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山西寒食节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约今山西大部)公子重耳的谋臣之一。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在外流亡多年。一次路过卫国(约今河南北部)的时候,重耳和随从被人追击,逃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饥困交加。这时重耳发现大臣介子推不见了,有人说他临危脱逃,重耳却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种人。果然,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给公子重耳端来碗肉汤。公子重耳狼吞虎咽吃完后,才知道这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肉来煮的汤。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后来,重耳真的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春秋五霸的晋文公,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而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境内,一说在晋南)。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行为,同时也对重耳表示不满,于是有人在重耳门上挂了封信,信中写道: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走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野中。

  晋文公重耳见此信恍然大悟,感到很对不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子推不从,重耳便命人放火焚山想撵他出来。不曾想大火烧了两天后仍不见介子推踪影,火灭后,才发现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很痛心,于是命名绵山为介山,今介休市的名称亦来源于此。重耳同时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多在清明节前第二天,宋代则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说法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过寒食节,所以也称“百五节”。流传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节前一、二、三天过寒食节的不同说法。但是,无论哪天,也无论寒食节过几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禁火寒食。

  禁火并寒食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在许多地方被百姓拒绝。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山西太原周边的禁火与寒食风俗却独树一帜,民间于冬至后105天举行禁火与寒食。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明罚令》中说: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尤其在山西晋中(介休)一带,受介子推传说的影响,寒食节风俗传承特别稳固,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禁火寒食”风俗面前,宫廷官府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 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 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老百姓更乐意将寒食节介子推联系在一起进行纪念活动。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山西寒食节  寒食节  寒食节词条  山西  山西词条  山西寒食节词条  
茶文化情人节

 情人节由来

 情人节由来要从爱情和浪漫的热门节日追溯到古罗马节日,而卡片公司并没有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创造它。这个节日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并且相信鸟类从今天开始交配。情人节的受...(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感受茶文化流风余韵

感受流风余韵茶文化  《吕祖修养经》:“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  我们的“品位学堂”从今天开始,以此为教学宗旨开学授课啦!  鲁迅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