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经济学中的十个定律

NO.1彼得定律

彼得定律顾名思义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一定等级制度中,员工们总想升职直到该位置是他所不能胜任的。在一个岗位工作出色自然会升职加薪,等到该位置又做的比其他人更出色时,便会再一次升职加薪,依次往上直到下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为止。该项研究的结论事实上是,每个岗位最终都会由一个出色但不具备该位置能力的人来胜任,而工作则是由尚未达到自己不能胜任职位的员工来完成的,每个员工都会以达成彼得定律为最高职业目标,在达到该位置时其自身提升商数为零。

达到该目标的方法又两种,一是“熟人带动”,由各路关系被人带到上位,二是“主动上位”,通过修炼自我达成能力的提高与他人的认可。劳伦斯·彼得也因此发现了新大陆——层级组织学,该项发现可以解答所有的阶层制度谜团,无论是哪种层级组织关系,它们都存在着彼得定律的影子,当然该定律需要满足时间长与组织中有足够的阶层的条件,另外在劳伦斯·彼得的进一步研究中还发现了另一个定理——反转原理。

员工的升职加薪都是由其上级决定的,如果这位上级已经达到不胜任层级,他就会以是否遵循规章制度,行为利益是否合格,工作有无疏忽等来评定员工是否合格,往往就是那些只服从命令机械性的完成任务的员工最受上级的认可,因此他们得到一路晋升,直到某天上级们意识到自己早已处在不胜任的层级,而在其他人眼里他们早就是不称职的一伙人。

NO.2酒与污水定律

其内容为: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可见那勺污水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有它再多的酒都时污水,该定律对于坏的组织或成员,要在其开始破坏前及时处理。

组织中,难免有污水,污水又总会给组织带来矛盾和冲突,现代组织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组织就是个人的集合体,组织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NO.3木桶定律

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其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其有两个推论: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说明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NO.4马太效应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与“二八定则”类似,但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马太效应”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更多出现在经济领域: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赢家通吃。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NO.5零和游戏原理

又称游戏理论、零和博弈,广泛用于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竞争与对抗,胜利者的光荣后有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时“零和游戏”开始逐渐被“双赢”观念取代,“双赢”的格局日益明显,损人利己、彼消此长的现象也渐渐地得到改变。“零和游戏”是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一种结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东西,人们应该力求改变。

从“零和”到“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遵守游戏规则,不耍小聪明,不占的小便宜,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会出现。

NO.6华盛顿合作定律

其内容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永无成事之日。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假如每个人的能力是1,10个人能力有时比10大,有时则比1还小,这是因为人就像网里的鸟,各自向一个方向飞便事半功倍,各自朝各方飞便成为猎人的囊中餐。传统的管理理论对合作的研究并不多,最直观的就是,大多数管理制度致力于减少人力的内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效能。

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从建立管理制度入手,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还要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建立有利于人才竞争和成长的舞台,形成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激励机制,要解决“华盛顿合作定律”现象,就应当创建高绩效团队管理机制。

NO.7手表定律

又称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其内容指: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战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在管理上指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组织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社会生活中多处能看到手表定律,如:政出多门问题、多重标准问题、职业选择问题、产业化和多元化的问题、外界干扰问题等。像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是:明确目标,懂得取舍,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NO.8不值得定律

其内容为: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做好。它反映出人的某种心理,假如这个人觉得眼前的事是不值得做的,他便会敷衍了事,成功率大大降低,事成后也没什么成就感而言。

值得做的事满足这样三个条件:

1. 价值观,符合价值观的事才会满怀激情。

2.个性与气质,如果做的事与个性和气质相背离,那么事情是很难做好的。

3.现实处境,同一份工作,不同的处境去做,感受是不同的。

对于单位或组织来说,应当合理分析员工,合理分配工作,如让管理型人格的员工单独或带头完成某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完成时给予一定奖励,让听从型人格的员工参与小组项目中,让权力型人格的员工担任主管,这边能很好的控制员工,使其在岗位中尽心发光发热。NO.9蘑菇管理定律

该词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的自嘲:“像蘑菇一样的生长”,定律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人的一种管理心态。新人们往往不受重视的被安排到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为上级背锅敢怒不敢言,无人指点无人提携,这种生存状态就像是蘑菇。

蘑菇的生存条件一是阴暗环境,二是人或动物的排泄物作养料,新人也是这样的,组织中如果对新人和老人一视同仁,那么便会失去“蘑菇一样的生长”,也就失去了羽化的成熟经历,也就失去了在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的机会,该定律也是对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孩子们的大学生的考验,新人需要磨去棱角适应社会,去掉年轻人的傲气和知识分子的清高,摆正心态,从简单的事中学习,做好每件小事,快速进入社会角色,赢得前辈们的认同和信任,从而进入真正能发挥才干的领域。

当然,做“蘑菇”的时间也不能太久,不然就会慢慢被时间蜕化成不能展翅的小鸟;同时管理者们也应该适当关注“磨菇”的生存环境,给予适当的关怀,把握时机和程度,这样“蘑菇”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好。

NO.10奥卡姆剃刀定律

又称“奥康的剃刀”,由14世纪哲学家奥康姆提出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内容简述为:“简单有效原理”,其作用是剔除思想上的“赘肉”,从而使人们的思想的方向更加趋向科学,而不是走上伪科学或者其他非科学的道路。这把剃刀在过去曾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今天这把剃刀又伸向企业管理,它提出许多东西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制造了这些东西,就要为这些繁琐的东西买单,如组织不断扩大,制度和文件不断繁琐,效率却越来越低,这便是“奥卡姆剃刀”的用处之一,它可以有效的剔除无用功,化繁为简,提高办事效率。

社会不断日新月异,时间和精力就越显得不够用,这正是缺乏简单管理的思维和能力,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导致效率低下,便是造成管理者们失败的原因,这说明化繁为简才是成功路上的捷径。

有人认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便是简单管理,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像“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任何一家成功企业的经营都是谨慎认真的,真正将奥卡姆剃刀定律应用的十分娴熟的企业越不多见,足以见得定律本身便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济学中的十个定律  定律  定律词条  经济学  经济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