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以机制建设推动教研队伍质量提升

近日,教育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教师和教研员任职“旋转门”制度,打通教师和教研员职业流动通道。(8月28日 新京报)

教研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人,教研员是教研制度建设的重中之中。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研成果的推广者。长期以来,教研员对推动区域教研水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教研员队伍进入门槛过低,专业水平不高,退出机制不完善,培训机制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发展,制约了区域基础教育教研水平。加强教研制度建设,要优化教研员队伍,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教研员建设机制。

一是完善准入制度,确保人员素质。教研员属于教师队伍系列,主要来源是一线教师,但又不同于教师,其职责与任务是开展区域教研工作。因此,教研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足够的学科教研能力,以及相应的组织协调、沟通交往能力。教研员队伍需要一定的门槛,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以选拔出适合教研员岗位的优秀人才。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教研员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综合素质四个维度,建立教师与教研员任职的“旋转门”,确定遴选教研员的依据,确保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二是完善岗位职责,督促履职实效。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都有清晰明确的规定,比如一周课时量、一学期教学任务等,教研员工作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机构的管理水平及个人的职业自觉。要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需要明确教研员岗位职责,量化工作任务,规范工作流程,让教研员的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比如一个教研周期完成多少听评课任务、组织多少次教研活动、开展多少次学术讲座、完成多少个研究课题、取得多少教研成果等,督促教研员认真履职。

三是完善培养机制,推动专业发展。教研员作为区域学科的拔尖与领军人物,专业发展要求更高,更需要完善的培养培训机制。教研员培养培训应实施上位推动,由省级教研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以年度为单位开展轮训,依托高等师范院校,采取脱产培养+个体研修、集中培训+跟岗实践等形式,优化培训课程,创新培训形式,保证培训成果,提高培训实效,真正让教研员在培训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强化业绩考核。教研员不能进入门槛后一路干到退休,也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激活教研员队伍工作动力。一方面,要建立教研员荣誉制度,对优秀的教研员定期表彰奖励。另一方面,要建立教研员退出机制,建立教师和教研员任职“旋转门”,让不能履职的教研员重回教师岗位。这两项制度都需要建立完善教研员评价机制,强化教研员业绩考核。在评价教研员工作业绩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履职的数量,更要关注履职的质量。在履职数量方面,着重考察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在履职质量方面,可从教研对象的认可度及满意度、指导对象的专业发展程度、指导学校质量提升度等层面,对教研员工作成效予以评价,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研  教研词条  队伍  队伍词条  机制  机制词条  推动  推动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