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伏天

  伏日储水,做昔,制酒曲,榨油,做醋,腌瓜,和面。

  伏天饮用乌梅昔、梅酱、橘子水、绿豆汤、凉粉等解渴,或者用金银花、菊花泡茶喝。

  晒书画、衣服、裘皮,给家畜洗澡,淘井。

  整理图书档案。

  抹桐油,清房舍,做大扫除,清洗一切器具。

  吃汤饼,称之为辟恶饼。

  在大河或海滨洗浴,把清水晒热,给小孩子洗澡。

  用六一散、钩藤、谷芽冲水,让小孩子代茶饮用。

  取生姜在烈日下晒干,称之为伏姜,留做备用的胃药。

  娘家迎接新出娘的女儿回家度夏。

  早期谷物巳经收获完毕的,吃鱼,尝新稻米,以酒肉稿劳从事农事的人。

  伏天禁嫁娶。

伏日

  夏季有三伏,一般把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所说的伏日,就是金气伏藏的日子。古人认为,四季交替,都因金气而动。立秋时以金代火,而金怕火熔烧。庚日属金,所以逢庚日必藏。此时地面以上,气候炎热,而地下较为凉爽,立秋后则与此相反。

  古时本没有三伏的名称,到秦朝方始出现。《史记·秦本纪》中载:“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另有《汉书·郊祀志)称:“秦德公二年,卜居雍,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娜峙,作伏祠。”《史记集解》中载:“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唐代文学家颜师古道:“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汉代用法令明确规定伏日和夏至日,到了这两日,所有公务全部暂停办理。《后汉书》和《晋书·帝纪)都引用(汉官旧仪》中的记载:“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他事。”东方朔说这天伏日应当早归,大概就是出于酷暑之时避免疫病侵袭的目的。至于巴蜀一带则因为气候和中原地区大不相同,朝廷就让他们自己选择伏日

  这个月没有其他的时令节日,故而唐朝人最为重视三伏。据《梦万录)i己载:“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鲜,曲水流杯。笙歌往往通夕而罢。”

储水

  伏日时的水,因为受到阳光熏蒸和气候关系,富于杀菌性能,用这样的水制作各种食品都不生蛀虫,而且味道很美,相传可以和腊月之水的功效相媲美。人们大都要大量储存,和面腌瓜,以供随时需要取用。《关西旧俗志》中道:“取水收起,净瓮盛之,一年不臭,用以作醋酱腌物,一年不坏。”《析津志》记载:“北方例于五更汲水,以备合酱之用。”

制酱醋

  人们有伏天制酱醋的习俗,酱、醋在我国应用得很早,周朝的礼制中有酸人这一官职,掌管五斋七值(见《周礼·天官》),郑玄在相应的注文中解释说:“齐范酱属,酸人者,皆须醛成味。”《礼记·内则》中也有用酱调和腌演其他食物的记载。孔子一生中无酱则不吃饭;鲁国人微生高向邻居要醋给别人,孔子讥讽他这么做不直爽(见《论语》中《乡党》及《公冶长》篇)。可见周朝时酱与醋就已经成为调味的必需品,食用者已经相当普遍。现在昔的制法是把麦面、豆米等掩盖、发酵,长出黄色称菌后再加盐,连续曝晒而成。

  酱的汁就是日常所用的酱油,有大豆酱、小豆昔、豌豆酱、鼓酱等种类,以颜色褐红者为最佳。

  醋用米、麦或者果实,以淀粉或者酒类加上醋母,使其发酵变酸而酿成。要贮存到一两年才可食用,存放时间越久越好。醋可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

  酱和醋都属于有益于保健的调味品。三伏天阳光最为强烈,而且天气干燥,蒸晒的效力特别大,所以凡制作酱、醋等食品,都必选伏日,味道也最好。民间一般都选择上下火日合酱,忌雷鸣。据说伏日做酱、醋不生虫子,有“伏酱六月红”之称,在伏日做酱、醋,过年时就可拿来食用了。

做酒曲

  曲霉是制造酒醋的重要原料,具有消积化滞、和胃通腑的功能。凡是大麦、小麦都可以用,以用小麦的居多,也有大小麦混合使用的,其配制比例是大麦二分、小麦八分。伏日温度过高,酒精产量不多,所以酿酒都在寒冷的时候,夏天多利用制作高粱酒的酒坊,预备出全年所需麦曲。

食梅酱

  梅酱、乌梅酱、凉粉、鲜橘汁、绿豆汤等,炎夏饮用,都可解暑生津,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家庭中宜于常备。《遵生八笺》关于旧历六月的事宜,曾称:“是月宜饮乌梅酱、木瓜酱、梅酱、豆笼汤以祛渴。”《千金月令》写道:“是月可食乌梅昔止渴。”近代一般用凉粉和鲜橘汁于伏天解渴消暑。

榨油

  油菜,在农历四五月间才开花结实,果实成熟则开裂,里面有黑色小顺粒状的种子,含脂肪油很多、炒后榨取油菜籽油,就叫作菜籽油。其油色黄,用来点灯,焰火很亮,另可供烹饪、调味、润发之用,江浙、安徽、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产。江南一般在小满之后开始动油车榨油。在伏天榨出的菜籽油,称为伏油。大概此时菜籽刚刚收获,又正值盛熟之时,菜籽中油的挥发性很浓,榨油量多而又非常容易出油。

制酱菜

  夏天瓜果蔬菜最多,做酱又正在伏日此时,因此凡是黄瓜、茄子、萝卜、葛首、姜、笋之类,都可以用酱、盐腌溃存放,以供佐饭。扬州酱菜,闻名遐迩。如果能用排气杀菌的方法加工制作,装入罐头,则色味可以长期不变,并可输送到远方,分配到全国各地。

晒衣书

  入伏之后,阳光热度最强,足以杀菌灭虫。洗涤器物,因为气候干燥也极易晾干。因此一般家庭都在庭院中晒书籍、衣物、裘皮,农户晾晒粮食,各个佛寺则把保藏的经卷拿出来曝晒,有翻经会和晒经会,据说如此可使书不生蛀虫。明清时候,内府的图书。按照惯例要在农历六月六日拿出曝晒。《野获编》中记载:“六月六日,内府皇史岁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又集诸大函,每岁故事也。”《燕京岁时记》中说:“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盆。”至于估衣铺、皮货店、喜轿铺等,也都在这一天吹晾物品直至傍晚,并要稿劳伙计。广东有谚语道:“六月六,晒衣服。”江南各省,此时正值梅雨之后,所有公私器物,尤其应该利用强烈的阳光,彻底曝晒,使之褪尽梅雨期间所受的潮湿之气,杀灭寄生菌,以免发霉生蛀。谚语道“六月六,晒红绿”,又道“六月六,开书篆;六月六,检箱服”。晒后收藏时,把樟脑丸裹在纸中,做成小包,放人衣箱内,或者把荷叶、烟叶夹到书页里则更妙。

洁六畜

  家畜和人们接触的机会很多,其身体是否清洁,对人的健康影响也很大。如牛、马、羊身上有脾脱疽,马身上有马鼻疽等传染病,以前牧人、屠夫、农夫、兽医、骑兵等,就常常因接近畜类而引起皮肤和内脏疾病,甚至会危及生命。像猫、狗等活泼好动的家畜,经常出没于脏污之处,身体上附着各种病毒及污物,而又和家人接触甚多,甚至同床起卧,极易成为传染疾病的媒介。

  夏天最易出汗,皮肤排泄物也最多,因此人们以给家畜洗澡的做法使其保持清洁。旧俗中伏天,猫、狗都在河里洗澡,据说可防止生虱子。吴地有谚语说:“六月六,猫溃浴。”浙江的黄岩等地,人伏这一天农家把狗赶到河里洗澡,叫作狗浴日;如果有雨,则称之为猫狗雨。《野获编》中也有把猫、狗赶下河洗澡的记载。京城在这一天,也都将家畜赶到城外水滨洗浴,一年一次。以前御厩里的牲畜,都在入伏这天洗澡,每年必此一次。《北京岁华记》中说:“六月十二日,御厩洗马于积水潭,导以红仗,中有数头,锦帕覆之,最后独角青牛至。诸马莫能先也。”

  清洁家畜是夏季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宜于常常用水给家畜洗浴,并用毛刷、木梳之类刷去尘土脏物,以免出汗后发出臭味。此外,供给干净饮水及易于消化的食物,畜舍内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也都十分必要。

淘井

  人体组织的成分,三分之二以上是水。人五天不喝水就会死亡。夏季入伏后气温升高,出汗很多,为调节人体温度,水分的补充就极为重要。所以此时应该挖井清理,去除井内长期积存的秽物,去除井内长期积存的秽物,以获得清洁的饮水。总的来说,水以无色透明、没有异味的为好。

整理档案

  图书馆的藏书和各机关档案,卷峡浩繁,保存要有正确方法,每年应至少整理一次。伏日中天气干燥,阳光强烈,移动、放里物品都十分方便,是整理档案的最佳时节。

抹桐油

  桐油,用桐油籽压榨而成,有白、黑两种。油纸、油布、雨伞、雨衣、纸灯之类的制作中都要用到。桐油还可以用作假漆中油绘原料等。伏日值盛夏时节,天气干燥,一般多用桐油来修饰房屋、靴鞋、船只和各种木器家具,取其坚实致密的特点。可以防腐止漏。乡间还用桐油来刷门窗,称之为抹桐油。

大扫除

  无论办公室还是个人居室,自岁末打扫整理后,至此已有半年,此时又正值盛夏,因此应当卸除窗户,再大扫除一次,以清除积存的污秽。至于室内器具,不论大小及是否日常所用,都应加以清洗,在伏天正午拿出曝晒消毒,使之清洁。

食汤饼

  伏天吃汤饼,据称可以祛恶气,免署疫。因为汤饼水分较多,能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魏氏春秋》中载:“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可见,汤饼从魏朝以来就已经有了。

选钩藤

  钩藤,因为其刺弯曲如钩。因而得名。形如葡萄藤,紫色。性甘,微寒,能息风涤热,定惊痛,止眩晕,主治小儿寒热、十二惊痛,祛肝风而不干燥。该物是儿科良药,深受儿科珍爱。因为钩藤之气清轻而性甘寒,最适合幼儿稚阴还不充分、稚阳容易旺盛的体质。钩藤还可治疗惊痛病,因为痛病都是动肝气,气火上攻,冲激脑神经造成。钩藤轻清而凉,独能泻火而定风。钩藤选用藤细而钩多的为佳。

饮谷芽

  谷芽,又叫蘖米,是稻谷刚刚生出的细芽。性甘温,能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谷芽经过蒸煮所取得的谷芽汁,性甘淡,且能生津液,补益元气。凡是病后,感觉脾胃不健、津液没有恢复的,夏天以谷芽做茶代饮十分适合。

饮双花

  伏天之中的茶肆,多有用菊花和金银花点汤的,吴地俗称双花。

  菊花,春天萌发,I天生长,秋天开花,蓄养天地的清芳,秉承金秋的正气,味甘凉,能祛风,疏风热,安肠胃,可人肾肺,清头利目。盛夏时节,人们习惯用菊花泡茶,以清热解暑,预防眩晕。肝胆火旺的人,尤其宜于经常饮用。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性甘寒,除热解毒,可和营卫,用金银花代茶饮,足以祛除瘟疫、秽恶、浊邪,以前还有人用金银花酿酒熬膏,效用皆妙。

食姜

  姜性辛,微温,能散寒发表,止呕开痰。姜还能刺激胃神经。使胃液分泌增多,蠕动加速,同时能刺激小肠,增强其吸收能力,并减少肠液分泌。医生常用姜来做止吐健胃药。伏日把生姜在太阳下晒干,俗称伏姜,储备起来以备药用。遇到有人患了胃病,用水冲姜饮用,即可治愈。

勤洗浴

  人体的皮肤,经常因汗液、油脂、尘埃等污染而生出污垢,如不随时清洁,便会妨碍皮肤保护人体和调节体温,而引起感冒及疥癣疮疖等皮肤病。人伏之后,天气炎热,皮肤排泄旺盛,发汗增多,尤其应当勤于洗浴。沐浴不只能够清洁皮肤,而且有助于血液循环,有恢复疲劳、增进营养的作用。

  温浴用水,不可过热,通常以摄氏三十八至四十五六度为宜。冷浴用水,宜于在摄氏二十/、至三十度之间。浴后一定要章擦全身,直到皮肤红润为止。然后以干燥的毛巾擦去水分,披上衣服休息。

  在伏天,民间一般把清水晒热,为小孩洗澡,据说可以免生疮疥;洗头。可以去虱。如果在河水中洗浴,叫作洗百病。

六一散

  六一散,又叫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是金代名医刘河间所创的药方,用白滑石六两、粉甘草一两研磨成末配制而成,所以通常称为六一散。它能解中居、伤寒、疫病、饥饱、劳损、优愁、思虑等症。又可治疗身热呕吐、腹泻、痢疾,能消渴蓄水,又能特别补养脾胃之气,疏通九窍六腑,去留结,通经脉,消水谷,益精气,应用广泛,效果极佳,是J七科的重要药物。

  夏天天气炎热,抵抗力薄弱的小孩子极易感染病菌,患各种病症。其症状大都为呕吐腹泻、发热口渴、尿量渐渐减少以及体重骤减、眼窝深陷等。用六一散泡汤代茶饮用,足以增强其抵抗力,在未发病时即消除疾患。民间十分流行使用六一散。饮服时每次三钱,加蜂蜜少许。用温水调服。

节欲

  人年轻之时,血气未足,却最易耽于色欲,新婚的人尤其如此。故而往往未婚时,神采充足、勤奋的人多;结婚后,则面容憔悴,精神昏沉。古人曾道:“上士异床,中士异被,服药百颗,不如独卧。”诚然夫妻之爱,出于天性,然而人终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与其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心烦意乱,使工作受到影响,身体蒙受损害,还不如节制情欲,以保证健康为最重要的任务。盛夏酷署,为了保持人体的抵抗力,夫妇之间尤其应该节欲自爱,以求两全之道。

  古代的礼制中,女子出嫁以后,按规定要在夏天回家探望父母,称为归宁。自汉代以来此风俗逐渐流行开来。《周礼》中记载着后妃归宁,必穿凉快的细葛布衣,其时节也在夏季。福建风俗,新嫁的女子归宁,从五月五日开始,称之为取复衣。浙江省龙泉等地,一般在伏日禁止接近新娘,据说如果违反就会招致灾祸。有的地方在每年夏至之后,刚出嫁的女子必由娘家接回去小住,称之为凉夏。这些做法,目的都在于使夫妇双方暂时隔离,节制情欲,用意颇深。《四时纂要》中记载:“三伏日,不可嫁娶,伤夫妇,不吉。”现在注重保健的人,还有自动异室而居的做法,都是本着不相见可以节欲的宗旨而采取的一种养生办法。

试新宴

  古时候宴会,伏腊最为重要。《汉书·杨挥传》中所载:“岁时伏腊,田家作苦,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东方朔也说:“伏日诏赐诸郎肉。”农历夏季,早稻大多已经成熟,有很多新鲜食品。人们此时吃应时的新鲜食品,称之为试新。试新之日,像湖南衡州等地,菜肴都用鱼,不用鸡,因为“鱼”与“余”谐音,“鸡”与“饥”谐音。也有人宰杀牲畜摆设酒宴,举行青苗会或者挂地头,迎神娱乐,以欢庆庄稼开始收获。四川峨眉一般称之为洗泥,也有慰劳农人的意思。

忌嫁娶

  夏季伏天气候熏蒸,如果多吃油腻食品,则体内生发热力多,胃的运动机能衰退,有碍消化。至于节制情欲,尤其重要,所以此时不宜嫁娶。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应竭力避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伏天  伏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