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方岩庙会

方岩庙会的来历

  方岩庙会是永康民间为纪念宋代名臣胡则(俗称胡公)而举行的朝拜活动。胡公,俗称胡相公,也常以封号谓称胡公大帝。胡公原来是个普通的常人,他是北宋时期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姓胡,初名厕,字子正,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登进士,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生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卒于宝元二年(1039),享年77岁。胡则祖籍是永康市胡库村,他的曾祖父叫胡彭,祖父叫胡彦毂。父亲叫胡承师,字元祖,号达人,宋国子博士,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赠吏部郎中,其母应氏。他的家庭并不显贵,但其祖宗三代乐善好施,修功积德,备受乡里百姓称赞,有一定名望。

  胡则少年长在农村,喜爱习武,就读于方岩,通经史,经乡里荐举参加科举考试,于宋太宗端拱二年三月进士及第、金榜名传。他一生浮沉宦海47年,在仕宦生涯中,由于他善于体察民情、好行仁政,力主宽刑薄赋,改革弊端,有德于人,有功于国,百姓以为“其也利有以惠之,其没也功有以庇之”,“生当侯封,死当庙食”,所以在他少年读书之处———方岩,为之建祠立庙,竖立偶像,将他作为神灵加以祭祀崇拜。

  胡则所处时代是北宋王朝从兴盛到中落的时代,内外矛盾日益加剧加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税赋过重。胡则却应顺民心,主张改革旧制,宽赋除苛,安抚黎民,稳定国家。特别是为民请命向皇上奏免身丁钱的壮举获得成功,给金华、衢州两地人民永免了身丁钱办了件大好事。这不仅因此永垂史册,并且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胡则逝世后不久,乡里百姓在方岩大悲寺旁为他立祠庙,是为每年岁时有个奉祭纪念的场所,显然是出于人民感恩戴德的一种表示。因胡则是北宋前期一位名臣,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且又善于敬贤礼士,备受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推崇,有赠胡仕郎的诗为证:“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范仲淹在亲自为胡仕郎所撰写的《墓志铭》里还予以高度赞颂,曰其:“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乡里百姓的信奉、名人学士的宣扬,对胡公拜祭者日益增多,胡公盛名更广为传播。

  朝廷为巩固封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也同意报以神之典。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农民领袖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县)举旗起义,东南地区农民云合响应,起义军集结百万,声势浩大,攻克了六州五十二里。在永康市的首领陈十四也率义军数千人围攻县城,知县见势不妙,只好退占离永康市城五十里的方岩山,靠方岩“绝壁无他径”的天然地理环境保护自己,战胜了农民起义军,致使义军葬身于方岩山的千人坑之中。方腊农民起义整个遭到镇压后,当时永康地方封建官吏就编造了胡则英灵助王师剿灭流寇的传说,并向皇上奏请下旨敕封胡则为佑顺侯,并光大其祠庙。方岩山原是佛教净地,早在唐大中四年(850)创建了大悲寺,属天台宗;北宋治平二年(1065)大悲寺经过翻修,改名为广慈寺。胡公庙开始建在大悲寺左侧,后庙久而圯,将胡公像迁入寺中位于大雄氏之前。

  就在宣和年间大兴土木、重新修建了广慈寺和胡公祠庙,正式被皇上封为佑顺侯。其后,南宋绍兴末年皇上赐庙额:赫灵。并累加嘉应、福泽、灵显、极于八字。淳间又遂晋爵为公,更号显应,寻加正惠,宝禧初再加忠佑。从此,每年不仅在祭祀时拜祭胡公,而且“能御大灾祀之”,“能捍大患祀之”,已将他作为神来崇拜。随着胡公灵显传说的增多,胡公也就显得更加神奇,最后被冠为“胡公大帝”,胡公祠也再次得到修建与扩建,广慈寺后殿(以洞为阁的屏风阁)成了胡公大帝坐落的主殿。乡民为奉祭胡公方便起见在邻境普遍建立了胡公别祠。据元代进士黄浯在《胡侍郎庙碑阴记》中记载:“公本以助王师、殄巨寇,庙食于一乡,而其光灵,无远不被。能出云为风雨,农人咸以望岁者望于公。凡村墟里社,必为祈报之所。故公之别庙,布满于郡境,不啻数十百区。”胡公别庙越建越多,信奉胡公之风更为盛行,人们对胡公之崇拜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清朝国子监学正应宝时在《重建胡公庙记》一文中说:“庙成不数月,远近乡民争助冠袍、瞳节、钟鼓之属,几无虚日,于以知公之灵至今犹赫濯如守土时也。余郡暨绍台温处诸郡公庙以千百计……惟浙东千里,几无一邑一乡无公庙,则公之能使桑梓远蓄害,蒙庇覆,亦彰彰可信矣。”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严重。1559年,戚继光在金华一带以杀贼保民为号召,招募抗倭新军,去台州抗击倭寇,九战九捷,倭患告平,继而组织民团,习武自卫。于是永康一带农村逐渐形成习武风俗,并将这种风俗与朝拜胡公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明清以来全县各地有“胡公会”72个,各自组织罗汉班,上方岩朝拜胡公,或在当地村庄巡游,寓意接受胡公检阅,保佑平安。因此,民众参与热情更高,庙会趋于成熟,形成了统一的程式。各个胡公会都要进行开殿门、祭叉、游案、换香火、归殿门等程序,相沿成习。方岩庙会,起源于宋,成熟于明,鼎盛于清,它的祭祀和朝拜的内容及形式,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原始痕迹,千年延续,长盛不衰。

方岩庙会活动内容

  永康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田少人多,旧时百姓生活困苦,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以五金手艺外出谋生。据《道光永康县志》载:“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然朴拙不能为精巧———多鬻技于他乡。”明清以来,永康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五金工匠肩挑行担,走南闯北,历尽艰辛,凶险相随,有的甚至命丧他乡。因此,永康盛行“翻九楼”“忏兰盆”“水陆道场”等道教风俗,盛演省感班的殇戏,超度亡灵,更盛行朝拜“胡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纳福,家道安康。全县各地的胡公会都是自发组织、自我管理,有的是一个村单独组织,有的是多个村联合组成。过去,不少胡公会还有田地、山林等会产,用于每年参加庙会活动的经费。每个胡公会都有一座用樟木雕制的“胡公大帝”神龛,由同一个胡公会的村轮流供奉,每年轮换,俗称“出案”“归案”。有的村要等一二十年才轮到供奉胡公,因此其交接仪式十分隆重,双方村庄都要请戏班演戏,归案村更要家家打扫庭院,张灯结彩。每个胡公会成员村都有一支罗汉班,还有非胡公会成员的“助案村”,也组织罗汉班参与,清至民国时期全县共有罗汉班(包括跟随的歌舞队)四五百支。各胡公会都有各自的规约,约定俗成,共同遵守,各胡公会之间也互不干扰,从而保证了方岩庙会的历代传承。方岩庙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是“迎罗汉”(俗称迎案),也就是罗汉班和民间歌舞队上方岩朝拜胡公。由于其精神寄托是信奉胡公,祈求保佑,消灾纳福,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这是关系到每家每户子财寿禄、祸福休咎的大事,因此其活动仪式隆重,从开始筹备到礼成结束,一般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准备阶段

  多数村庄于农历七月初“双夏”结束后即开始筹备,也有大暑前后就开始筹备策划。参加筹备的都是村里的头面人物,新中国成立前以“祠堂家长”———宗族长辈和乡里士绅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筹备胡公庙会领头的大多是村干部,同时吸收一些在群众中较有威望又热心庙会活动的长者参加。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择个吉日吃一餐“拢头酒”,筹备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起祭阶段

  各地胡公会祭祀的方式和过程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基本程式大致相似,变化不大。其中古山后塘弄村较具典型性。该村1947年起祭仪式如下:农历八月初一凌晨“开殿门”,先在本村的胡公殿前放铁铳三响,然后打开殿门,焚香点蜡,把宰杀的肥猪一口供奉在胡公神龛前。

  农历八月初一夜至初三夜,要请戏班演“胡公戏”。初一夜戏开场前,化好妆的演员敲锣打鼓到胡公殿,将胡公神龛请到戏台前,名为请胡公看戏。演出前,放铁铳三响。随后上演《天官赐福》《排八仙》《魁星点状元》之类的吉庆戏。初二夜称为演“胡公戏”,所谓胡公戏其实是传统婺剧,如《火烧子都》《三请梨花》等,内容与胡公毫不相关。初三日夜称为演“还愿戏”,凡向胡公许过愿的,都要在夜戏开锣前把三牲祭品供在戏台上还愿。农历八月初二上午在胡公殿前举行“祭叉”仪式。“叉”是一种古代兵器演变而来的习武器具,头部为“山”字形尖刀,下装木质短柄。后塘弄村旧时的行政区域属三十半都,于毗邻的黄塘坑村共一个胡公会。因当年轮到后塘弄村供奉胡公神龛,为此由该村的罗汉班主祭,黄塘坑村的罗汉班和邻近的前俞、前陈、上徐店、白莲塘、弓塘、象牙里、榔山殿等助案村的罗汉班助祭。祭叉仪式,就是在胡公神龛前,把罗汉班的幡旗和刀叉等习武器具,集中竖放在场地中间。这时,领头人捉来一只活雄鸡,咬破其鸡冠的血点在刀叉上。然后,罗汉班人员围绕刀叉,向左三圈,向右三圈跑跳。此时,鞭炮齐放、锣鼓奏响,气氛热烈。祭叉礼成后,各罗汉班及歌舞表演队在村内的明堂、晒场等空旷场所进行表演。实际上,这也是正式“迎案”前的一次总演习,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证上方岩赶庙会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八月十一日,后塘弄罗汉班及各助案村的罗汉班及歌舞表演队集合在一起进行“游案”。游案时以胡公仪仗和神龛为前导,各村队伍跟随其后。每年游案都有固定的“案路”,游案队伍从后塘弄出发,经黄塘坑、弓塘、榔山殿、上胡、前陈、上徐店、下徐店、前俞、大塘下、后力坑、白莲塘、象牙里、长塘头、大雪口、后坑底,最后返回后塘弄村歇夜,其余各村的队伍即返回各村。游案途经古山、溪岸、大后三个乡镇的15个自然村,行程约50华里。如果说“祭叉”是一种静态的预演,那么游案是一种动态的演习。不过游案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请迎案和助案的各村父老乡亲观赏和检阅自己的队伍,并对关心、支持庙会活动的乡亲表示慰问和感谢。游案对于村民来说,也是一年中难得的文化大餐,因此游案队伍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争相观看,各村都要燃放鞭炮,并备好茶水点心,热情招待。

朝拜阶段

  去方岩朝拜胡公大帝,是迎案的高潮,仪式更为隆重。凡参加迎案的罗汉班和歌舞队人员,头天晚上必须沐浴更衣,夫妻不得行房。凌晨雄鸡头啼即起来化妆,带上道具和点心(以粽子、小麦饼、糕干麦饼为主),然后整队出发。至方岩山下,与同一胡公会的罗汉班、歌舞队会齐后,在胡公仪仗和胡公神龛的前导下,经过岩下街村中的老街(现称明清一条街),然后沿着方岩南麓山路登上方岩天门直至胡公殿前。到达后,先将胡公神龛置于殿前,全体人员参拜胡公,其时鼓乐齐鸣,铁铳、鞭炮齐响。接着迎案队伍从殿前到殿后,顺向跳三圈,逆向跳三圈,称为“跳罗汉”。此时,“降神童”,跳上胡公殿前的大香炉,掏一把香灰放进胡公神龛中的小香炉里,名为“换香火”。换来新的香火后,迎案队伍即离开胡公殿,让另一个胡公会的罗汉班参拜胡公。由于同一天好多个胡公会的罗汉班队伍参拜胡公,所以各个胡公会商定上方岩和在胡公殿前参拜的时辰,相互错开,自觉遵守,不可违规,互不干扰。

  上方岩拜胡公的迎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胡公神座(俗称“胡公案”,用樟木雕刻,状如扁桃形,由一人肩扛)及其卤薄仪仗。二是罗汉班(俗称“迎罗汉”),每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百余人,其基本构成:头旗(俗称娱蛤旗)16面以上、大刀4把、铁镭4把、滚叉4把、盾牌4面、哨棒6根以上,另外还有双剑、双铜、双刀和罗汉班(化装成戏剧人物的孩子)等。三是歌舞队,一般依附于罗汉班之后,也有的歌舞队不加入迎案行列,单独行动。歌舞队的表演形式有“十八狐狸”“十八蝴蝶”“十八鲤鱼”“蚌壳舞”“九串珠”“三十六行”“打莲化”“哑口背疯”“走马灯”等,形式繁多、花样百出、各显神通、热闹非凡。因此,方岩庙会其实是永康民间武术和民间文艺的大展演。各支迎案队伍参拜胡公后,即走向方岩(称落岩),沿原路返回。返回时,在沿途村庄巡游表演罗汉阵式和各种歌舞,称“打回头案”。最后回村将胡公神案归置原殿,一年一度的朝拜胡公活动方告结束。

  有联保的村,所有罗汉班须护送胡公神龛至新供奉村(也称新归案村)。归案时,还要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有关神龛及仪式物品,都要按账簿当面一一点清。新归案村即要摆三牲,燃香烛,放鞭炮,隆重祭祀。还要请剧团演胡公戏,村民纷纷向胡公许愿,祈求美好愿望。这是该村的盛大节日,村民都要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看戏庆祝,热闹异常。各地参加方岩庙会朝拜胡公活动,一般都要经过开殿门、祭叉、游案、朝拜(迎案)、换香火、打回头案、归殿门(归案)等程序,时间为五六天或十二三天不等。如后塘弄村“三十半都案”八月初一至十三共十三天,十三上方岩朝拜;“在城八保案”为九月初三至初八共六天,初八上方岩朝拜;廿三都“柏岩案”为八月初十至十三共四天,十三上方岩朝拜。

  方岩独松村由于是单独一个胡公会,朝拜活动时间较短,八月初九开殿门祭叉,并在本村和附近各村游案,八月初十上方岩朝拜胡公,在胡公殿前换香火,然后扛胡公神龛回归本村的胡公殿。最早上方岩朝拜互动的是胡公的同宗后代———胡库村的胡公会罗汉班。他们于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上方岩胡公殿开殿门,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和罗汉班表演,可谓拉开每年方岩庙会的序幕。胡库胡公会上方岩胡公殿开殿门仪式:供奉三牲祭品→肃立雅静→鸣铳九响→开启殿门→击鼓撞钟→敬香敬酒→恭读祭文→鸣炮奏乐→行礼跪拜→换香火→罗汉班绕殿顺逆各三圈→罗汉班出游。当地历来就有“十岁上方岩”的习俗,小孩到了十岁几乎个个都会上方岩朝拜胡公,祈求胡公的保佑。

  上方岩的时间都集中在庙会期间,一些香客上方岩来求拜,往往采用“靠山宿梦”的方式,即夜宿于胡公庙内,希望胡公入梦来为其指点迷津。他们在“宿梦”之前,必须诵唱并焚化《胡公经》,经文实际上就是“史诗体”的胡公赞歌。此外,为了人们祈祷的更加具体化,还有各种经文如长寿经、镇宅经、状元经、消灾经等。方岩胡公庙还存有签诗100首,每首都有“诗”和相对应的“解”。“诗”取七言绝句的形式,“解”四言四句。因此,方岩山上有一群以解签为职业的特殊人群,收入颇丰。方岩脚下的橘麓、岩上、岩下三个村落从来不参加游案,而主要是为庙会提供配套服务,出售宗教用品、旅游用品、供应小吃住宿等,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据统计,民国时期方岩仅旅店就有40余家,除较大的旅社常年营业外,大部分是在庙会时开业,过了庙会即成淡季而停业,“食胡公,用胡公,丢落胡公整堂空”的俗语生动地揭示了这一现象。

  方岩庙会会期较长,因其时夏种、夏收结束,农事相对来说比较空闲,农民有更多空暇来组织筹备庙会。秋高气爽之日,人们趁此也放松心情,感谢胡公的保佑,并祈祷平安吉祥、消灾纳福。尤其是八月十三和重阳节这两天最为热闹,八月十三是胡公的生日,而重阳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因而这天很多人登上方岩,也就成了庙会的高潮之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方岩庙会  方岩  方岩词条  庙会  庙会词条  方岩庙会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吸烟人群喝什么茶清肺?

 根据研究发现,喝绿茶类的茶叶对清洁肺部污染具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吸烟人群喝什么茶清肺?下面小编来为大家揭示,想了解的你,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清肺茶:平时我...(展开)

茶文化茶道

 清水茶 白水茶

九岁之前,我喝的都是白开水,也把它当成了茶水。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碎、难熬、捉襟见肘的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用,让一般人家的孩子对茶这个字眼生疏远离。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