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熊孩子”没时间观念,这位妈妈的招绝了……

01

自从有了娃,带娃出门最让我抓狂的一件事,不是被装满各式装备的大包勒得双肩生疼,也不是递纸巾擦汗换衣陪上厕所的手忙脚乱,而是——原本计划得天衣无缝的时间表再三被打破!

没错,拜娃所赐,我从一个和人约会从来都是提前到、上班17年没有起晚过一次的“守时楷模”,变成了出门一路狂奔、急出一身臭汗,还经常不能按点到达的狼狈麻麻。

没办法,娃和妈不在一个频道上啊!

早上,叫她两三遍起不来床,翻个身哼哼几句又蒙头大睡,或者虽然起床了但忙着摆弄洋娃娃、画小人却不去洗漱,是常有的事。

赶路途中,大人步履匆匆,她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条蠕动的小毛虫、一片飘落在头上的树叶、几句路人的高声对话,都可能会引起她好奇地驻足。

带她出去玩,一旦兴致上来了就不知道疲倦、饥饿,想把她拽回家,没有十几二十遍催促是不会麻溜地跟大人走的,生物钟分分钟乱得溃不成军——也许,这家伙本来就没形成过什么生物钟吧。

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家长早已人困马乏,她却精神百倍,折腾出各种花样,讲故事、看电视、角色扮演……总之就是千方百计不想睡。

02:

无数次被她搞得心头燃起一座小火炉,硬是用尹建莉老师说过的“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是最无效的三种教育方法”来告诫自己,莫发火,莫发火,再耐心一点儿,再等一等……固然,最后娃也能完成“规定动作”,但我原定的时间表已经往后顺延了不知几格。 

一肚子挫败感的我,和身边同事、朋友一通吐槽,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什么孩子不能像大人一样,该干啥的时候就痛快地去干啥?”这个让人挠头的问题,正困扰着当今的很多年轻父母。

仔细探究了娃的成长轨迹,并学习了一些颠覆传统的育儿理论之后,忽然有了一个让我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发现——想让娃和成人一样“有时间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学龄前的儿童对时间是没有感觉的,大多数也是不认识钟表的,或者知道怎么看,但还不能把它与现实联系起来,更不可能对“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产生清晰的认识。在幼儿的世界里,只有日出日落、白天黑夜,主导他行为的基本上是他自身的生理和情感需求,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兴奋了要玩。这些自身节律可能恰好与现实生活中的安排吻合,但更多时候是不吻合的,如果把这定性为“没有时间观念”,其实是成年人不够尊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表现。

“时间观念”是理性思维的一种,而儿童的思维模式是情绪主导。 

那么,养成时间观念这件事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懂得珍惜时间、能够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时间,是所有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问题是,培养时间观念,必须遵循孩子生命之花绽放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静待花开”,而不是使蛮力。

03:

生活中恰恰有太多在这个问题上使蛮力的例子。

第一种是“霸王硬上弓”。到了家长认为该干什么的时候,催促无效,便不由分说、生拉硬拽。在娃委屈的哭声中,把沉醉在玩耍中的他们拖去吃饭、洗澡、练琴、睡觉,是很多家庭熟悉的场景吧。

第二种是“急火攻心法”。不停地对孩子唠叨“现在该干什么了”、“一会儿要干什么了”、“时间来不及了”,这样的家长往往是自律比较严格、做事雷厉风行的“行动派”,见不得孩子稍有磨蹭。目睹这些家长和孩子相处的画风,真的有点替他们担心会不会血压爆表。

第三种是“严密规划法”。给孩子制定精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监督执行。很多学龄儿童的家长会使用此法,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为防止孩子搞乱作息、虚度光阴,便用时间表把孩子每天的食宿、学习、娱乐各项内容加以规范。我有个同学做得更加极致,不仅把时间表张贴在家里的每一处醒目位置,还给每个时间节点设置了闹铃。身为全职太太的她,每天卯足了劲去监督孩子,一旦发现执行不到位,绝不妥协,一定要矫正过来为止。

第四种是“威胁利诱法”。对孩子的“磨蹭”催促、教育无效,又害怕打骂会带来负面影响,于是用孩子在意或感兴趣的事情来做交换。“你再不赶快去练琴,我就把你的芭比娃娃都扔了!” “如果你能在10点前去洗澡睡觉,就允许你再吃一个甜筒”。

04:

这几种对付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方法,是很多家长运用纯熟的,而且确实可能在短期内起效。但遗憾的是,从长远来看,几乎都不可能把孩子的习惯固化下来,使孩子真正学会时间管理,有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习惯于“霸王硬上弓”的家长,孩子可能会在表面的“屈服”下面,内心埋下深深的委屈感,这种面上服从、内心抵触甚至痛恨的矛盾心态容易引发人格分裂,影响到他将来的婚姻和亲子关系。 

习惯于“急火攻心法”的家长,常见的后果是发展出“催促免疫力”。家长越着急他越磨蹭,甚至对家长的催促没有任何反应,沉浸在自己的“桃花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习惯于“严密规划法”的家长,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可能会暂时收到效果,但是真能坚持到底以至固化为长期习惯的寥寥无几。那些像机器一样精准的程序,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在一个有思想、有活力、血肉丰满,又处于生命能量展开阶段的儿童身上的。如果家长坚持这样机械的做法,不肯稍有松绑,超过了孩子能够承受的压力阈值,孩子就有可能把有限的能量耗费在和家长的“斗智斗勇”中,反而影响到学业进步和品格养成。我一个远房亲戚家的10岁女孩,因为不满父母制定的“密得透不过气来的假期时间表”,采取故意拨慢钟表、装病、出钱贿赂同学代写作业等方式,去规避家长的责罚。等到家长发现时,这孩子缺乏诚信和自尊的问题已经十分顽固,远比“没时间观念”更让人头疼。

习惯于“威胁利诱法”的家长,正是给孩子搭建了一个“讲条件”的温床,不久的将来就会尝到孩子每做一件事就提出交换条件的苦果,使自己的教育全盘失控。这一点无需赘言。

这些方法之所以不灵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是家长在代替孩子做时间管理。这些严格、精确的作息安排,都是家长基于自身的需要和感受而代替孩子所做的,本质上是一种控制和干涉,并不能转化为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自觉。

05: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安排和利用时间的人,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好的时间管理。

真正有效、优质的时间管理,并不是像钟摆一样,在任何时候以固定频率、固定节奏去做任何事情,而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各项事务,放大来看,还包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合理安排好各个阶段需要做、想去做的事,收获一个丰满、精彩而有幸福感的人生。

时间管理绝不仅仅是“按照时间表去做事”,而是一种对时间总体上的规划和利用能力。其中体现了很多种能力和素质,比如守时重诺的品质、区分轻重缓急的能力、化解突发状况的能力、多任务并线处理的能力,等等。我们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应该是着重于“大习惯”的养成,即他自己是否能形成一套适合他自己节奏的、总体平衡有序的时间安排,而不是桩桩件件必须靠外力制约的“小习惯”。

我有个闺蜜的儿子小智,从上小学起,就在父母一丝不苟的安排下完成一切任务。放学后必须先做作业才能做其它事,而且每一科的作业用时都有规定。他虽然端坐在书桌前,却心猿意马,一边惦记没看完的科幻片、没打完的电游,一边怀着焦躁无奈的心情写作业。

同事的儿子小骅与小智同龄,他父母在时间安排上给了他较大的自主权,最多只是提醒他在放学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里有哪些事情要做,至于具体安排则不加干预。他有时先做作业后玩,有时先玩再做,有时做完一科吃点东西、看会儿电视再做下一科,偶尔玩过头来不及完成作业,不得不熬夜或者书写稍有潦草,父母也并未斥责。

在整个小学阶段,这两个孩子的成绩相差无几,差距在去年秋天升入初中开始拉开。由于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习惯于被家长安排时间的小智逐渐陷入无序状态,每天的作业到深夜才能完成,感到学习越来越费劲,没有课外阅读,知识储备严重匮乏,也根本没有对未来的想法和规划,整个人的状态很被动。

06:

而从小学会了时间管理的小骅,虽然看起来还是不那么“规律”,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总能完成该做的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学了击剑和航模。究其原因,是因为小智形成的是靠外力强制的“小习惯”,一旦外力消失,习惯也就随之瓦解,而小骅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符合自身节律的“大习惯”,能够掌控自己,即使客观条件有所变化,也能通过自身的调适去适应。

事实上,我身边不少事业成功的小伙伴,都是小骅这种类型。他们有宽容的父母,从小在时间上受到的管制并不那么严格精确,在放学路上捡石头回来晚了,或者先跳一个小时橡皮筋再做作业,都不算问题。正是这种在体恤、信任基础上的赋权,使他们品尝到自主思考、自我管理的快乐,成长为一个善于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统筹协调能力的人。这一点,在创新创业型人才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在厘清大前提大概念的基础上,再来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有了充分的立论基础。具体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法呢?我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思考作了些粗浅的提炼,与宝爸宝妈们分享几点建议。

07:

第一,教孩子认识“时间”的概念和价值。大约从孩子三四岁起,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孩子传递时间的概念。比如,讲讲“小熊的一天”之类童话故事,买个模拟时钟玩具,让孩子用小手拨着指针玩,告诉他,短针走过一圈就是半天过去了。再大一点,就可以教他识钟,搞些“闹钟游戏”,比如在“木头人”游戏中,规定大家五分钟内不许动不许笑,设定闹铃,孩子就在游戏中理解了五分钟的长度,以后看电视反复拖时间“再看五分钟”、仿佛五分钟是一个世纪的情况可能就会不药而愈了。

对于已进入学龄、开始具备抽象数学思维的孩子,则可以结合科普阅读,向他灌输一些“多少时间内可以做出多少事情”的概念,比如一小时内汽车、火车、飞机各能行驶多少公里、短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要精确到零点零一秒、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黄金时间仅有四分钟,等等,使孩子认识到时间的珍贵和不可重来,激发他们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做事的动力。一个孩子的内心一旦生长出一种对自身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渴望,焕发出的潜能将是无可限量的。

第二,给孩子做出珍惜时间、作息规律的榜样,但身教重于言传。一个家庭里,若家长都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间安排紧凑有序,做事高效不拖延,孩子看在眼里,无形中受到教化,多半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但是,家长不要整天把“要有时间观念”、“要养成好习惯”挂在嘴上,在对孩子时间观念的引导上不要做得过于刻意,不过分指导和控制。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比较合适的方法是环境和氛围营造,比如早上用早餐的香味“引诱”他起床,晚上固定时间把灯光调暗,全家人都洗漱完毕换好睡衣,躺到床上打着哈欠……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家庭整体的时间安排中。 

第三,学做“慢半拍”的家长,不要轻易打扰孩子的自身节奏。盛夏的雷阵雨过后,小区的草坪上爬出了一只蜗牛,一群孩子好奇地看它背着沉重的壳,缓慢而坚定地蠕动着前行……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在那一刻,时光仿佛被无限拉长,我真有点不忍心把女儿拉走,去做我规定的其他事。一直看到小蜗牛又钻回了草丛,天色也暗了,女儿才满足地说“妈妈,小蜗牛回家了,我也饿啦,我们回去吃饭吧!”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女儿并非没有我的监督约束就不知该干啥,相反是我没有get到她的节奏,我平时总在她玩得正high的时候“声声不息”的催促施放了多少负能量。

当天晚上,情绪特别愉悦的女儿做什么事都很配合、很利索。原来,很多时候,“磨蹭”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学着与自然、与环境相处,这时家长不妨等一等。大人在做一件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时都不愿停下来,甚至废寝忘食,何况小不点们呢?

有了那次的经验,后来我带女儿出门就尽量打足提前量,让她一路上有充足的时间去闻花香、看宠物、观街景,在某些计划外但是吸引她的地方驻足,而不是一出门就火急火燎地直奔目的地。这样虽然我辛苦一些、麻烦一些,但比起女儿满足了探究欲后主动愉悦地说“我们走吧”,其实很值。平时被充分理解和体恤、不常受到无端打扰的孩子,真遇到什么急事被催促,或者在某些必须一板一眼遵守时间表的场合,他会很乐意配合的。

第四,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形成适应自身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大习惯”。教育规律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但每个孩子身上又有与生俱来的神奇密码,有遗传、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同个性和气质。有的孩子精力特别充沛,晚睡早起,有的孩子则显得羸弱一些,需要更多的睡眠和休息,有的早上学习效率高,有的则是夜深人静时思路洞开……这些差异没有好坏之分,也无需刻意矫正。

培养时间观念,贵在引导孩子形成适合自身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大习惯”。比如,晚上思路敏捷的孩子,就可以允许他放学后先玩再做作业,只要当天能完成就行;精力弱一些的孩子,则最好是先做作业再玩,同时要特别注重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提升,多留出睡眠时间;精力特别充沛、思路转换快的孩子,就不必拘泥于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桌上同时摊开着几门课的作业,这个做到一半去做那个也行,只要最后全部完成就好。不要担心没有了家长的严格控制,孩子就会一路下滑、越来越没章法,只要始终信任孩子天性中良善的一面,他们自身调适功能的强大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第五,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体会不守时的后果。在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构成明显伤害的前提下,适当地让他体验一下不守时的后果,是一种反向激励,可以作为正面教育的补充。

比如,孩子有时起晚了,赶着上学来不及吃早饭,上了一两节课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他应该就会知道早上赖床时间不能太长了。不要做那样一种家长——为了让孩子从来不迟到不误事、做到尽善尽美,一旦发现孩子来不及的迹象,就出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穿衣、喂饭、帮整理书包……那样,孩子会认为来不及是家长的事,反正有家长在,不守时也不会发生什么后果,内心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也就难以形成。 

亲们发现了吗?所有这些方法都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家长要把时间管理的主动权给到孩子,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时间管理!

08:

孩子在时间管理上最大的好习惯,是他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好自己的一切事务。儿童教育的精妙之处在于,为了达成长远的大目标,我们时常需要牺牲当下唾手可得的小目标。所以,做一个智慧的家长,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填充自己制定的有形的时间表,不要时刻监督着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在做什么事的样子,而要把问题的重心放在“他是否学会了安排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

我坚定地相信,任何一个天性正常、身心健全的孩子,都不会愿意做一个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人,内心都会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赋权,激发和保护好这种主观能动性,促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精神独立、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在脱离母巢之后,成为一只翱翔蓝天的苍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这位  这位词条  观念  观念词条  妈妈  妈妈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时间  时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