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探索“长短课”应牢固树立学生观

近年来,不少学校打破“40分钟(45分钟)一堂课”的惯例,“试水”长短课、大小课的课型实践。其中,短课时多用于微班会、书法、英语等需要高频“输入”的课程,长课时则多用于需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程。(12月12日 光明日报)

小学阶段每节课40分钟,中学阶段每节课45分钟,已经成为惯例。这个时长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可行性。当然,惯例不是金科玉律,可以打破。打破惯例,就要确定更为科学的时长。曾有学者建议,将小学一年级每节课的时长调整为30分钟,至今为止,没有学校采纳。那么,将每节课的时长确定为多少分钟,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探寻更为科学的时长,长短课、大小课可以一试。不过,确定每节课时长的依据应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教学内容。否则,确定的时长不科学,也不可行。

一方面,学习不是走过场,深入学习、深度学习需要时间保障。上课后,学生从操场、厕所等地方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到安静下来,一般需要一两分钟;进教室后,部分学生仍处于课间的亢奋状态,脑海里还回放着课间活动的场景,即人在课堂,心还在操场。也就是说,进教室后,学生需要一个收心的过程,即把注意力由操场转移到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学习状态不是最佳,不宜教授新课。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安排一个过度环节,如复习旧知识、开展两分钟演讲等,等待学生收心后,再上新课。如果一节课的时间过短,上课后,教师就会直接教授新内容。如此,教学任务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则难以达成。

此外,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纪律性差,动辄大声喧哗、相互打闹,干扰教学,影响授课,教师不得不组织教学,一节课出现多次也是常事。如果一节课的时长过短,组织教学挤占授课时间,即便教学内容单一且简单,也难以完成。

另一方面,学习不宜打疲劳战,学逸结合,学习效率才会高,学习效果才会好。一节课的时长可以延长,但学生的持续注意力难以延长,这是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一节课的时间过长,超过学生持续注意力时间太多,学生容易疲劳,思想就会开小差。经教师提醒,学生的注意力即便能够重新回到课堂,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而,从学习效果角度考虑,每节课的时间不宜太长。

除此之外,从学生的身心健康角度考虑,每节课的时间也不宜太长。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研究认为,一般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感兴趣的持续时间为15分钟左右,而45分钟的课堂时间超出了学生感兴趣的时间,学生容易处于疲乏和劳累阶段,身心健康会受到一定伤害。

无论一节课是15分钟、30分钟、90分钟,还是以各种不同时长出现,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也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试水”长短课、大小课,应牢固树立学生观,坚持学生立场,尊重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牢固  牢固词条  长短  长短词条  树立  树立词条  探索  探索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