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好书读评】给学生一个期待的理由

与许多教师一样,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名言”的影响下,我也曾因“不会教,教不好”而陷入自责与否定自己的泥潭中,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苦苦思索,可收效低微。久而久之,挫败感难以抹去,职业倦怠也随之而来。

读到一本可以解决疑惑,让自己有“豁然开朗”之感的书,喜悦难以言表。《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就是这样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解开了心结与枷锁。“当学生一心向学时,教学是项艰辛的挑战;但是学生无心向学时,教会他们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这句话道破了困扰我多时的问题。作者认为,学习及其它一切行为,都不是他律或外塑的,而是由基本需求所驱策。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行为应当是自己的选择,所有的行为都为了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或个人内在心理的图像。

“没有老师能教好心中没有一丁点学习意愿的任何学生,如果他硬要这么做,注定是要失败的。”“不论技巧多好,没有人能教会无心念书的学生。”是的,只有当学习成为个体内心的愿望时,相关活动才能得以进行。所以,我们不必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耿耿于怀。如果学习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事,想取得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终于,我不再埋怨自己,“教不好”与“不会教”并没有必然联系。“错不在任何人,而在于我们沿袭了传统的外在控制理论的错误信念。”

但是,该书并不是为教师辩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选择理论”,指出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持续满足源于深层的五大基本需求。人习惯于选择做当下最能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行为。同样,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导无法满足学生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无论教师教得多好,都没什么差别――学生就是不想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如何体现?我们是否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和内心感受?当我们训斥学生的时候,当下课了还在滔滔不绝的时候,我们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吗?一些所谓的“差生”,渴望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关注,我们满足他们的愿望了吗?正如书中所言,一些问题学生能够得以转化,只是因为学校和教师满足了他们小小的要求。其实,学生的要求并不高。

然而,当今的教育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变得简单而粗暴,教师往往从外界和表面思考问题——学生不遵守纪律,不专心上课,试图通过严格规训与约束等他律与外塑改变学生。理想前途激励,树立身边的榜样,讲大道理,不管是激励,还是强制、约束、批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好成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孩子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传统的“外在控制理论”——孩子成了家长、教师体现个人成就的工具。

在此,我也找到了厌学、逃学的真正原因――在应试教育与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孩子们早早地被按在了起跑线上。为了不落后于他人,他们被置于“你追我赶”的竞争中,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都怀着美好的憧憬进入学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感到了困难与挫折,在缺乏耐心的家长和挑剔的教师面前,没有了自信心与成就感,学习渐渐地不再是其内心的需要。

在“选择理论”下,教育其实是简单的事――遵循儿童心理,考虑孩子的内心需要。把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需要内心的选择,而非外在的控制。比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不能扼杀和剥夺孩子的天性,否则,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会受到影响。西方教育主张让孩子多玩,多参与游戏,多些自由探索的时间,我们的学生则用多于他们两三倍的时间做练习,造就了“东方神童”。但纵观近现代世界科学史,顶级科学家、艺术家多为西方人,我们辛辛苦苦造就的“神童”们长大后都去哪了?

读《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一书,我不仅找到了答案,还对教学充满了信心。该书后半部分还详细介绍了学习团队这一模式,更让我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本书通过实例说明一个道理,行为是由基本需求驱策的。我们的传统教育则更注重外塑,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主动“选择”学习,让学校、课堂成为能实现其内心需要的地方。所以,教师不应该责备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学习纪律,而是要反思为什么学生会选择喧哗?再想办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习图像”,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期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书  好书词条  期待  期待词条  理由  理由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