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冬至是怎么来的

  我们即将迎来冬至节气。到大街上随便问问,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今天要吃饺子、喝鸡汤啊。但冬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这个非常熟悉的节气转眼可能就变得陌生了,在弥漫的雨气中更加朦胧。这里为你讲述冬至的来龙去脉。

冬至阴历没有关系,和阳历有关系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冬至是怎么来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度为一年,把一年切成24等份,每一个节点取一个名称,就是二十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

  但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地球绕着太阳转,冬至为什么又能成为“第一个”呢?冬至是怎么来的呢?

  这和中国传统的历法有关系。

  我们现在知道有阳历和阴历,或者叫公历和农历。

  公历是什么?即公历纪元,俗称的阳历。这源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比如今天是公元2016年12月21日,就是公历。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年,即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民政府宣布采用公历作为国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宣布使用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这是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新中国也是为了和国际接轨。但是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的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那么农历是什么?一般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不对。

  农历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恰恰和阳历有关系,而不是和阴历

什么是阴阳合历呢?

  先说阴历,通俗一点讲,就是月亮围绕地球一周,需要29天半左右,即一个月。因为不是完整的一天,有了余数,所以有的一个月为29天,有一个月为30天。这就是月的由来。

  每个月的第一天,即初一,这一天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中国古人同时使用阳历,阳历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感觉到四季变化、农植物生长,与太阳的运行有关系。和月亮没有关系,于是他们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确定年的长度,古人经过测算为365天多。

  而根据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加起来为355天或354天,相差10天左右。所以有了闺月,就是三年一闺,让阴历和阳历的时间能对应上。

  说一句题外话。如今,一些伊斯兰国家只使用阴历,没有闺月,造成了阴历和世界通行的阳历对不上。这样和一年四季和月份也对不上,所以在这些国家,一月可能是冬天,也可能是夏天。七月可能是夏天,也可能是冬天。

  冬至的出现和周朝的一次测量有关系

冬至是怎么来的

  周朝成立以后,周公要找全国的中心,以便于建宗庙、举动祭祀活动等。他派专家拿了一根八尺的杆子,叫土圭,想当于现在的测量仪器,插在地上,根据影子的长短测出全国的中心。

  根据这批专家的推算,洛阳是全国的中心(为什么是洛阳?这中间太复杂,不去纠缠)。

  这本来是一次政治活动,没想到对天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个杆子高八尺,为什么是八尺,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经过精密的数学计算。这个我们不去讨论。

  他们经过测量,在洛阳太阳影子最长为一丈三尺五寸(相当于现在的13.5尺),最短为五寸(最短相当于现在1.5尺)。

  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所以冬至是第一个定下来的节气。

  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是第二个定下来的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按照现在的天文学就比较好理解了,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的这一天,就是冬至;接着向北移,直射到北回归线的这一天,为夏至。

  这个就是冬至的由来,所以冬至和阳历有关系,和阴历没有关系。

  此外,补充一句,农历是阴阳合历,但古代不叫农历,农历只是俗称。每个朝代都有名称,比如夏朝叫《夏历》,汉朝叫《太初历》,南朝宋时叫《元嘉历》,祖冲之后来制定一部历法叫《大明历》等等。

冬至地位的下降与汉武帝有关

  由周朝到秦,一直是以冬至日当作一年的开始,到了汉初还是这样。

  为什么呢?因为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比如北京白天只有9个多小时,南京只有10个多小时。而从冬至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天地之间阳气开始渐渐增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的日子。所以,冬至才是一年的开始,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现在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都出现在冬至。那时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十一月,因为冬至在十一月。

  这个风俗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一直到汉武帝,汉武帝重用使用夏历,不使用周历,夏历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正月。为什么改呢?

  1、汉武帝本身喜欢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

  2、和气候有关系。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慢慢变长,太阳开始北移,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我们经常听说数九寒冬,冬至就是数九的第一天,到了“三九”,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就很冷了。所以说“冷在三九”,“三九严寒”。但三九并不完全是指27天以后,而是指“三九四九”相交的日子。

  有个《九九歌》(歌词有差异)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意思是到了“九九”,开始春暖花开,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称为“九九艳阳天”。

  而“三九”“四九”之日,恰恰是夏历的一月,天气开始真正的回暖,所以把这个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汉武帝以后,冬至不再成为正月,但古人还是非常重视,又被称为“小年”,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那么为什么又说冬至大如年呢?因为冬至是根据太阳历,而年或称除夕,只是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只有历法纪年意义,隔几年还要不断加插闰月以保证准确;而不具备如冬至般的天文意义,即不可违抗的公自转规律对于人类的影响。

  所以冬至的“靠山”是太阳,年的“靠山”是月亮,冬至自然大如年。

冬至有哪些习俗?

  古代的冬至有哪些习俗呢?在周、秦、汉初,如今春节的习俗,比如全民放假、亲戚互访,官场互拜等等都出现在冬至

  汉武帝以后,冬至称为“亚岁”,百姓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如今冬至的习俗基本就剩下吃了。

  1、吃饺子。传说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穷苦百姓耳朵冻烂了。名医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吃。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2、豆腐。传说明朝刘伯温遭到诬告,朱元璋命令刘伯温把账本送上来备查。刘伯温在冬至这一天,左手提着账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朱元璋查帐本,发现没有一点问题。又好奇地揭开瓦罐,见是满罐的小葱烧豆腐。明白了刘伯基的意思是:“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

  3、鸡汤。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

  4、鲢鱼。祭祖的物品中有鲢鱼,意思是烟火连(鲢)绵不断。

  总之,南京是南北交汇的城市,北方的水饺、江浙一带的汤圆和麻糍等,南京人在冬至这一天照单全收,吃什么舒服就吃什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冬至是怎么来的  冬至  冬至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冬至是怎么来的词条  
茶文化春节

 朱元璋让春联流行

 春联起源于桃符。《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枝权一直伸向东北方的兔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展开)

茶文化元宵节

 元宵节的诗句

 元宵节作为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成为诗人作家创作的题材,墨客骚人,吟诗作赋,创作了许多关于元宵节的诗句,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文化意蕴。  隋炀帝杨广(560一6...(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