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紫砂壶95%的人收藏了95%的赝品

当下收藏之热很疯狂。笔者“石与我有缘”、“玩石不应疯狂”、“重温酒锡壶”等仅有的几篇小文刊出后,有人误认我为“藏宝者”,其实既不专业,又不系列的我属于“伪藏友”。春节前有位关注我文章并称为忠实读者的藏友王先生,辗转几次与我通上话,他十分认真执著的精神让人感动,我在电话中应诺去他的收藏屋坐坐,喝茶聊天看看藏品。

那天我依约而至。环视后我说,王先生你这五大间房称得上展览厅了,有这么多的藏品,如果与当地文化馆合作办成民间展览馆,定期对外开放还会有资金补贴呢!王先生说当年开发商卖房子是买一送一,所以上层当卧室,下一层做了藏品屋;这千件藏品是这三五年工夫觅到的。我想,做生意的好精明,既有先见之明,抢到“第一桶金”,未雨绸缪而“狡兔三窟”,又能“大跃进”似的“金屋藏娇”。煮水泡茶,王先生递上茶说:“这普洱茶糯香扑鼻,可以吧?”我答道:“口感滑顺,味道不错。”王先生则一边介绍得到这茶叶的曲折故事,一边拿出包裹着的紫砂壶说是花了六千元觅来的“文革壶”。我又再三地重复那天在电话里的表态,强调只谈自己的直观感受。我说,从这套紫砂壶形态分类来说,在书中被专家称之为光器,实际上是以圆、方、六角形等几何形态来表达变化的茶壶形状。此套壶用朱红色紫泥,简约朴素中有喜气,手感虽有点“粗”,但使用后会润显陈而不旧的艺术魅力。王先生显然对这普及性的讲解不满意,追问年代对否,价格吃亏否?我再次强调自己确实不识壶,至于年代的评判更是一窍不通。说着我站起身来,走向陈列着紫砂壶的大橱。

大橱中的紫砂壶,光器、花器与筋文器;大的小的、红的黄的绿的;有铭文画案的与无案文的应有尽有。其中一把曼生笠荫壶让我驻足。王先生连忙说:“陈老师好眼力,这把壶是花血本求来的,两人对饮画面静中见动,特别这首:‘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诗意深远啊。”我乍一听,再仔细一看,这壶竟把“暍”刻成“喝”了。我想,这王先生撞在枪口上了。因为我曾听过茶艺大师朱红大姐说过这个典故,这壶的破绽就在此处!作为对邀请的回报吧,我就以此壶来“说三道四”,于是托起这笠荫壶开始讲故事。

相传,曼生信佛教,故喜作佛壶。一僧观其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以斗笠赠之。曼生执笔依笠而绘,慨叹佛之无量惆然无语,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佛之赠斗笠,随名笠荫壶。这壶的铭文: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什么!是暍非喝?可网上都说喝嘛!”王先生肯定不情愿自己被“耍弄”。

暍,《辞海》解释为中暑,受暴热。《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有“夏大旱,民多暍死”之记载。如果是“喝”岂不把笠当“杯具”了,不仅铭文意难明义不通,文也不对仗。此处的“荫”与“去”是动词,才能让“笠”、“茶”显功见力,契合佛祖之慈悲。

当然我是用商量口吻与王先生探讨,因我本身知之不多更不深。当前有人把文化味的“收藏”变成金钱“投机”的代名词,趋之若鹜地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有的则狂妄地要尽收天下宝物……正如朱红大姐所言,疯狂的收藏热会让赝品盛行,如今“95%的人收藏了95%的赝品”并非骇人听闻。我真的不希望王先生是这95%之一,但如何让收藏回归理性回归文化?看来应该是我的老师们发话的时候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紫砂壶  紫砂壶词条  赝品  赝品词条  95%  95%词条  收藏  收藏词条  
茶文化茶具

 陶瓷茶具的选择方法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在选择一些茶具的时候,更要讲究和谐和搭配,瓷器的质地、颜色、大小都是需要去甄别...(展开)

茶文化茶道

 喝茶,悟茶,悟人生

喝茶,古时曰吃茶,后来又有品茗、饮茶等多种称谓,盖多因泡茶方法之异也,但不管称谓如何,都无法掩盖茶于国人之重要性。特别自唐宋以来,国人饮茶之风就一直长盛不衰。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