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畲族的传统节日

畲族

  在我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现有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系。99%的畲族人使用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畲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崇拜祖先和鬼神。

  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意即是从外地迁来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对畲族族源说法不一: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武陵蛮说,“南蛮”后裔说和古越人后裔说。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畲族风俗

  畲族居住山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畲族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畲族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集中反映。畲族民歌渊源流长,渗透到畲族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表达了他们的愤怒、抗争,体现了他们的希望、憧憬。畲族民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彩多姿,大致分为史诗歌、小说歌、杂歌等。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民间刺绣、编织极负盛名,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

畲族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差别,畲族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衣裳和围裙多是黑色的,刺绣上各种颜色的花鸟和几何纹样,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盘在头上。已婚妇女~般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问环束不同颜色的绒线,老年黑色、中年蓝色、青年红色。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节日

  畲族与汉族的节日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传统节日。畲族过年“打尺寸”分重视祭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族春节

  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

  畲族人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酒(俗称“过年酒”),酿制成的“米酒”,醇香浓郁,香甜可口。畲族还要砍硬柴烧灰虑水泡粳米做年糕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取其谐音: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糍)运,日子年年(黏黏)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黏黏。”

  除夕夜,畲族人一般通宵不眠,守岁到十二点左右便走家串户,互相祝贺。到了下半夜,点香烛,鸣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畲族家家吃午饭,称“隔岁”。家家户户的火塘煨着大柴头,一直焖到大年初一,称为“隔年火种”。有的地方除夕要做麻糍,吃去一部分,剩余的放到谷仓里,元宵节后再取出,说是“有吃有余”。

  正月初一当鸡鸣第一声时,山区畲族人家的男子跑出家门外,拿着竹响板(毛竹破开两片,一头联结在一起),绕着房屋,“呱呱”地敲打,表示驱逐瘟神,除病消灾。主妇们到井边打“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家平安长寿。有些山区的畲族过大年初一,喜欢掺少许番薯丝煮饭,意味着过年不忘记“节省”。孩子们跑到竹园里“摇毛竹”,边摇边唱道:“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传说小孩初一摇竹,往后就如竹笋般快快长大。

  春节期间,畲族男子搓草鞋,做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畲族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郎。织彩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带子经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纬线为白纱。经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经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彩带可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畲族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姑娘自称)。”

  节日里畲族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畲族最大的活动是对歌。不管谁家来了客人,全寨顿时欢腾起来。如来的是女客,就由本村的男子盘歌对唱;如来的是男客,则由本村的女子来盘歌对唱。盘歌先由主人开口,唱一些客气话,客人接上对唱。有的碰上对手,唱了一夜还不分输赢,则连续唱二三个夜晚。唱完山歌,主人送一个红包给客人,称为“手薪”,钱数的多少视对方歌的多少和好坏而定。来客如果是孕妇或抱婴儿的妇女,则不允许她们对歌。

  畲族人民酷爱打“尺寸”,这是流行于闽东地区畲族村寨的传统体育活动。“尺寸”的打法是这样的: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直径约2米的圆圈,一人站在圈内,右手持一根30至40厘米的棍子(即“尺”),左手拿一根筷子长的竹条(即“寸”)。圈内人用“尺”将“寸”击向远方,圈外的人便跑着去接,未接住的竹条可捡起后向圆圈投去。投过来的竹条,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击出。圈外人如能将“寸”接住,就算得胜,得胜者便替换圈内人。

  关于打“尺寸”的由来,相传畲族英雄蓝风高率领畲族起义军在福建长汀抵御唐军,寡不敌众,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断后,英勇地抵挡追兵,为了纪念蓝风高,继承他那高超的武艺和英勇的精神,畲族人传下来打“尺寸”的活动。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尤其是练拳习武,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最普及。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们尊称为“乌龙公”。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一旦被点中穴位,便动弹不得。在拳乡福建罗源县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拳术。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

  正月初八,俗称“上十日”,是畲族人祭祀祖图的日子。这一天,同族同姓的畲族男女老幼聚集各村寨的本姓祠堂,瞻仰祖图。由本姓辈分高的年长者主持,领唱畲族《祭祀歌》,讲述畲族来源和祖先的盘瓠传说。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有一个美丽的畲族传说:在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虫,形象如蚕,育于盘中,后变成龙犬。高辛皇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号称盘瓠。此为麒麟图腾的由来。其时犬戎入侵,国家异常危险,高辛皇帝下诏求贤,告天下能斩犬戎番王头者可娶三公主为妻。盘瓠揭榜,挺身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高辛皇帝因其不是人身意欲悔婚,盘瓠忽言:你将我放在金钟内七天七夜便可变人。可是,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在金钟内会有不测,于是打开金钟。盘瓠身已变人,头却未变。龙头人身的他娶了公主。公主头戴凤冠与之成婚。后来盘瓠不愿为官,领挈妻儿到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居住,开荒种田、繁衍子孙,形成今天的畲族。为了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

  畲族于春节祭祖图之俗由来已久。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于卜熊撰《海丰县志》记述:畲族“家供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祀之”;又见民国32年(1943年)李唐撰《丰顺县志》卷十六、风俗中记述该县畲族“有遗匹续画像一幅,……止于岁之元日,横挂老屋厅堂中,翌早辄收藏,不欲外人所见。”

  祭图结束后.畲族人们到祭房家吃“太公饭”。好客的祭房备菜烫酒,热情招待远方来的同祖客人。妇女和姑娘们为客人斟酒添饭,谈笑风生,融洽相处,共同欢乐。

  过了十五元宵节,春节活动乃告结束。

畲族会亲节

  二月二日会亲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畲族的传统节日。由于族支繁衍,畲族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省亲。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在这里举行,歌声笑声不绝于耳。人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处处歌声燎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展鸣山谷。当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金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热闹非凡,宁静的山村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

畲族猎神节

  畲族普遍供奉猎神,凤凰山、莲花山和罗浮山没有固定节日,只在出猎前后拜祭。九连山区的畲族于农历二月春分日为猎神节,届时族长带领男丁,备三牲供品前往猎神坛前拜祭,点烛焚香,献供品、念祭文、甚为隆重。

畲族三月三

  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鲜明的独特性,其中“三月三”节日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

  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要煮乌播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米饭馈赠亲友,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乌米饭的制法,是用乌稳树叶的叶子煮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然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熬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如果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就更美妙了。由于乌饭叶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畲族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畲族“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并且一定要吃乌米饭?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由于年前遭受虫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税,畲族人民家家断粮,可恶的山主连谷种都抢走,畲族人民饱受饥饿之苦。一天夜里,雷万兴带着几个年轻人翻墙进人山主的大院,他们撬开粮仓,把谷种子扛回寨子,连夜播种下去。

  第二天,山主发现粮仓被盗了,就带着手下,到畲族人民的寨子抓人。为了使老百姓免于遭难,雷万兴挺身而出,就这样,他被关进牢房。在地牢里,雷万兴被打得遍体鳞伤,山主还串通牢房头,不给雷万兴饭吃,想把他活活饿死。

  消息传出,畲族的父老乡亲们纷纷前去探监,他们用播种剩下的谷种打成米,煮成饭并捏成饭团送进牢里。可饭团落到狱卒肚子里,雷万兴一口也没有吃到。乡人为了让他在牢中吃上饭,就从山上采来乌饭叶煮饭,把米饭染黑。狱卒见米饭很脏且又像山蚂蚁,不敢吃,这才保住了雷万兴的性命。

  雷万兴出狱后,于农历三月三日带领大家下山复仇,胜利后又煮乌米饭庆贺。后来金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门“踏青”,采集乌稳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闽南、粤东人民起义反抗唐王朝,因寡不敌众,被唐军围困山上,钱粮尽绝。雷万兴命令部下采集野果充饥,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惟有一种名叫乌捻树的野生植物尚有果实。起义军靠这种野果充饥,度过严冬,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杀退敌军,取得胜利。不久,雷万兴又突然想吃这种野果,可是这时已是春天,无果可摘,只好采回乌稳树的嫩叶,和播米一起蒸煮,结果发现别有风味。后来,畲族同胞每逢三月三都采乌捻树的叶子熬汁煮成乌米饭,纪念英雄雷万兴,成为传统节日,为“乌饭节”。

  畲族民间又传,吃了乌米饭,上山不怕山蚂蚁咬;又认为三月三日是谷子的生日,吃染黑的米饭可使谷魂不认识,才乐意生长,有祈祝丰年之意。

  在节日里畲族还举办舞会,集体对歌。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各地欢度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加热烈和丰富多彩。

畲族封龙节

  “封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五月举行,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

  传说这一天天上玉皇大帝给舍山“封龙”,即分配雨水。这一天畲族人民禁用铁器,禁挑粪桶,不事劳动,穿上节日盛装,群集预定地点或登高举行赛歌会。登山地点人山人海,既有参赛者,也有前来观看助兴者,比赛的终点选在各山的峰顶。到达目的地被誉之为赴“蟠桃会”,优胜者获得“仙桃”和“仙酒”的奖赏。入夜,畲族盘歌开始,歌词多歌颂劳动、喜庆丰收和表达爱情等,歌会的场面十分动人。青年男女还通过这一盛会,对唱山歌,寻觅情侣。因此,节日登山比赛既是锻炼身体、培养毅力的一项有益运动,也是青年“山恋”的极好机会。在对歌活动中,歌手们互不相让,往往出现输者临阵脱逃,胜者紧追不舍,你追我赶,拦路盘歌,诙谐热闹,妙趣横生,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

畲族乞巧

  闽东畲族节俗活动项目。农历七月七这一天,畲族群众对村里的水井要进行一次清洗,叫做“洗井”,洗井完毕,要放7种豆到井里给“喜鹊”吃,把井水喻为银河,让“喜鹊”吃完豆,就地搭桥,使牛郎织女相会。这一天,畲族青年男女围坐井边盘唱山歌,求偶谈爱,表示自己会像牛郎织女般,对爱情忠贞不渝。这种盘歌活动,经常通宵达旦进行,中间不断出现激动人心的高潮。这一天,村里老人都不能干涉年青人的求偶盘歌活动。

畲族中秋歌节

  畲族中秋歌节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是福建省福安县和宁德县的畲族的传统节日。

  畲族把八月十五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歌,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节日这天,人们结伴来到县城,白天访亲探友,晚上开始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高明的歌手,可以随便转换曲调,除了对唱,畲族最爱唱的一种双音,叫“双条落”,是一种属于重唱性质的歌唱形式,具有浓厚的畲族特色。

畲族九月九

  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是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山区都要举行登山。比赛地点选在畲族聚居的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

  届时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连过路的畲族客人都可以参加。天不亮,参加者穿着节日盛装来到登山地点,等太阳升起,一声鸟枪响后,比赛开始,最先到达指定地点的为优胜者。待参加者都登上山,一场有趣的盘歌就开始了,歌手各显身手,气氛十分活跃。影响较大的歌场在福安、夏浦两县交界处的松罗山、樟家山和目连山,都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风景区。

  畲族青年男女像过年一般热闹,三五成群,展开歌喉,尽情尽兴,以人世间各种真善美的事物为题,在盘歌中窥探对方的心思、品德,互比才思,甚至谈情说爱,订婚立约。歌会是畲族青年盛会,时常日以继夜地盘唱山歌民谣,歌声不绝。

畲族招兵节

  招兵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

  相传远古时期盘瓤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到海边,得到神兵的帮助,才安然返国。畲族人民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举行“招兵节”旨在驱邪除恶,扶正压邪,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使畲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一般在农历大雪后至冬至前择吉日举行,节期活动一般为三天三夜。节日里在公厅搭一高木台,设神坛,摆香火炉,上饰有各种兵马的令旗,畲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家家户户备办供品,邀请宾客。村里神坛前悬挂祖图,由村中德高望重的畲族老人主持祭祖。由畲族本民族师公敲打道具,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词,吹牛角,一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常。

其他畲族节日

  除以上所列畲族的固定节日外,凤凰山区各畲族村还有自己独有的节日,通常称为神会日。神会日是为纪念本村先祖来此开创本支而设定的节日。正月初四是李工坑的神会日;正月十六是归湖镇山犁畲族村的“开山”纪念日;正月二十是文祠镇石古坪畲族村的神会日;八月十三是归湖镇碗窑畲族村的神会日等。而最有特色的是意溪镇雷厝山的畲族自然村至今还保留着“春秋祭”的古俗,这是其他畲族村所没有的。据该村长者雷世德介绍:雷厝山之所以在每年的春分日与秋分日举行祭拜仪式,是有来由的。由于先祖所做的功德感人,皇帝也受感动,故赐其每年在春秋两个固定的日子祭祀先祖。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祭”。此外,各家各户的公、嬷,父、母去世后第一年的诞辰日,即其生前的生日(俗称值日)要办好香案祭拜,称为祭“生”祭。第二年的忌日,俗称“对年”,要单独祭拜,供品与祭祖公的相同,只是时间安排上要在点香祭祖公之后,又要在此之前结束。因祭新亡的亲人只能一炷香的时间,而祭拜祖先要用三炷香时间(一炷香燃完之前再接一炷,至第三炷香时点上蜡烛)。第三年忌日,俗称做“头忌”,就可将新亡亲人的香炉与本家祖先的香炉合并在一起。按正常的祭祖仪式进行祭拜。做“头忌”时,已嫁出的女儿是不能参加祭拜的。此后每年的忌日要“做祭”。就如其在生时为其过生日一样,只是要点灯、上香、烧纸钱等。按照凤凰山畲族同胞的习俗,还要摆上茶和酒。茶、酒都要温的,即茶要单独冲泡,酒要加热。祭祀神明的茶是不能冲泡的,酒也不能倒到杯中,而祭拜亲人,茶要冲泡,酒也要倒到杯中。还有祭拜时都要加米饭。特别是在畲族祭拜“忌日”时米饭一定要加满,通常一碗装两碗量的米饭。这种装饭方式只能在祭祖时才用得上,平时吃饭忌将饭装得太满。装饭时如果装得太满,畲族人们就会说:装得这么满,好像要拜祖公一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畲族的传统节日  畲族  畲族词条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词条  畲族的传统节日词条  
茶文化立春

 一年中出现两个立春日

 您还记得吗,农历己丑年(公历2009年)有两个立春日,正月初十(2009年2月4日)立春,十二月二十一日(2010年2月4日)又立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一年两...(展开)

茶文化七夕节

 七夕节曝晒

 农历六、七月正值夏秋季节,风高物燥,正是曝晒衣物的好时节,民间认为是月曝晒可以避免虫蛀,由此逐渐形成了曝衣、晒书的风俗。民间“曝晒”习俗最后集中到七月七这个特...(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茶道的起源最早在哪?

 茶道,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那么,茶道的起源最早在哪?下面我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