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青少年的“心事儿”需要社会共同关注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多措并举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用好家校社协同心理关爱平台,推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和培训,提升教师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内心冲突增加、情绪波动增大,处于建立身份认同的关键期,也处于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峰期。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提前传导到中小学,很多青少年会出现偏执、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沉重压力,部分家庭对下一代期望过高,导致孩子不仅无法解脱,反而深陷其中。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及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动计划》的出台,旨在从制度、机制、方法、资源等方面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也待进一步有效落实。

学校要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行动计划》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划。较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学校仍会秉持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教育政绩观,将五育并举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归根结底,学校要切实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的倾向,政府要扭转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倾向。

家长要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不少孩子在单维化的学业竞争中沦为“心理残缺者”,与家长的拔苗助长、过度施教、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等诸多行为关系密切。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才能培养人格健全完整的人。

社会要营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一个健康的社会,成才的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教育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的。不少人存在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维”,将幸福人生片面理解为考入好大学、谋求好职业、赚得好收入,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博取功名、高人一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膨胀,必然带来精神世界的萎缩。

从本质上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形成更加科学的体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问题,更像是教育的社会问题,而非社会的教育问题。唯有不断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才能从从源头遏止、纾解社会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少年  青少年词条  心事  心事词条  共同  共同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关注  关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