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 问题在哪里?

当我看见他走进来,高高的个子和一身蓝色的衣服很醒目。进入课堂,小Z径直走到最靠讲台的位置坐好。在团体课中,我观察到小Z有一个现象,当他在游戏比赛中因受到同学干扰,而没有取得理想成绩的时候,他便会将愤怒发泄在那个同学身上,在课间出现了语言上攻击甚至是身体上的接触。老师的制止行为,他会有些收敛,而还是可以看到他自己怨气难消。第一次的一对一训练中,了解到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他自述现在上学住校,平常也不会回家,而是住在离学校近的大姨家。在与他母亲沟通时,注意到她经常使用的语言就是“这个孩子没救了。天天上课和老师对着干。还总和同学打架。房间和猪窝一样,乱的啊。从来不收拾。我管不了,他大姨也管不了。”

“那当他做了这些让你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如何和小Z交流呢?”我问到。

“根本不算交流,就是批评他。后来知道不能总批评,就哄着他。可是总哄着也没用,他还是没自觉。我看他这样,就忍不住想骂他。”

“恩,看的出来,您在和儿子的交流上出现了问题。沟通不畅,您的想法也无法很好的传递,知道您希望他变好,却忍不住去指责。”我把这位母亲的意思再解释给她听。

“是啊!在学校老师都管不了他,天天找麻烦!”她目前越说声音越高亢。

“恩,听到您说老师都管不了,那通常老师跟您反映他在学校的状态的时候,您是怎么反应的?”我继续探索的问着。

“那老师肯定说的是对的啊,上课不听讲,不写作业,下课打闹。每次请家长我都觉得这孩子太给我丢脸了。”

“那您会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教育他是吗?”

“肯定啊。”她妈妈毫不犹豫的回答着。

“恩,刚才听到您说小Z天天找麻烦?是每天吗?有没有某一天没有找麻烦?”我在引发她思考的问。

“那。。偶尔会有一两天会好些。”她迟疑了一会儿,回答道。

“所以,您知道,小Z他并不是天天都是惹麻烦,会有好的时候。您说天天是并不客观的。”

听到我这么说,小Z的妈妈开始沉默。不难看出,在小Z身上所做调整训练,很大一部分需要来自她妈妈的配合和支持。在她与儿子的互动模式上,我观察到她会概括的去下结论,而当儿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她的身份是另一个“老师”的角色,而不是充满理解和关爱的母亲角色。

二、 问题分析

小Z在学校的不服管束和在生活上毫无自我约束,可以看出是和妈妈对抗的一种反应。母亲扩大问题的态度,使小Z自我效能感较低。因为家中缺少父亲的角色,又和母亲沟通不畅,在步入青春期的这个阶段,孩子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行为问题就越发明显。在为小Z做单独的提升心理资本的同时,对于母亲“家长效能”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整个训练中,会让小Z的母亲定期来参加家长效能课堂。

三、 问题的解决措施

1. 顺畅的亲子沟通:教会家长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同时面对和处理好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孩子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纳的,但对于某些行为要进行限制。例如:小Z因为愤怒而和同学打架。愤怒的情绪是被允许的,而打人的行为是必须要受到限制的。尊重孩子,同时能够合理的控制家长自身的负面情绪。而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

2. 鼓励孩子家长合作:让家长对于孩子发出的指令更有效力。明白孩子不肯和自己合作,是因为孩子家长的需求上存在矛盾。利用代替惩罚的方法来和孩子的互动更积极。训练家长用其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要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而不是所有的后果都由家长来承担。

3. 学会赞赏孩子: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学习的能力,是外界的打压才使孩子慢慢将主动学习变为被动。训练家长通过赞赏来激励孩子内心的力量,增强孩子本身的自我效能感。勇于和敢于去承担和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权利,并且告知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4. 学会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站出来所表现的是支持和关爱,要和老师表现出来的说教区分开。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爱而非大道理。在老师提出异议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老师联合起来对抗孩子一个人。

四、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旧的沟通模式→顺畅的亲子沟通

1. 让小Z的妈妈了解在以往和孩子的沟通中,她的做法通常是无效的。原因在于她总是强调小Z在学校的一些问题,一些麻烦。而在每次提及这些问题的的时候,看似是说“你不应该。。。应该。。。”强调是后面应该的内容,但在家长批评、唠叨、指责、警告、提醒这个过程中,问题行为都是在被强化的过程中。例如,在第一次家长训练中,我问小Z妈妈,“如果让你不去想一个蓝色的向日葵,你能吗?”她回答“不能。。。你一说蓝色的向日葵,我就想象出向日葵的样子了。”我们之所以会想到原本不让去想的事物,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忽略否定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在家长不让孩子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干的更多。

2. 处理家长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先。在训练中,小Z妈妈形容在她看见儿子又犯错误或者又被老师请到学校的时候,自己就会控制不住的愤怒,在弄清事实之前,她就会向儿子发火并加以指责。在给小Z做训练的时候,他会说有的时候老师说的和事实并不一样。例如,同桌上课管他借橡皮,他就随手把橡皮扔了过去。同学没接住打在身上。而正好被老师看见他扔橡皮的这个过程,以为他故意拿橡皮打同学,就被叫起来罚站。而妈妈只是听了老师说的就骂他,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所以,让家长了解老师的言辞只是一部分,作为家长还要更多的去了解孩子本身给出的解释。不要因为家长的负面情绪,而让孩子背了黑锅。在家长自身处于高情绪反应阶段(愤怒,生气等),是头脑处于非理智状态,此时并不适宜沟通,因为这时候说出来的话本着教育的目的,实为教训的结果。孩子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宣泄工具,这么做还会有两种后果:孩子也学会了发脾气,对于错误行为本身并没有改善。所以,在父母效能中教给父母一种方法:一离,二吸,三凉水。在高情绪状态下,先让自己离开,暂时不要理会孩子,“闭上嘴,迈开腿”,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和孩子沟通。

3. 帮助家长面对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感受其实说来很简单,就是做到接纳。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家长并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感觉并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我们要让家长明确的是,限制某些行为并不等同于限制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的时候,他们才会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教会小Z的妈妈去全神贯注的倾听儿子的心声,并且用“恩”“这样啊。。”去回应他的感受。并且替儿子说出感受,“看见你刚从学校回来,书包很沉,妈妈知道你学习了一天会很辛苦。”这是她妈妈在做完训练后回家和儿子说的话。当天她反馈儿子心情很好。

(二)对抗模式→合作模式

1. 尊重孩子是和合作的开始。孩子最初的自尊感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在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进行合作,是源于身为孩子本身的需求和父母是不一样的。并且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内在所需也是不同的。让家长了解孩子内在所需,是尊重的第一步。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家长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内容,父母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时候,与他们的互动和合作才会进行顺畅。

2.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在面对与孩子进行合作这个问题上,父母效能有五个技巧来训练家长

1)       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只是描述问题本身而不过多加入家长自己的主观意识评判。客观的去反应问题。

2)       提示。不去直接要求孩子如何做,在某些问题上给予提示。调动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复杂的句式很容易让孩子信息过载,而不知道真正的目的。

4)       说出你的感受。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在训练中让家长孩子说出自己的担心,焦虑,困惑等。

5)       写便条。有时候文字传达的力量比语言更强烈,因为文字是无声的,没有情绪的声音。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冷静的状态。信息在理智的状态下,接受的会比较顺畅。

3. 代替惩罚的方法。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会在训练中反复让家长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①请孩子帮忙。②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③表明你的期望。④提供选择。⑤告诉孩子怎么样弥补自己的失误。⑥采取行动。⑦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

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解决问题的步骤:①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②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③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④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4. 鼓励孩子自立。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让孩子依赖感降到最少,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3)       不要问太多问题

4)       别急着告诉答案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6)       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

(三)指责→赞赏

1. 忽视不好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在听小Z妈妈叙述中,可以看出她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儿子不良的行为上,并把儿子等同于麻烦。良好的行为会在忽视中逐渐消失。当家长经常去指责坏的行为,而觉得好的行为都是应该的而忽略关注,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坏的行为更加的严重,而好的行为也逐渐的消失。针对小Z一直自我效能感较低,强化他的母亲每天都要去发现孩子做的好的行为,并加上语言上赞赏。

2. 赞赏的必要性。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会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而在赞赏的同时也要谨而慎之,因为善意的赞赏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拒绝。作为父母重要的职责就是学会如何及时的称赞孩子作对的事情。在家长课堂中,教给小Z的妈妈如何去赞赏儿子,以叠被子为例,“妈妈看见你今天早上把被子叠好了,我很开心,儿子这么做真是棒!”用这种表达方式去赞赏小Z任何好的行为。

3.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在学习教练项目中,我们强调的是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作一个“父母的乖孩子更重要”。并且还要让家长意识到的是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让家长寻找机会让孩子看见一个全新的自己。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在训练中,告诉小Z妈妈,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可以让他无意听到。这样孩子吸收进来的赞赏要比直接夸奖有效的多。当小Z又开始重复原有的行为模式,教给小Z妈妈去表达自己的期望和感受。

(四)爱→孩子

家长不同于老师的角色,因为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更多的爱而不是更多的说教。在面对孩子不良行为结果的时候,家长要敢于第一时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感受是痛苦的。而父母的痛苦感受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教给家长每天去关爱孩子,并记住孩子的特别时刻。为孩子制作美言录,记录孩子的良好行为和语言。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关爱。

五、 父母效能实践效果

家长课堂培训过后。小Z的母亲自己感慨道:“之前总觉得这孩子哪里出现了问题,觉得没法管教。自己也会焦虑儿子怎么这样,什么时候能变好,像其他孩子一样。总是拿他去比较,别人的孩子怎么好。

后来上了家长课堂,我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是那么严重。因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而冤枉孩子,现在会用老师教的方法,先管理好自己。等情绪稳定后再和孩子沟通。

原来他不爱听我说话,现在我会用课上学的技巧来和他对话。看见他回家,问问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发生?问问他累不累。原来他一回来就躲屋子不出来。现在开始主动和我交流学校的一些事情。成绩也上来一些。

现在晚上睡觉之前,我都会和他聊天,告诉他妈妈很爱他,让他知道我一直站在他这边。有时候,我的担心会起到反作用,不过,无论怎样,他都是我的好儿子。”

六、 学习教练感悟心得

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元,家庭支持系统也是在所有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就像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好坏都反射父母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训练的过程只是短短几个小时,学习教练与孩子的相处也只有短短的几小时,再好的训练,如果得不到原生家庭的系统支持,都只会是昙花一现。要稳固孩子的学习训练成果,家长自身的心灵成长是必须,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调整不同状态来接招。

作为一个学习教练,在看见学生自身提高的同时,更欣慰的是看见学生家长一起陪伴孩子成长。在这个项目中,孩子不仅仅是个学生的角色,还是一个老师和观察者的角色。而家长也不仅仅是父母的角色,还是一个学生和体验者的角色。

父母效能在训练中的应用,良好的促进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让家长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并不是一个人战斗。在青少年心理资本逐步走高的形势下,我们也看到了父母随同成长的双赢结果。

作者:邹献文

学习教练 12月30-1月4日 北京

黄老师 010-53569002  手机(微信)18210372551

关注心理资讯,学习心理技术,请关注“心理成长花园”微信号“ai8xinlixue”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战斗  战斗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个人  个人词条  
综合

 男人心:老男人的可爱与可恨

电视中的可爱老男人,既拥有熟男气场,又怀有洁净少男心。而生活中的可恨老男人,他不会轻易信任谁,更不会轻易让谁真正进入内心。民间流传一句话,男人四十一枝花。这点在...(展开)

综合

 七年之痒也是真爱契机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按照词义,七年之痒很容易被理解为到婚恋第7年才产生的不轻不重的问题,一般常被称为是审美疲劳。——Psy525.cn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