不考的不教,要考的死教,一切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都几乎就没办法挤进学校师生的课内外生活。而孩子的家庭生活基本上还是学校生活的延续,家长只允许孩子无休止地学习和做题,其他什么事都不许孩子做。

我教中学语文30多年,也算见证和经历了这种教育氛围的变迁。30年前我教学生语文还做班主任,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也常借我的书给学生读。当然我的书有时候借出去就回不来了,有的被家长没收塞进了灶火洞,也有的被别的老师在课外时间发现撕成了碎片。有一年暑假,一个学生到我家里借走了几本小说,第二天那位学生的家长就来到我家将书狠狠地掼在地上说:“你给我家孩子的这是什么东西?考高中考吗?我家孩子考不上高中你负责!”这件事后,我就不再给学生借书了。在重重“围追堵截”下,学生几乎接触不到真正的“课外书”,他们在最应该培养读书兴趣的黄金岁月,毁掉了对书的兴趣与欲望,建立起来的是对书的错误认识甚至仇恨。

因此,大学生不读书,根源就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疯狂的应试教育,应该去研究这种现状,搞清病因然后“辨证施治”,重新培养大学生对书籍和文化的兴趣。更进一步,还应该奔走呼号,以推动教育制度的根本变革,从而解救目前深陷泥潭的基础教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以后  以后词条  正常  正常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考试  考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