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春节装饰

  每年进入腊月下旬后,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同时要进行室内外的清洁,装点门庭的工作,如贴花、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贴福字等。

贴福神像

  福是民俗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世俗心理。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古人在《尚书·洪范》中提出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意谓所好者为德;考终命,谓能得善终而不早亡。汉代桓潭在《新论》中认为福指的是:“寿、富、贵、安乐、子孙多。”《礼记》则精辟地概括为:“福者,百顺之名也。”

  寿是指人生的长短,富是指财物的多少,贵是指地位的高低,安乐是指生活的环境,因此福的含义包括禄、寿、喜、财等。其中最为普通、含义最为深刻的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楣上贴上“福星高照”,在门片的上中部贴上“福”字,最有意思的是把“福”字倒贴,以讨“福倒(到)了”的口彩。民间还有将“福”字精细做成寿桃、寿星、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各种图案。有的人家将五只蝙蝠画在一起,叫做“五福临门”,有的将一百个不同字体的“福”字排成十行,每行十字称为百福图,还有的把一百个福字排成一个巨大的“福”字。说明民间对“福”的渴望和追求,是何等地虔诚。

  俗语说:“人间福寿禄,天上三吉星。”那么到底哪三吉星为民间所崇拜信仰呢?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后,其子张衡继承传教,并大力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宣称三官主掌人间祸福,天官赐福,地官赦罚,水官解厄。每当信徒有病时,张衡等称不必问医服药,只需写上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谓三官手书,作三份,一份送于天,放在山上,一份埋于地下,一份沉于水中,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三官的赦罪、解厄和赐福,病自然就会好。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下来,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颇受人们欢迎。因为赐“福”是民间普遍存在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世俗心理。因此人们便把天官作为降福的福神来信奉了。

  第二位福神是汉武帝时道州刺史杨成(阳城)。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官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生别。省刺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云:“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其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天下士庶黎民,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也。道州即今湖南道县、宁远以南的潇水流域,当时刺史杨成抵制向皇宫进贡侏儒矮民,救了本州百姓,被百姓奉为降福解厄的“福神”。后流传各地,被奉为“福禄神”。另一位福神是自然天象中的木星。俗语中的“福星高照”可能是指的木星,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秩序为第五颗。其赤道直径为地球的8倍,质量为地球的318倍。它成为民间的福星作福神而被崇拜。

贴门神像

  春节期间,张贴神像是主要习俗之一,有敬神、驱邪捉鬼之意。把神像张贴在门庭上,认为这样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来侵害屋主人了,把神像视为天之正鬼,奸客不敢窥也。张贴门神,它源于古人的信仰观念。古人认为人居空间是与外在的神秘空间相隔离的自我保护空间,门户是唯一与外界连通的孔道。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驱邪避凶,古人创造了替自家“站岗守卫”的桃符和门神,希望它能降鬼伏妖,保护财产和家人安全。

  什么叫做桃符和门神呢?据晋干宝的《搜神记》佚文中关于神荼、郁垒的记述:“《黄帝书》云:上古之时,有二神人,一名神荼,二名郁垒。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树,二人依树而住。于树东北有大穴,众鬼皆出入此穴。神荼、郁垒主统领简择万鬼。鬼有妄祸人者,则缚以苇索执以饴虎,于是黄帝作礼驱之;立桃人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神荼、郁垒为后世奉为门神,其起源和意义不限于腊终除夕。先秦时期以前逢年过节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搁在门两旁代替神荼、郁垒,以示防鬼,到了秦代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由于刻桃人很费工夫,据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有人索性在两页桃板上,画两个神像(分别写上神的名字)来代替桃人,这就是桃符的来历。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垒画像也就成了门神。到后来随着神人化的出现,门神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张天师、钟馗、秦叔保、尉迟敬德等。

  张天师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34—156)的尊号,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西晋永嘉年间移居龙虎山(今江西贵溪西南),世称张天师。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24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需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著作是《抱朴子》,《抱朴子》分内外两篇,是儒道并举之书。南北朝时,道教的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通过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唐宋之后,南北天师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封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张天师成为正一道教的教主。正一道教信奉《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祈福禳灾,驱鬼降妖,故旧时民间有“请张天师驱邪捉鬼”之俗。

  钟馗能够成为天之正鬼,源自这样一个故事。明人的《天中记》中引用唐卢肇《唐逸史》中一段关于钟馗事迹的记载:明皇因疾,昼梦蓝袍鬼徒一小鬼,擘而啖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吴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意思是:唐明皇得了重病发高烧,糊里糊涂,梦见一个人,鬼鬼祟祟地来到寝室,偷偷摸摸想拿东西。唐明皇问他是什么人,他答道:“我叫虚耗鬼……”。唐明皇一听害怕了,立即喊卫士来捉拿。不料又来了一个大鬼,一下子捉住了小鬼,先剜了眼睛,然后把它吃掉了。唐明皇问其姓名,这个大鬼自称是“终南进士钟馗”,因为科考不中,而自己撞死在阶前,游落于终南山。因当时的皇帝为他赐袍而葬,感谢皇恩,立志为民除尽天下妖魔鬼怪。明皇一惊而醒,病忽然痊愈了。于是召“内教博士”吴道子,告诉他梦中所见大鬼的形状,叫他画成“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挂在宫殿里。从此钟馗进士捉鬼的形象就传播开了。民间所张贴的钟馗图叫做《钟馗啖鬼图》,说他能把鬼吃掉。唐玄宗为了表彰钟馗打鬼功劳,特地下诏:“乃告天下,悉令知委。”钟馗经皇帝这样一宣传名声大震。帝王如此,民间就上行下效,相沿从俗。

  钟馗捉鬼驱邪的风俗在时间上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自钟馗与唐玄宗扯上关系后,在唐代除夕夜驱鬼成为了他初期的主要职责。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数万卷敦煌石室遗书中有《除夕钟馗驱傩文》:“万恶随于古岁,来朝便降千祥。”钟馗除夕捉鬼后才告别“古岁”迎新岁。唐代钟馗风俗一律如此。钟馗即有捉鬼驱邪的本领,到宋代他的职能就扩大到了整个十二个月,据吴自牧《梦梁录》卷六“十二月”云:“自此入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等形,敲击鼓,进行驱傩。”可见南宋时钟馗的捉鬼驱邪已从除夕扩大到整个十二月。

  秦叔保、尉迟敬德成为门神据说与唐太宗有关,唐太宗在经历了隋末残酷的战争之后,取得了帝位,但是唐太宗经常梦见鬼魅在寝殿门外呼叫,闹得他晚上常常不能安睡。于是让他的开国功臣据有威震鬼邪英名的秦叔宝、尉迟敬德晚上站在寝殿门外,为其守门(传说秦叔保用的兵器是鞭,尉迟敬德使用的是锏,民间有三鞭打出唐世界,二锏打出李天下之说)。唐太宗果然没有再受到鬼魅的侵扰。每晚站岗不为长久之计,后来唐太宗就将其二人的画像挂在门上,果然也很奏效,传到民间人们就将他们两人的画像作为驱邪赶鬼的门牌张贴于门上,意求安宁。

贴春联

  贴春联源于古代张贴门神习俗,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曾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在宋代以前门神都是张贴桃符。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特别喜爱桃符,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除夕,他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写联语,但孟昶认为辛寅逊写得不好,就自己动手写道:新年纳余庆,嘉庆号长春。

  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用红纸写春联则始于明代,清人陈尚古在《簪云楼杂说》(另说为陈云瞻撰《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过年贴春联,在定都金陵(今南京)之后,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贴春联一对”,并亲自微服出巡观赏。一次见一家没有贴春联,经询问,原来是一个阉猪的,他还没有请人写春联。明太祖一高兴,就挥笔写下了如下联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联意贴切、幽默,春联经明太祖这么一提倡,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明代刘侗有“东风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联户户齐”的诗句,说明明代门户装饰从贴桃符到贴春联是比较普及的春节习俗了。

  到清代随着春节习俗对民众生活影响的深入,迎新春联完全替代了桃符。所以清代学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光绪《德安府志》解释得更为清楚,云:“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从桃符到春联,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精神、民众心态的变化。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到现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大提高,春联不再单纯是驱邪、求吉的门神,更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目前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两联,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春联讲究平仄格律,结构对称,对仗工整。门联有上下之分,一般说来以末字音律判断,仄音为上联,平音为下联,上联贴在门左,下联贴在门右。也有人以门楣横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确定上下联语的位置。对联多为吉祥语,如:新年添喜气,古国振雄风。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创业兴家喜盈门,迎春接福人财旺。春风如意江山添锦绣,甘雨及时桃李共温馨。春回大地桃红柳绿风光好,福满门庭人寿年丰幸福多。横批一般为四字吉语,如“喜迎新春”、“紫气东来”、“万象更新”、“迎春接福”之类。

贴财神像

  福、禄、寿、喜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直接相关。除夕前有送财神、迎财神这一项重要活动。所谓财神过去是印制粗糙的纸制财神像,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现今财神像一般用彩色塑料代替,漂亮鲜艳。财神一般由社会闲居人员或小贩穿街走户送到每一家,以换取小额回报,户主为了讨个“财神到家”的兆头,一般乐意接受。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哪几位财神爷受到祭祀和崇拜呢?

文财神比干

  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比干是商代殷纣王的叔父,是朝廷最有名的大忠臣,因劝谏纣王的荒淫无道被剖腹取心。民间传说剖腹后,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掷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的起死回生之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他还广散钱财,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被后人崇为财神。

文财神范蠡

  范蠡是越王勾践最重要的文臣,在帮助越王打败吴国,成就霸业后,逃到了齐国,临走时他还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认为越王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快乐,规劝文种隐退,文种不信,后来被越王杀害。范蠡逃到齐国后,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结果发了大财,他把所得钱财分散给好友和所有亲戚,把“金钱”、“地位”看得很淡薄。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虽为道教中一虚构人物,但其出身塑造得十分复杂。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卷五中,散骑侍郎王祐故事里就有“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的情节。梁代陶弘景的《真诰·协昌期》中,亦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的说法。此时他是作为冥神出现的。元明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称赵公明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王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等。他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翦疟,保病禳灾”。《搜神大全》中还称赵公明具有了一定的司财功能,谓“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在《封神演义》里,赵公明又成了峨眉山的道仙,因其助纣为虐,终不免一死。后姜子牙按元始天尊旨意封神,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合称五路神),专司“迎祥纳福,追逃捕亡”。至此赵公明有了财神的头衔。由于赵公明出身武将,民间所画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跨黑虎,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辐辏的效果。

武财神关公

  关公又名关羽、关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解虞县)。关公是一位“全能”神明,财神不过是其功能之一。关公能够成为一位全能神明,全仗陈寿的《三国志》和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杀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故事塑造的关公形象———一位义气千秋、忠贞不贰、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这使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旧时讲江湖义气的楷模,老百姓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统治者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亿万百姓,强化封建统治。政局动荡的宋代,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莫济王”。明代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帝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神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竟达二十六个字。由于帝王们的推崇,关羽的地位无比显赫,关帝被说成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全能”法力,所以,受到民间各行各业中男女老少的顶礼膜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春节装饰  春节  春节词条  装饰  装饰词条  春节装饰词条  
茶文化关于节日的作文

 月饼的人情世故

 中秋月饼有两种,不是苏式、广式的区别,而是赤膊与浓妆的差异。浓妆,礼盒月饼之谓也。赤膊,就是路旁小店一炉炉铁板烘出的鲜肉月饼。  新鲜得像少女那样青春、那样自...(展开)

茶文化茶道

 仿佛就是杯中的一叶茶

仿佛就是杯中的一叶茶这时候的我,仿佛就是杯中的一叶茶,在你透明、澄碧、深情的爱海里轻移莲步,柔甩水袖,漫舞着冰雪的情怀与碟羽的风姿,尽情舒展……只有侵泡在这样纯...(展开)

茶文化茶具

 清康熙珐琅彩紫砂壶欣赏

“这可是清代珐琅彩紫砂壶,底款为‘陈鸣远’,他是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匠艺。”娇小紫砂壶几分西洋味如今,珐琅器由于其珍品的稀缺性,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儿”。2...(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