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持久的企业文化中国化 开放式企业文化宣传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要直面跨国企业的竞争。国内一些企业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就是给企业做几条响亮的口号,或者提炼高深的企业理念、信条。这是不是在做企业文化?到底企业文化要做些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概念上弄清什么是企业文化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应是一个动词,无论是“化成”还是“教化”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说以什么来“化”之,以什么“化成”,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理念。实际上对企业来讲“化”才是最重要的,要达到企业倡导的企业文化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从目前对企业文化引用较多的定义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这里讲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理想、信念等精神文化,但是这些精神文化来自何处?来自长期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所倡导的文化不一定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只有长期的经营中在员工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才是企业真正的文化。大部分企业现在做的只是找出企业倡导的是什么,而忽略了企业的进化过程,导致了企业所倡导的和企业进化出来的实际的文化的偏差。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即便是文化,它也必须要能够和企业的各种制度互为作用,运用到管理行为中,才能产生实际价值。企业所倡导的和表现出来的文化的偏差性,表现为企业文化的二重性,即实际行为和企业文化的脱节。现在国内很多企业营中不能认清这种二重性,包括国内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如山东秦池、南德集团等企业,他们的精神口号都叫得很响亮,也很激动人心,但这些企业在经营中表现的却是不择手段,以获得市场最大的利润为目的,最后被市场淘汰。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企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一旦被全体员工衷心认同或共有,它就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用价值观念感召人价值观作为组织的经营理念和信仰,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不论企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的企业文化是基本不变的,或者说,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不变的。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的成功源于员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在具有浓厚企业文化的公司中,特定的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赞成什么价值观,它们的管理人员就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调整或保持这些价值观。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处。通用电气公司所赖以维系的是职员的“所有权观念”,即是公司授予现场人员以许多权力,让他们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负完全责任。这种充满分权化的企业家精神,才是通用电气公司得以强大的核心力量。这些代表企业文化价值的“口号”,看似非常简单,但却蕴含着创造一个充满竞争力和活力的强大公司的力量。“口号”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这种发挥与创新、与发展生产力等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想要在公司内创造新的文化,就首先必须决定要依靠哪些价值观来建立这种文化,比如企业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企业的权力人的问题。我们时常听到管理层讨论如何让员工努力工作,但很少听到管理层认真研究他们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的义务的承诺。

        1、后现代文化模式简析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其《后现代文化》一书中所采用的普遍文化概念,是指科学、经济与艺术构成的文化领域。它超越了狭义的文化概念,但又比广义的文化概念,即包括宗教与国家在内的涵盖一切人类创造的文化概念要狭窄。按照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对文化概念的定义,科学、经济与文化是构成一个完整社会文化的有机的整体。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境遇下,这一文化整体被机械地割裂了。现代文化是一种技术主义的文化,它赋予科学以解释自然的绝对权威,并且将这一技术的、无机的模式用于解释人本身以及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的关系。现代文化以科学为圭臬构筑了它的文化乌托邦,这一文化体系把人的本质深深地异化了。而后现代文化是一种重视有机性和整体性的文化。它把被现代文化所撕裂开的诸文化领域重新缝合了起来,从而试图恢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及他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分别代表了现代与后现代时代的整体文化范式。而由现代范式到后现代范式这一革命性的转变,必然会对人类在诸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自然也包括对管理行为和范式的深刻影响。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后现代文化》一书中,按照西方社会理论界和文化界的观点,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文化模式的不同特征作了分析。这种分析对解构现代管理范式和构筑后现代管理范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一,现代文化模式是功能主义的,它将诸生活领域分割开来,放弃艺术符号语言中的文化象征性。后现代文化模式是脉络主义的,它将诸生活领域相互渗透,叙述性的符号语言有文化象征性。其二,现代文化模式是科学主义的,以科学作为世界图像的构造者。后现代文化模式具有实用知识、形象知识与宗教知识的多元性。

        从外聘到内聘的转变自创业至今,通过外聘部分管理型、技术型中高层干部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都面临着中层基层干部人力资源状况极需大力提升的局面。这不能单纯把问题归结到人力资源素质上,我们要真正解决外聘员工的优秀经验是否得到传播和内部人力资源开发是否充分两个问题。因此不能过分依赖外聘人才,而是既要发挥外聘人才的积极作用,又要拓展内聘渠道。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没有内聘机制的系统化、制度化,内部人才更加缺乏提升的平台,那将使内部人才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但内部人才提升机制的完善必须依靠年轻有潜力的新员工栽培和培训开发战略的持续进行。从唯经验型人才到吸收应届毕业生的转变经验型人才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由于其年龄、经验、阅历等原因可能更多地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固执的价值观念,难以改弦更张,进行塑造;而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年轻气盛,思维活跃敏捷,又受过多年正规系统的教育,掌握了较深的专业知识,对公司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应届毕业生就像一张洁白的纸,更容易涂上美丽的色彩”,其可塑性使他们能够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创新者。从规划性招聘到天天招聘的转变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十年愿景的挑战,必须使内部人力资源处于持续激活的状态,以保持最可宝贵的人力资源永远充满活力,毫不懈怠,因此,内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意识必须强化。要从阶段性招聘、零碎招聘的状态上转变思维,树立“我们永远在雇人!”的观念,建立确保天天都在招聘的内部募集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从HR部门的事情到公司层面的事情的转变招聘体系必须确立以人力资源部为主要组织协调者以部门经理、高层领导为主体的模式,以此规范人力资源流程,并提升中高层领导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关键词:持久的企业文化中国化,开放式企业文化宣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中国化  中国化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开放式  开放式词条  持久  持久词条  
公司管理

 中国公司治理的三大挑战

中国公司从更大更广阔的市场中获益,但同时也必须确保为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海外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近年来,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处于外国司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