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最早与桃符、春联一样,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据汉代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记载:古时候,在西方的一座深山里,住着一个怪物,“身长尺余”,“性不畏人”。它长得像人,可只有一条腿,这个怪物只有一尺多长,生性机敏,一点儿也不怕人。而人若碰上它就倒了霉了,‘犯之令人寒热”,使人得上寒热病,浑身发冷并发烧,不多时就会在痛苦中死去。这个怪物名叫“山魈”。

  传说山魈喜欢在过年时下山,人们都很害怕。相传有一年冬天,一位农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一路上感觉很冷。他想,我何不烤烤火,吃点东西再赶路呢。于是,他随手折了一堆小竹子燃烧,竹子在火中僻僻啪啪炸得直响。正在这时,他突然看见山魈,吓得他丢下竹子就跑,谁知道这个怪物看见那堆正在僻啪作响的火堆,跑得比这位农民还快。一眨眼工夫就钻进山里,再也不见出来。

  原来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了。人们掌握了它的这个弱点,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早晨鸡鸣的时候,在各家的庭院里烧竹子,火光熊熊,竹裂声僻啪作响,吓得山魈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

  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南朝梁宗擦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凌晨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相传唐朝初年,一些地方连年发生瘟疫,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火药放进小竹筒里,点燃爆炸,以驱除山间的瘴气。这火药竹筒发出的响声远比烧竹子响得多,传得远,以后人们就都学习他的方法来驱瘴除祟。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名著《红楼梦》和《燕京岁时记》等许多明清小说、笔记中,都记述了爆竹的许多品种,如“一声雷”、“飞天十响”、“双响震天雷”、“二踢脚”、“匣炮”等。明清时代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而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过年,无论贫富贵贱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记载了一则乡谚道:

  糖瓜祭灶,

  新年来到。

  闺女要花、

  小儿要爆。

  爆竹原是用以驱邪,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迎神、祭祀、赛会、祈祷等民俗活动,如今,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除了在春节辞旧迎新燃放爆竹以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婚嫁、祝寿、工厂开业、商店开张、新屋上梁等场合,都少不了爆竹爆竹已成为过年的标志,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每逢除夕之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僻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热闹非凡。尤其到除夕夜零点,新旧交替之际,那爆竹声更是震耳欲聋,响彻天宇。

  简直不能想象妥过年要是不放鞭炮,那是个什么样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  鞭炮词条  过年  过年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