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银行业的80后员工如何管理?

80后成长的三十年间,世界和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伴随,80后在特定的社会成长环境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事业观等方面也呈现出全新的、同时又不乏共性的特点。

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经验来管理80后员工,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现代银行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来说,80后员工管理更是一个需要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领导方式的不同

由于信息的丰富性和可获得性,以及信息流动的自由度和多向性,接受过系统教育的80后对于身边的各种社会、生活和工作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分析判断和认知理解,他们一般不迷信权威和领导。

具体到工作中,80后对于魅力型、沟通型与建设性领导方式的接受程度,远远超过训诫型、命令型和强制性的领导方式。80后员工欣赏的是魅力型的领导者,而不是命令式的管理者。

对此,80后员工的管理者应当充分理解80后的认知特点,不要一味要求他们来适应自己,不妨采取积极主动、平等宽松、关怀探讨的姿态和他们打交道,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转化为80后员工赖以新任和推崇的领导魅力。同时,做到言行一致、言信行果,努力培养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工作激励的差异

广大80后,特别是广大来自农村和城镇的80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闯关进步,最终进入到大城市和大单位工作,一般来说依靠的是个人勤奋努力和对机遇的把握,但也可能带来“努力就应当有回报而且是即时回报”的心理暗示。加之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会对自己有着较高的成长预期,认为努力工作了就应当及时得到绩效、薪酬、职级等方面的回报。

80后员工可能更显得“急功近利”,遇到挫折不顺后的失落感也可能更强烈。当显性回报无法兑现时,他们希望能够及时获得关于这种回报的承诺或认可。不是说80后真正的急功近利、好高鹜远,而是更在乎自身价值认同;不一定要完全的物质奖励、好大喜功,而是更追求自身价值实现。

当然,员工成长、职业发展有其规律性和递进性,年轻员工只有经历过急难险重任务、艰难困苦挑战甚至失利失败挫折,才能更好更稳的成长和担当。对于磨砺锻炼,80后员工也应当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据报道,在一个面向80后优秀职场人士进行的调研中,针对“如果你的上级能够作出一项可以让你士气更高的改变,你希望那是什么”的问题,获得较多认可的回答是:“他们应该更关注我”。正如许多微信用户,“你可以不和我单独交流沟通,但我希望你能为我的朋友圈点赞”。

80后虽然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但他们的自尊心、成就感以及被他人认可的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在对80后员工的绩效考核特别是绩效辅导和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其行为与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予以激励反馈。对此,宽幅多级的岗位设置、短周期考核、常态化激励、碎片化关注、微激励、微晋升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的变化

60后、70后相信组织,组织性、服从性强。80后相信自己,个体性、独立性强。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单位组织活动时,如果时间允许,60后、70后一般都会参加,而80后有可能只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参加。

80后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普遍没有60后、70后那么强烈,他们比较典型的一个想法就是市场交换的思维,“我提供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同时,既然是等价交换思维,80后也注重自己的付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并非垮掉和没有责任感的一代。

社会学研究表明,赋予人们权限与选择,通过行动参与和自我决策建立起来的归属感,才是高黏性和高忠诚度的归属感。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对身处的环境能够发挥影响力时,才能强化自身存在感和对外在环境的依附感,80后群体这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

对于80后员工,组织应当去除负面标签,摘掉有色眼镜,在规范指导和合规约束的前提下,充分信任与授权,积极调动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

特别是对于银行来说,实施柔性管理,加强80后员工的工作参与性,既培养年轻员工的创新思维,又增强对银行的忠诚度、归属感和对工作的敬业度、成就感。尤其是在一些针对年轻客户的产品,比如个性信用卡、微信银行的设计营销推广中,完全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年轻员工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辟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特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银行业的80后员工如何管理?  银行业  银行业词条  员工  员工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管理  管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