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青州春节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即俗话说的过“大年”。

  “年”为何物?传说是怪兽,其实难以考证,但也是反映了一种一占老的民?信仰。汉字的“年”字,古体从“禾”,本义为“五谷成熟”。可见古人过年原为庆祝五谷丰登。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依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进行,所以“年”也就很自然地和历法节序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时间单位,成为一个节会,成了人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答谢天地恩赐,除旧布新的隆重节日。过春节的习俗,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至汉武帝时,始确定以农历正月岁首为春节,至今己有2000多年。“大年初一头一天”,狭义的“年”指每年的正月初一,旧时称“元旦”、“正旦”。辛亥革命以后,采取公元纪年,称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即新年,将夏历的“元旦”即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广义的“春节”则涵盖了上年腊月二十三至下年正月十六近乎一个月的时问。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新的一年的无限希望。

  有剐对联写得好:“今日年头,昨日年尾,年年年头接年尾;地上月半,天上月圆,月月月半逢月圆。”下联说的是农历每月的十五,上联则是说春节……上年年尾的许多活动都是与正月初一过年的活动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那么,青州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春节序曲

  自秦汉以来,人们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年事活动一般从腊八日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结束。

  腊月初八这人,相传是佛祖释迎牟尼悟道成佛的日子。释迎牟尼为了拯救众生,离家寻道,苦苦修行,放着太子不做,放着王位不争,每大只吃一顿米粥,六年时间修炼成佛。后人为了不忘佛祖恩情,便在腊八日煮粥献佛,逐渐成为一种习俗。过去是喝玉米小米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腊八粥里加上了绿豆、斑豆、花生仁、大枣、核桃仁等,做成了“八宝粥”,佛祖的供品也随时代的变迁,提高了档次。

  青州人还有在腊八日这天用醋腌大蒜瓣的习俗,称之为“腊八蒜”。以备过年吃饺子时食J月。据说“腊八蒜”还能预防感冒、肠炎等多科,疾病。

  据说“腊八日”还是个“没忌讳日子”,干啥事都行,不少人家在这一大娶亲,省了找人“查日子”的麻烦。

  腊月二十三,就到了“辞灶”的日子,也称之为“过小年”或“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王爷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的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人们平时对这位居家之神很是尊重,很是虔诚,做好吃的必先舀上敬灶王,有的户还初一、十五烧香烧纸,希望灶王保佑全家平安。但这次送他上天,倒叫人有些为难。虽然平时对他很好,可他上天怎么回报,说歹的、说好的人们心里没有底。因此在送行时,变着法子好生伺候这位灶工爷。人们用柿饼、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数人在祭灶时,在灶王爷像前供二个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黏牙黏嘴的糖瓜,黏住灶工爷的嘴,叫他上天后不能说话,免得招惹是非。这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嘴是黏不住的,若黏住了,灶王想给你说好话也说不了了。摆上供品后,把纸糊的元宝、纸糊的钱袋子粮袋子,一块烧了,并念三遍辞灶符:今大腊月二十三,灶马老爷回上天,多带粮食多带钱,再待七天来过年。

  青州还有习俗诗曰:

  时届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过年

  “除夕”,这一天的白天叫“年除日”,晚上是“大年五更”腊月的最后一天,大月时是三十,小月时是二十九,这天开始过年。

  清早,家家户户清扫街道、院庭,虽然腊月二十五屋的生日那天己打扫了一遍,但“年除日儿”还要屋里屋外再清理一遍,以便干干净净过新年。因为正月初一至初三忌扫地,怕把财帛扫跑了。还要储备足水,大缸小盆都灌满,神灵要过年,主水的龙王也不例外,初一初二不能惊动龙王,初三才能开始打水。

  早饭后,屋内挂年画,封窗户,贴窗花。门口窗户上方都要贴过挂钱,过去贴五彩的过门钱,现在大部分都改成了一色红,还要摆设供奉神灵和祖先的香案。

  在过去还有一项封窗户,一般按照窗户权大小,将窗户纸裁好,把掇子抹到权子上,再贴上用桑皮做的专用窗户纸,这种纸洁白有韧性,透亮性好。如果再在窗户纸上刷一点炼好的豆油,纸就成了半透明的了。再有在窗户中间部位留有“卷窗”,以做透气和看外边的事物之用。有的还在窗户边框上糊上插针的布袋,叫做“针姑姑”。

  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贴春联。大部分春联都是在除夕贴,有的则在前一天就贴上了。新中国成立前,欠债的户都是在除夕前一天贴,那时有个共同遵守的习俗,就是贴春联后,债主就不能去讨债了。

  家中的所有门窗以及家具、磨子、水缸、粮囤等都要贴对字或贴福子,映壁墙贴大福子,出去大门正中的地方,也要贴上“出门迎喜”或“抬头见喜”。里里外外红彤彤,一片喜庆气氛。

  吃过午饭,家中的男子都要到祖莹去上坟,带上供品、钱粮和鞭炮等。此次上坟有两个用意:一是给已故先人送钱花,二是告诉他们晚上回家一起过年。

  下午的时候,有家庭祖谱的(也称家堂轴子)把它挂在主房里,有祖宗牌位的也一起摆出来,需要供本己故父母的,也可为他们写上牌位,然后摆上香案,一块祭祀。

  傍晚,各家的男子在尊长的带领下,到十字路口或村头,以香、纸和燃放鞭炮,迎接先祖回家过年。这叫“请家堂”。回到大门口时,再烧纸磕头,这次烧纸是给门神的。男主人一边烧纸一边说:

  “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来家过年。”意思是告诉门神,请来的是祖先,不是邪魔鬼祟,放他们进来,不要将他们拒之门外。

  请来先祖后,再请诸位神灵。

  将“老爷、老姥”和诸位神灵请来家以后,就洗干净手“摆供”,也叫“摆供养”。在“供养”桌上摆上筷子和盛着菜肴的碗,一般不用碟子,而是摆三五个碗不等,要求单数,讲究神三鬼四。还要供两盘摸模,一盘五个。摆好供养以后,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到屋里去,不能随便到院里,以免影响祖先和神灵享用供品。

  然后是炒菜烫酒吃年夜饭,这次炒菜是男人的事,而且不许用风箱,俗称“风匣”,怕拉风匣惊动了回家过年的“老爷,老姥”。吃完年夜饭是守岁,一夜不睡觉。现在是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发纸马”是在年夜的午夜时分,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发纸马”就是将天地神灵骑的“纸马”烧掉,过去“纸马”有在灶王像上带着的,有单独的,还有自己画的。现在有的己不“烧纸马”了,只是发钱粮烧纸。“发纸马”时,要将供桌重新整理,这次供的全是水饺(俗称包子)一般摆五碗,灶王前摆三碗。包子要用素馅。烧上香,点香不在炉了上和灯卜点,要川火柴点。没有火柴的时候,用火镰、火石、火纸打火点香。因为炉子里有炭烟味,灯上有油烟味。

  点香也不能用口吹,因为人有日臭,都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不恭。“点香”又叫“打香”,年夜的香要烧一整把,打香前把香一根根僻好,不能勃连。香炉里需川小麦或谷填满,俗话说:“香炉填不满,生个孩子来挖塌脸。”烧钱粮和)Il纸作的余银元宝时,“天地”、“土地爷爷”、“石头爷爷”、“龙王三爷爷”、“灶王爷爷”、“财神爷爷”、" 门神”、“阳沟”等处都要烧,连猪圈里也要发“喜钱”。

  民问传说的神很多,什么天上有“天老爷爷”等天神,地上有“土地爷爷”,山上有“山神爷爷”,水里有龙王爷爷,就是平常川的石磨还代表着“石头爷爷”。还有门神、谷神、仓神、场神、车神、路神、炕神等等,连厕所里还有个“紫姑神”。有的人担心烧不全,惹得神怪罪,干脆就在一块红纸土,用毛笔写上“天地全神”,发纸马时一起烧掉,意思是本家烧的这些纸钱,是给天上地下全部神灵的。烧完纸,全家人要三拜九叩,每个人要向天地磕九个头。然后再放烟花爆竹。

  该烧的烧了,该放的放了,全家人便闭上门吃饺子了,吃水饺又叫“辞岁饭”,吃完水饺标志着人们又增长了一岁。所以人人必须吃,而且说是吃得越多一年越壮实,所以即使年纪很大的老年人也尽量多吃儿个,图个来年身体健康。

  这顿饭只有一家自己吃,因而也叫“吃团圆饭”,青州的歇后语说:“大年五更吃包子—没有外人。”人们在水饺里都是包上素馅,一般用豆油、粉丝、豆腐、白菜做馅,图的是一年素净。还有的包上糖,包上铜钱。吃到糖的,标志着一年生活甜蜜;吃着铜钱(现在包硬币)的,标志着一年有钱有福发大财。以致一些小孩,吃饱了还再吃上几个,希望吃出钱来,一方面吉利,一方面吃出的钱归自己。

  吃完水饺,晚辈开始给长辈磕头。长辈就给“压岁钱”。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川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正所谓: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饭后,在锅里的算子上放上年糕、馍馍、水饺、豆腐等,这叫“压锅”,“压锅”一直压到“五么日”,同时还将芫荽、菠菜等放在盛水的瓮里缸里等家什里,预示着来年有菜吃。在院子里撒上芝麻秸,预示着来年芝麻开花节节高。还要在大门以内横放一根棍子,叫“拦门棍”。“拦门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这根“栏门棍”能挡住钱财不外流;二是说“拦门棍”能挡住邪魔鬼祟进不来。

  春节期问要说吉利话,水饺破了要说“挣”了,挣钱的意思,馒头裂了口不能说“裂了”,要说“笑了”,“喜了”。为了忌讳,年五史吃的瓜子和花生要簸了又簸,选了又选,以防小孩吃到没仁的说:“没有仁(人)”,或者“没有一个仁(儿)”。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过去称元旦,现在称春节。大年初一天不亮的时候,大男小女的晚辈就开始给长辈们拜年,不管是本族的还是外姓的,只要是长辈都要去磕头,也有的只给本族的长辈磕头。有的地方未出嫁的闺女不出去拜年,也有的女人都不去拜年,地域不同,习惯风俗也有别。

  进门后就称给“某爷爷或奶奶,某大爷大娘或某叔某婶,来给您磕头了”。然后跪下就磕。有的长辈谦虚:“不要磕了,来到就是头。”说是说,头是一定要磕的。磕完头简单地问儿个好,若是有太老的或病人,还要到床前去问候。长辈就给小孩拿瓜子拿花生拿糖果,还有的分磕头钱。

  还得给磕头的大人们递烟倒水,忙得不亦乐乎。一般辈分大一点的家庭,别人出去拜年,都留一个年岁小的在家伺候来磕头的人。

  磕完头拜完年,已是旱展七八点的时候,不管饿不饿,也要吃早饭表示一下,旱晨除了吃水饺以外,还要吃儿日豆腐和咬儿口年糕,预示着“都福都福年年高”。

  晚饭前仍要祭拜供养祖先,然后把“家堂轴子”和光人的牌位都收起来,烧香磕头把先辈的亡灵送回原处,打发他们回山的回山,归1由的归庙,然后再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才算过完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州春节  青州  青州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青州春节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普陀佛茶传说典故

普陀佛茶相传,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观音圣像一尊。他准备从明州乘船回国,驶近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本山茶历史介绍

本山茶,原产于安溪。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庄灿彰撰《安溪茶业调查》称:“此种茶发现于60年前(约1870年),发现者名圆醒,今号其种曰圆醒种,另名本山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