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宋-15辽军的第二次南侵-雁门之战

公元980年,辽满城之战失败的次年,为一雪前耻,辽军再次发兵,南下入侵北宋。领兵的是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领十万大军,目标雁门

先说下萧咄李,又叫萧啜里,契丹人取名字比较奇怪,很多名字音相同、字不同的,大抵都是指同一人。此人的记载比较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人是个驸马。当朝辽景宗的父亲-辽世宗的长女,也就是辽景宗的姐姐-秦国长公主,下嫁给萧咄李,End。

再说下雁门,也就是雁门关,在山西省忻州代县,是长城上的重要关塞,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北高原隆起的巍峨恒山,横隔大同盆地和忻、代平原,而雁门关是这里的唯一通道。

历来塞外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主要从两个方向:一是走辽西走廊,经山海关,南下幽州,直达华北平原;二是从蒙古高原,大同盆地,经居庸关、紫荆关进入华北平原。不过现在这些区域都是幽云十六州的范围,包括大同盆地、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都在辽军的统治区域。大同盆地南下的第一站,就是忻、代平原,再往南,就是北方重镇——太原。

所以,对于辽国,除了由辽南京——幽州南下袭扰北宋(满城之战就是如此),也可以从辽西京——大同府,出兵山西境内。大同盆地成为了契丹及后来的女真部族南下的另一个策源地,雁门关也首当其冲,成为南下的主要方向之一。当年契丹协助石敬瑭入侵中原,灭了后唐政权,造成中原之乱,就是从雁门关入。正是后唐未重视雁门关的守卫,导致了亡国之殃。

此时的北宋,尚未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无法在大同、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设置防线。在山西地区,只得经营太原为重心,在忻、代设置据点,扼守雁门关,以防辽军南下。

当时,驻守太原的是北宋大将潘美,是西北军事防守的总负责人,而驻守雁门关的是代州刺史杨业。

潘美之前多次出场,灭南汉、南唐、北汉,赫赫战功,是赵光义信任的大将,本次不再详述,重点说下杨业。

杨业,太原人,是北汉降将。当年赵光义灭北汉时,北汉国主刘继元已经投降,唯杨业不降。赵光义也早就听说杨业大名,觉得此人忠勇可嘉,想收为己用,于是让已经投降的刘继元去招降杨业。杨业为了城中百姓,出城纳降。后因为熟悉边事,被任命为代州刺史,驻守雁门,这是官方介绍。

其实,民间中的杨业,更有名,人物形象也更丰富。民间的杨业,就是各种“杨家将”演义中的杨老令公,也就是第一代“杨家将”。“杨家将”中的很多英雄儿女故事,都是以其本人和后代为原型,创作而成。当然,大多是虚构的,读史和看演义,还是要分开的,太较真,会被耻笑,此乃闲言。

萧咄李的十万辽军,已经正面抵达雁门关下,而守卫雁门关的杨业,只有几千人。杨业连忙向驻守太原的上级——潘美上报,请求派兵支援。结果,潘美并没有打算出兵援助雁门,只是积极的备守太原。为什么潘美不同意呢?

从军事战略上分析,身为一方主帅,潘美这么做,其实是没问题的。防守和进攻不一样,雁门关地域狭小,易守难攻,并不是适合屯重兵。即使派重兵上去,也施展不开,而且还会耗费大量军马粮草物资。从整体防御战线来看,雁门关虽是战略要地,也只适合暂时阻止敌人攻势,并不适合长期防守。所以,雁门失守,是早晚的事,集中兵力守卫太原才是重心。太原城城坚利锐、兵强粮足,即使敌人攻到太原城下,只要自己不投降,敌人就进不了太原城,历史上多次对太原城的围城之战,都以失败告终。况且、敌人远途跋涉,粮草不济,不出十日,军心自溃,到时出城追杀,夺回雁门,重塑胜利,又是大功一件。

当然,这是潘美的计划,不是杨业的。杨业的使命是,驻守雁门、以备辽军,关在人在、关破人亡。既然没有援军,只能靠自己了。当时雁门关守军只有几千人,几千对十万,这笔账杨业还是算的清的。如果仅是固守雁门关,抵挡不了几日,死守无意义,必须另辟蹊径,兵行险招。一番谋划之后,杨业领一支部队出发了,从西径小道,绕过雁门关,直插辽军后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雁门  雁门词条  15  15词条  
宋朝

 李师师:大宋最成功的“二奶”

和两个失败的“二奶”阎婆惜和白秀英相比,有一个做得相当成功的“二奶”,她就是大宋第一“二奶”李师师。李师师不仅傍上了道君皇帝宋徽宗这个大款,还狠狠地赚了梁山泊那...(展开)

宋朝

 风流皇帝在宫廷里的那些风流事儿

北宋名伎李师师艳压京城,连宋徽宗也对其情有独钟,皇帝与师师的风流韵事,全东京城都知道了。有一次,宋徽宗春心荡漾地来到李师师的楼院,手里拿着金黄色的新鲜橙子,说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