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小企业管理之痒 关于管理的五点体会

小企业管理之痒作者:穆麒旭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无论其数量、促进市场繁荣、创新方面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以及在转化成为大型企业的效果方面,还是乏善可陈。这其中有产业政策的导向、有区域经济的协作,有对行业自身规律的把握,有企业战略的问题,有自身管理的问题。本文就中小型企业在企业规范化管理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管理优秀的楷模企业太少,并且不具备学习和模仿的特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更多是“自主创新”,在混沌中摸索前进。

中国目前管理基础相对较好的大中型企业,相当一部分多是属于资源控制型、行政垄断型。他们的成功,更多源于长官意志的产物,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包括华润、中粮。真正靠市场竞争发展强大起来的企业比较少,管理规范的更是少之又少。而那些靠自身能力发展起来的企业,往往也是在转型期市场机会驱动的结果,那些真正依靠技术持续创新、洞悉产业发展规律、创品牌、建渠道、关注客户价值、管理提升和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等成长起来的企业极为稀少,而且他们的成长基本不具备模仿、学习的特质。像海尔、联想、华为、中兴,他们的成功和发展模式很难被一般的企业所学习和模仿。《华为基本法》被无数企业转载引用,但最终应用的效果呢?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下,那些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很难找到可以参照、学习的样本与楷模,只能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管理和发展模式。

一句话,当前中国社会缺乏遵循规范、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的商业企业。

2、很多创业的老板没有经历过相对规范的市场和商业逻辑的洗礼,由此导致他们缺乏规范管理企业的思维和习惯,经济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很难站在产业的角度对待自己企业的各种管理问题。

中国当前仍然处在快速市场化的初期,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也在逐渐步入深水区,总体而言,创业的机会相当多。他们当中,有抓住机会白手起家的,有掌握绝活(技术)飞速扩张的,更有那些依赖寻租而暴发的。这些创业者,不乏个体小老板、下海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包含那些有过一定管理经历的职业经理人。这些人创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是:

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系统、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的“入模子训练”。简单地讲,这种训练就是让我们成为一种真正的职业人。这种训练是指在以提升客户价值为导向,遵循业务流程市场化运作企业中,工作、学习和思考的思维方式,不断体会周围各种企业运作情境、理顺社会企业个人关系、和谐处理同事关系的工作训练过程。

另一方面良好的盈利机会诱使他们无暇、也不愿关注企业规范化管理。严格地讲缺乏类似大企业的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因”,更不用说站在产业的角度来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在他们的思维中,理所当然的认为:行业都是这样,我们凭什么先要牺牲、先要规范。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主眼里,企业只有两个利益主体,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员工整体。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很难得体会员工所需要的规范管理、晋升、培训、公正合理考核与薪酬、加班等,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由于个人素质和环境影响,中小企业主普遍缺乏建立百年基业的愿景(Vision)。没有强大愿景支撑,在企业解决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后,很难有动力、意愿去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基本的管理问题。

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当前的中小企业家更多关注个人财富增长和个人成就的实现,没有树立起全面的企业公民价值观,没有形成一个能有效吸引和鼓动员工的强大愿景。他们通常的表现是:小富即安,不求进步但求无风险,长期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富裕之后开始腐化堕落。武汉的汉正街早期形成一批暴富的老板,时至今日尚存者少,壮大成为产业领袖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占尽先机、聚敛巨额财富的老板,正是因为缺乏强大的愿景支撑,才造成了今日的落寞。

关于管理的五点体会作为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老兵,我对管理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体会。

第一,我个人认为,管理有规律无定式。管理是有规律的,研究管理很有意思。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规律是研究理论的结果,但是无定式是来自于面对不同的实践。所以,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学习。既要学习经验,更要学习教训。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十分可贵,郑州亚细亚也好,新疆德隆也好,都是财富,要特别珍惜。失败的企业和管理者是值得尊重的。没有人愿意失败,也没有哪一个企业不曾经历过失败。失败的实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因为他们的实践完善了机制、丰富了理论、生动了实践。所以不应该去落井下石,而是应该去鼓掌送鲜花。这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的。

第二,我本人从来不去看翻译过来的管理学书籍,因为垃圾居多,但别人推荐的除外。翻译过来的书有几大问题:首先,翻译过来的书,翻译者水平有限,乱来。有一次我在外地,有人问我什么是“战略眼光”。我说这还用问么,就说了一下,他说不对,某知名国际企业的管理者写了一本书,里面提到的“战略眼光”不是这个定义;我说你拿来给我看一下。他拿来后我回去把它交给助理,让他们给我逐字逐句去落实。后来发现里面提到的是“愿景”(VISION)而不是“眼光”。这就是,翻译者水平有限导致的问题。其次,很多国外的管理书语焉不详,质量不高。这有很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外国人编写的,编写和著作是两回事,有可能这些书本身的逻辑关系就不清楚;一种情况是文化、法制等背景不同;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外的管理著作多如牛毛,有一些是别有用心才传进来的,出于某种目的,故意误导你走向误区。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多学习欧洲的管理学说。

第三,管理靠积累。说跟做是两码事。只有自己实践了,才知道管理怎么做。比如说,一个企业请你做空降兵,一大堆老人守着自己的位置,不听你的,你该怎么办,全部开除?不行吧,他们都是企业的老人,为企业做了贡献,是有功之人,是老板的战友,你这么弄不闹得鸡飞狗跳才怪,很多空降兵最后革命不成,自己倒被革了命。所以,管理靠积累。我们必须谨记:知识本身并非力量,知识的运用才是力量。

第四,管理靠悟性。管理就是管例外,悟得多了,例外就少了,你就见怪不怪了。做管理,特别是做企业的时候,经常能碰到一些奇怪的事,多怪的都有。在随后的篇节,我会讲到一些我在做企业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去悟,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在经营管理的活动中,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去体会、把握、感悟、积累管理经验。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茫然的情况,不知道自己或别人应该干嘛。有一次看电视,记者采访张艺谋导演,讲述他在意大利导演歌剧《图兰朵》的过程。张艺谋说,歌剧别说导演了,就连看也没看几场啊!但是上百号人看着你,等你发话呢,怎么办?歌剧我没导演过,但是京剧看得多了,对吧,按照京剧先来呗。我就吩咐大家先动起来,你们几个,走场去,你们几个,试服装去……然后我就自己躲一边去琢磨,后来就想明白了,该怎么拍。所以我们大家在北京太庙看到的《图兰朵》就跟京剧差不多。

第五,管理是相通的。战略也好,人力资源也好,企业文化也好,到最后你会发现,全是一码事。比如为什么要做战略,因为资源有限;为什么做组织管控,因为资源有限,为什么做EVA(一种考核方法,一般叫作经济增加值),还是因为资源有限。实际上到最后,管理就是一种哲学,也就是几句话。还有做事与做人,做企业与做人全是一码事。所以,只要把企业管好,把学业管好,任何人去当总理肯定都没有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管理  管理词条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词条  体会  体会词条  关于  关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