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更好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深剖企业文化的载体选择

        由于每个成长阶段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环境均有不同,因此,不同阶段的企业对文化的诉求也有不同,甚至是同一发展阶段下的企业,由于发展方式、路径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对成长阶段以及文化诉求进行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特点十分明显,文化建设方法也有所侧重。初创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是为刚刚创立的企业树立一面精神旗帜,这个时候企业一把手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最为重要;通过并购重组谋求发展的企业,关键需要考虑的就是并购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处理;通过纵向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则关键要建一个可以“一主多元”的集团文化;而对于按市场需求进行单体发展的企业而言,可能就要着重关注企业文化的更新和提升;对于步入成熟期的企业而言,如何基业长青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从文化建设提升到文化管理则成为必然;而对于衰退-转型期的企业来说,需要把原来的死胡同变为弯路口,那也需要文化的引导,这个文化将主要是根据企业战略转型而做出的文化重构。二、“变通”成长的文化系统从上图的企业发展分期以及文化建设特点和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应当是一个由文化雏形——文化建设——文化培育——文化变革四阶段组成的闭环文化系统,这个系统是生态的、可成长的。文化雏形阶段的关键是把企业文化做成种花而不是移花。尽管这个阶段的文化理念只是初具规模或者说只是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一定要是企业领导人立足于企业自身特点提及的,任何“洋为中用”、“拿来一用”的做法在此都不可取。文化雏形阶段,要求的是“根正苗红”且扎根深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建设原则1.强化以人为中心。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2.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3.注重个异性。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4.不能忽视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

        据一项权威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央企业15%企业文化搞得好,有成效。35%的企业没有什么成效。还有50%的企业没有启动文化建设。为什么有35%的企业没有成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前期,聘请专家顾问,发动员工参与,热热闹闹。有的企业仅用简捷的组词造句办法,拼凑企业文化,抽象的内容使员工心目中,对企业文化一片空白。有的企业文化大纲制定出来之后,却将文本束之高阁,既缺乏有力的推进,又缺少有力的培训,企业依旧,员工依旧。企业文化不付诸实践,实质上只是一堆废纸。因此,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真务实,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避免急功近利,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企业改革的深化紧密结合,按照系统、科学、实用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政治上和谐稳定,经济上持续增长,文化上不断进步,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企业文化有没有成效,这只是一种客观评价,其根源在于企业文化是否具备生命力。生命在于运动,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在于企业是否努力付诸实施。一句话,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是企业自己塑造、实践出来的。

        ■“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无信不立,人无义不正。如果人的经济行为背信弃义,就会受到社会排斥;反之,“信”、“义”两字,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网络中最有价值的媒介物,构建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网络、信息网络和交换网络,现代市场经济网络显然应当同这个网络接轨,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人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正是依据于这样的网络,从而使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华人经济圈内迅速运转。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关键词:如何更好的企业文化的特征,深剖企业文化的载体选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载体  载体词条  特征  特征词条  更好  更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