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减负提质”是应对选拔性考试的必然选择

开学不到半个月,不少家长、学生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双减”带来的变化——学校的课后服务多了,学生在校时间长了;课后作业少了,家庭里因辅导作业而产生的矛盾少了,亲子关系变得更为和谐了。在感叹孩子的学习、生活终于回到正轨的同时,一些家长心中依然存有疑虑——“孩子总要面临选拔考试,这样的节奏能维持多久?”

家长们有这样的疑虑可以理解。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从本质上说,都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激烈程度不必多言,就中考而言,目前只有前50%的学生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后50%只能升入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中职学校。

实施“双减”政策以前,人们常常以“剧场效应”形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教育焦虑,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为了让所有观众都坐下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减负”不“减质”,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高考,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摈弃“刷题”才能“提质”的观念,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和家长将“刷题”视为提升成绩的“法宝”。在以知识记忆为导向的选拔性考试中,“刷题”确实有一定的效果。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新高考命题思路的调整,“刷题”等旧的学习方式也会失灵。学校和家庭要关注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关注过程性评价。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以前,许多学校打着提高教学质量的旗号,频繁举行考试。考试次数减少后,许多家长可能会担心:平时不举行考试,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如何应付未来的中考和高考?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在于举行了多少次考试,而在于日常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科学辅导等常规工作。减少考试次数,目的是减轻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等功能。这要求教师要转变思维,关注学生日常学习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

再次,淡化中考“选拔”功能,加大中考指标分配比例。中考的“选拔”功能是许多家长疑虑重重的主要原因。“双减”对“考试评价方式”有这样的表述:“深化高中招生改革,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出台的新中考方案也出现了不少新举措,比如,增加“校额到校”名额,一些科目开卷考试,采用等级赋分,等等。

中考不是高考的预演,只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录取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除了取消重点高中、办好普通高中和中职类学校等措施外,还要进一步淡化中考的选拔功能,加大普通高中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减轻初中学校和家长的升学压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选拔性  选拔性词条  减负  减负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必然  必然词条  选择  选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