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依饭节

依饭节简介

  仫佬族的节日较多,“依饭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最具特色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绩,每逢闰年立冬日,仫佬族人便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出资主持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形成“依饭节”。这一天,仫佬族人要在公共祠堂前搭起彩门,摆上供品,表演持碗舞、持香舞等舞蹈。它表达了仫佬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依饭节,有庆丰收,保人畜兴旺之意。依饭节又叫“喜乐顾”,每相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节期在农历十月。依饭节,又称“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丰收、保六畜的隆重传统节日。尤以罗城县四把乡、东门镇一带为盛,特别是大吴屯仫佬族人民一个独特而隆重的节日。“依饭”,侄佬族语言,祭祀祖先之意。民间认为,做了“依饭”,全族人丁财产就得到祖先的庇佑。依饭节活动的中心内容是举办“依饭道场”,道师们演唱内容丰富的唱诗,演奏悦耳的音乐,表演刚柔相济的舞蹈,引人入胜;家家户户包粽子、蒸糯饭、宰鸡鸭,使人大饱口福;邻里亲朋,借此走亲访友,既可欣赏仫佬族的依饭道场活动表演,又可品尝别有风味的民族食品,增进民族和人们之间的文化及感情交流。

  依饭节自古有之,曾被仫佬族人民以族规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乡大梧村谢姓仫佬碑文记载:“历代以来,敬有依饭公爷,每逢辰丑未之年,轮四房族头,买办依饭一节牲头,至依饭年要各房头人办齐牲头,勿得有误。”依饭节一般在祠堂举行。事先,大家选出最丰满的糯谷稻穗,用彩带系起来,挂在演唱地点的墙壁上。祠堂中间摆一张大桌子,桌上摆满用芋头或红薯做成的一只只水牛和黄牛模型。人们在芋头或红薯上,插四根香梗作为牛脚,一头插上两颗弯弯的猪撩牙作为牛角,另一头安上几根麻线儿为牛尾巴。用芋头做的水牛,用红薯做的黄牛。此外,桌面上还放有一盘五色糯米饭,饭盘的周围一圈一圈地摆放着甜酒、花生、芝麻、黄豆、胡椒、沙姜、八角等十二种香料和猪心、猪肺、猪肠、鸡、鸭、鱼、蛋等二十种供品。然后由师公唱词。师公每唱一句,围坐在旁边的父老都以“呵……呼!”的喊声附和。

  依饭节的程序有:安坛、请延、点牲、唱牛歌、会兵、送圣等。从头一天清晨到第二天天亮才结束。完后,谷穗和耕牛模型分给各家各户,全氏族男女老少满怀希望地开始耕作。

依饭节的传说

  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流传着很多民间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罗义射狮、罗英驯牛的功德,一说是纪念白马娘娘,一说是为祭祀仫佬族祖先“依饭公爷”,一说是为祭祀梁、吴两位帝王。

  从仫佬族众多的民间故事看,祖宗辗转千里,历经千辛万苦,立下万世基业;梁、吴“帝王”暗中帮助,从牢狱中放走祖先,使仫佬民族得以延续千万;白马姑娘(罗义)射狮,制服了毒蛇猛兽,仫佬族过上了平安生活;白马姑娘造牛(罗英驯牛),仫佬族人用牛耕作,田地越开越多,人们有饭吃有衣穿。

  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在立冬过后,仫佬山乡村村寨寨聚会歌唱,祭祀他们,祈求他们继续保佑子孙们生活幸福、人丁兴旺,这是依饭节起源的多元源头。

  “祖宗开基的故事”、“梁吴帝王的故事”、“白马姑娘的故事”、“罗义射狮”、“罗英驯牛”等故事,讲的是远古时候,仫佬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开基立业、与毒蛇猛兽搏斗的故事。这是这些口头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用弓箭战胜毒蛇猛兽,用牛耕代替人耕,是仫佬族人在古代史上的两大进步。如今,牛耕依然是山区农村的主要耕作方式。所以至今仫佬族人对造牛人或者是驯牛人依然五体投地的佩服。牛拉犁耙的牛耕是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初期的事,射狮和驯牛大概就在原始社会后期。

  “白马姑娘的故事”、“罗义射狮”、“罗英驯牛”等依饭节的传说,讲的是仫佬族在原始社会后期的内容,既富于仫佬山相当民族特色,又富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时代特色。传说紧紧扣住古代仫佬族人聚居九万大山这个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代表仫佬山区特色的西门河、乐灯河、白崖河、凤凰山、三狮赶兔等名山秀水由来的典故,巧妙得把原始社会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纪念白妈娘娘

  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有一个生动的神话传说:古时候,仫佬族山乡是个不毛之地,各种野兽经常出来伤害人畜,损坏庄稼。特别是有一头雄狮凶猛异常,见人就咬,碰庄稼就吃,害得仫佬人民无法生活下去。正在仫佬人绝望的时候,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面对凶残的雄狮无所一畏俱。当雄狮大吼一声向她扑来的时候,她眼明手快,“噢”地一箭,从雄狮的嘴巴射进去从屁股上穿出来。射死雄狮便把它扛下山来,走到仫佬族居住的罗城四把乡冲迈村天已经黑了。白马姑娘进村找饭吃。村上的男女老幼看见后时白马姑娘射死了雄狮,都说她是天上派下来为民除害的仙姑,纷纷上前祝贺,并设宴招待她。白马姑娘叫人破开雄狮的肚子,拿它的肉来和乡亲们共进晚餐。席间,白马姑娘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共庆胜利。白马姑娘还把从雄狮嘴里夺来的谷穗送给仫佬族,使他们不绝谷种。仫佬族没有耕牛,白马姑娘又用芋头、红薯来造水牛和黄牛送给他们,从此仫佬族又有了牛耕田犁地。后来她又教村上和附近寨子的仫佬族青年练习武艺,把危害人畜和庄稼的野兽消灭掉。打那以后,仫佬族山乡年年六畜兴旺,岁岁五谷丰登。为了纪念白马姑娘的丰功伟绩,庆贺当年的好收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每隔几年,仫佬族群众便凑集牲头,轮流举办依饭盛会。

罗义射狮

  传说仫佬人的祖先经历千辛万苦,在九万大山南麓垦出大片田地,种上了庄稼。但是,还未到收成的时候,就让百鸟百兽糟踏完了,男女老少叫苦连天。

  九头山上有个名叫罗义的后生,力大过人,能射一手好箭。为制服百鸟百兽,他带领一帮青年,日夜狩猎。但顾此失彼,鸟兽仍然继续为害。

  一天,罗义在山上狩猎,碰见一个凤凰窝,老凤凰被毒蛇咬死了,窝里有两只凤凰蛋,他捧回家让母鸡孵,不久就孵出了一对小凤凰。在罗义和他的女儿罗英的精心护养下,不到一年,小凤凰就长成了丹眼红冠、铁爪铜嘴、一身金色羽毛的十分美丽的大凤凰。罗义天天带着它们去巡田狩猎。它们在田野上展翅飞翔,昂首高叫两声,百鸟便乖乖地躲进山林,再也不敢出来糟踏庄稼了。

  百鸟给制服了,但百兽仍然到处为害。如何治住它们呢?罗义听一位老者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只要降服狮子,百兽就不敢猖狂了。老者还告诉罗义,平日不容易见到狮子,立冬之日是狮子的生日,它们喜欢在头一天晚上出来捕捉食物,准备第二天大摆酒宴,那时就可趁机设法把它们抓住。罗义听了老者的话,在立冬日前一天的下午,带上金凤凰和弓箭,埋伏在密林里。傍晚,三头狮子果然出现了。金凤凰立即扑向狮子,啄瞎了它们的各一只眼睛,两只金凤凰也各被狮子咬断了一只翅膀。双方斗得难解难分。罗义拉开神弓,“咬!咬!咬!”连发三支利箭,射伤了三头狮子的前腿。狮子抬头一看,见是神箭手罗义,慌忙下跪求饶。罗义大喝道:“山中狮子王,莫要再猖狂,命你管百兽,守卫我田庄。”从那以后,狮子日日夜夜守在田野,两只金凤凰也一直站在九头山东北面,监督着狮子。

  天长日久,三头狮子化成三座石山,形成今日罗城县城西南的“三狮赶兔”景观;两只金凤凰也化成了两座石山,即县城东北的凤凰山和小凤凰山。

  仫佬人的祖先种地,原先是用打锄脚锹一锄一锹地挖,很吃力。罗义见野牛力大,就捕回一头母野牛,准备驯化它来耕地。可惜还来不及把野牛驯好,他就去世了。他女儿罗英,继承父志,经过千辛万苦,驯服了野牛,帮人拉犁把种田地。

  第二年,也在立冬日,母野牛生下了十二头小牛犊,罗英把它们分给九冬十二寨的乡亲,大家都能用牛拉犁耙耕田地了。自从罗义育凤射狮以后,仫佬人制服了百鸟百兽,过上了平安日子。自从罗英驯牛以后,仫佬人用牛耕作,田地越开越多,人人有衣穿,有饭吃了。

  人们为了纪念罗义、罗英父女俩的功德,学习他们不屈的斗争精神,每逢闰年立冬日,村村寨寨都聚会唱歌,热烈庆祝,叫做过依饭节。

罗英驯牛

  那时仫佬山乡的先民们种地是用钉锄一锄一锄地挖,半天才挖得谷垫那么点点大一块,罗义见山上的野牛力气大,就捉了头野母牛来耕地,可他还没有把牛驯好就去世了,这事只好由他女儿罗英承担下来。

  罗英年方十七、八,纺纱织布、描龙、绣凤样样会,还会唱山歌,就是不会赶山打猎,要把这比狮子还高大的野牛驯养好,不易呀,把它关在牛栏里,牛栏门被它用角尖撬开,用绳子牵它下地,它把绳子拉断,套上犁耙要它耕地,它把犁耙拖得散了架,人们都说这牛是仙人托化下来的,凡人怎能教得了?可罗英不泄气,继续驯牛。

  立冬那天傍虎,罗英又到田里驯牛,刚下田,母牛就撒起野来,大吼大叫,把绳挣断,往山上跑,罗英拔腿就追,追到山边,野牛早已不见,她沿誉牛的脚印找了几个炯场,一直找到十五蛔,才听见隐隐传来的牛的叫喊声,她循声找去,定眼一看,原来野牛的一只脚被石头缝缝夹住,痛得它直流眼泪,一动也不能动,罗英向它走来,它又眨眼睛又摆尾,“啤!啤”哀叫。罗英到山上找青草给它吃,唱山歌给它听,劝它莫撒野,要学勤劳学善良、帮农家犁耙耕种……唱得野牛心里乐了,不断点头摆尾,“啤啤”叫唤,又舔了罗英的手,变得十分温驯。说来也怪,在罗英唱歌时,那石缝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张开,罗英见了喜出望外,立刻拍拍牛的后腿,牛脚便从石缝抽出来了,野牛感谢罗英救命之恩,再不撒野了。人们见野牛懂罗英的话,帮人拖犁拉耙,个个赞不绝口。

  第二年立冬那天,这头母野牛一胎生下十二头小牛惠,小牛长大后,罗英把它们分给九冬十二寨的乡亲们,教大家唱驯牛歌,用牛耕作。

  罗义射狮,仫佬人治服了毒蛇猛兽,过上平安日子。罗英驯牛,仫佬人用牛耕作、田地越开越多,人人有衣穿有饭吃。为了纪念罗义父女的功德,每逢十月立冬,仫佬山乡村村寨寨聚会歌唱,把这天叫依饭节。

依饭节的习俗

  “依饭”仪式分为六个程序,依次为“启坛”、“请圣”、“点牲”、“唱牛歌”、“合兵”、“送圣”。

  “启坛”,又称“安坛”、“安坛起首”。用鸡、鸭、猪头焚香请神。届时,祠堂前用松树枝叶搭一个彩门,上贴横额“奉神保安集福庆贺三秋地抬依饭盛会”,彩门两边贴“奏鼓三通迎圣驾,焚香一灶近神麻”对联。祠堂大门贴“依饭三年乐一举,轮诚十载庆千仓”对联。门媚剪贴红、黄、蓝、绿彩纸九张,分别书写“奉神”、“集福”、“占庆贺”、“三秋”、“地台”、“依饭”、“筵礼”、“盛会”等字样。厅堂中间摆放祭台,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芋头做成的水牛和红薯做成的黄牛;摆放着五色糯米饭,饭盘周围一圈一圈地排放12个素食和12个荤菜。墙上挂满了用彩带系好的又长又饱满的谷穗。

  “请圣”,又叫“请宴”。请来的第一位神是引光。引光是仫佬族人认为的神国里专门负责联络众神仙的神,所以依饭时先把引光神请来,由他去联系众神。第二位是木匠祖师爷的鲁班。由引光去请来鲁班,修路架桥给其他神灵顺利临坛。接着是婆王、社王、雷王、盘古大王、三元、法主、白马姑娘……最后一位是四山七娘。他们的祭祀供品是青菜、豆腐、柑橘或袖子和酒。法师一人唱经书,一个跳神舞做恭请动作。经书记述着神灵的身世和功德。唱腔形式变化多样,舞蹈动作颇含技巧和难度。

  “点牲”,用鸡鸭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凑来36只鸡(无鸡鸭也可),石工宰杀其中一只,接着用红纸卷成纸筒,以手悬空写着“超度生命”四字,点燃纸筒,用燃烧的纸筒点一点其余的鸡鸭后,全部杀掉。鸡血和内脏供法师和父老们共餐。“依饭”仪式结束后各自拿回家中祭祖。

  唱“牛哥”。供桌上摆簸箕一个,内盛熟猪肉一方,糯谷穗几束,三碗饭,五杯酒,一只红公鸡,一碗白米,一个红封包,一个用稻秆扎成的看牛郎,两个牛模型。扮牛郎的道师手执金竹鞭,身背竹蔑编的饭革,一边绕供品舞一边唱牛歌,歌颂医牛、喂牛、训牛、牧牛、护牛、降牛、用牛的七位牛神,祈求大圣牛哥保护耕牛。

  “合兵”,又称“团兵”。法师用嘴咬死一只公鸡,把鸡血滴进五个装酒的酒杯里,然后将五只酒杯倒来倒去,称“阴阳合和”。之后把谷穗和水牛、黄牛放在新草席上,法师拿着公鸡翻36个跟斗;把鸡血酒洒在谷穗和牛身上。这是仪式的高潮。仪式结束后,各家拿些谷穗和牛回家,供在神完上,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牛强马壮。

  “送圣”,又称“散坛”、“收兵”—即送梁九神。法师饮酒至醉,躺在椅子上,打扮成梁九,用仫佬族语讲粗口话,内容多为男女房事过程,妇女们统统回避。这是给男人进行性知识教育的机会。之后,法师手捧香盆、肩扛捆住小鸡的竹子,走到田间,将酒洒向四周,把香盆里的香灰倒出一半,另外烧香插在香盆里。捧回后将香灰添满,供在祠堂祖先神位前,称为“安香火”。法事仪式结束。所有参加依饭节的人聚众会餐,同族兄弟和远方回来参加依饭节的亲友,济济一堂,同贺农作物丰收,共祈来年风调雨顺。完后,将谷穗和耕牛模型分给各家各户,全村男女老少,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耕作。

  欢送众神“退席”之后,依饭节的祭神仪式宣告结束,族人一起宴饮,唱歌演戏,耍龙舞狮,通宵欢庆。

  举办还祖先愿活动是依饭节的核心内容。敬依饭公的祖先愿活动以“冬”为单位。“冬”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族内大都有族长,域族内分“冬”,“冬”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区域单位,“冬”内有“冬头”、首事和房长,形成以父系小家庭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冬头”由民众选举老实、能干、60岁以上、能说会道的人担任。房族,是“冬”下的聚合单位,按比较亲近的血缘家庭组成,是仫佬族社会中最小联合体的社会组织单位。“冬”下边一般有五个左右的房族,老实、年长、能干者为“房长”,负责倡议修建词堂、修桥梁补道路等公益事务;劝解房族内部纠纷等。“房长”无报酬,不限期。

  同村的宗族有族长集团,一般有四人以上,宗族大、族人多的宗族其族长集团人数便多一些。知书识字、能说会道、办事干练、为人公正者才有入选族长的资格,基于这些基本的条件,任族长者往往获得宗族成员的信任。族长在族人中具有较大的权力,主持宗族祭典,保管族谱与报丁册,审核宗祠蒸尝田产的收支数目,处理族内纠纷,执行族规是族长的职责。族长办事不公正,有违道义和公众道德的,族人随时有权罢免。族长没有固定的任期和报酬,年老力衰的族长,往往自动提出辞职,建议族人另请高明。

  依饭节那天还要举行坡会,大家成群结队地来到野外对歌,俗称走坡。“走坡”有传统的坡场。坡场一般选择在各个村寨、各个乡镇交界的地方,其目的是让不同姓氏或血缘相远的青年男女进行恋爱社交活动。如花源洞就是有名的传统坡场之一。这个坡场位于东门、黄金、小长安三个乡(镇)交界处,地理位置适中,加之山清水秀,草木葱翠,确是人们娱乐交际的理想场所。

  各地坡场可大可小,大的容几千人,小的容数十百多人。依饭节日间,青年们特别是姑娘们均精心梳妆打扮。穿红着绿,成群结队,挽手踏歌,从各个山寨恫场前往坡场,参加走坡盛会。“走坡”的唱歌活动以男女对歌的形式进行。在仫佬族中,不论男女老少,普遍都会唱山歌,擅唱山歌,他们用诗歌的形式,歌唱自己的生产、生活,歌唱本民族历史,歌唱幸福和爱情,他们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为乐。刘三姐不仅是壮族人民崇敬的“歌仙”,也受到侄佬族人的爱戴。仫佬族也有刘三姐的传说,罗城县多吉寺有刘三姐塑像,传说刘三姐就出生在壮仫佬杂居的宜山县下涧村。仫佬族每个村寨,均有若干善歌能唱的歌手,他们触景生情,即兴而来,随编随唱。仫佬族山歌的种类主要有三种:

  一是“随口答”,属于一般的“山歌”;二是“古条歌”。属于故事式的歌谣;三是“口风”,有一“正口风”和“烂口风”两种。

  “正口风”内容大多是劝人为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烂口风”,着重抨击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讥笑讽刺丑恶现象,还往往在对歌中相互嘲笑对骂。

  每逢依饭节来临,全村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各家各户忙着杀猪、宰鸡、包粽把,还请来唱师,敲锣打鼓,歌舞娱神,歌唱各种神仙的身世和功德。

  依饭结束后,所有参加依饭节的人聚众会餐,同族兄弟和远方回来参加依饭节的亲友,。济济一堂,同贺当年农作物丰收,共祈来年风调雨顺。完后,将谷穗和耕牛模型分给各家各户,全村男女老少,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耕作。

  依饭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备了民族性、民族信仰谱系完整性、多元性和代表性特征。2006年,仫佬族依饭节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依饭节  依饭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马黛茶文化

和我们中国一样,阿根廷的马黛茶也有自己的茶文化。马黛茶,发源于充满神秘和幻想的南美洲,其真正起源比瓜拉尼人(巴拉圭的基本居民)还要久远。阿根廷人饮用马黛茶是从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