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精彩分享】抚沙方式表达的心理结构与情感基调

来访者的抚沙方式表达的基本心理结构和情感的基调,如果你能找到他情感的基调,就能够快速地做一个心理选择,即“我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和他共构一个心理环境。”

一、基本的四种抚沙形式

(一) 深度插入

有的人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就像这样做,双手插进沙里,来回在沙里探。我们的手想要深度地插入沙堆里的人,生活中常常情感基调是---“非常忠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情感及价值判断,忠诚于自己,在很深的一个层面里跟自己深深的连接。工作中总是想要探索的更深入,是那种不惧痛苦,想要找到真相的人”。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就可以不要那么缩手缩脚,可很大胆地讨论可能对他来说才过瘾。

荣格说:仅仅是共情是没有那么大力量的,在本质上共情不如我们理解到了对方。即使我没有了解到他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尊重他自己的生命选择。

(二)轻抚沙面,信手漏沙

当然,我们在怎样的情况下决定工作是轻柔的,舒缓的节奏,不急着揭示创伤,不急着挖出生命东西来,而是做比较浅层的工作,这是由来访者轻柔的抚沙方式(仅在沙面上抚沙,然后抓一点起来,从上面漏下去,这个不能算扬沙)决定的。我们的工作在于支持,接纳和共情。

所以,借由沙盘,我们得到了一个理解来访者的准确方式。

(三)挖湖

有的人上来就挖湖,不能允许湖面里有一粒沙,岸上也要这样平实,这在表达什么呢?这为我们的治疗师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线索,帮助我们理解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捍卫自我价值的人,他想要我们帮助他把周围的障碍统统扫清,留一个纯粹的空间,让他自己在这里建设,所以,我们做的所有工作,就是尊重他每一个创造。这个时候,少说话,他也在表达:“你在周围别打扰我,干干净净的让我自己来。”来访者说的很明白!因此,在工作的时候,调动对他的欣赏,调动对他的赞叹!他就满意了。

(四)堆山

当然有些来访者,把沙往中间堆,他是非常想要提升你生命价值的,非常想邀请你从外部给予资源和支撑,让他走的更高。所以,在这样的工作中间,你可以讨论,赋予他一个意义,因为他已经堆出了一个基本的东西。

如果他只是堆,而没有压平,工作开放度可以更大一些,如果他压平了,你就审慎一些。你要根据情况来做理解。

二、抚沙形式对分享的引导

有的来访者做完以后,你跟他分享,问他感觉好不好?他说挺好的呀。那你要不要跟他说:不!我看到的不是很好的。这个没有定论,要看你的来访者

(一)春风扶柳

如果你的来访者是像这种“春风扶柳”的,很优美的扬沙的,那就分享“怎么好”就好。

(二)手背推沙

如果来访者这样的(手背推沙两边分),可是,你真的可以跟他说:

“我看到的跟你想的不一样!”

“我看到这样的一些东西,也会得有点沉重,压的很多”。

“我觉得了你承受了很多……”

这都是可以的,这些都不是定论,而是看到他抚沙的时候,他的双手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引导,这个引导不是来访者做出的,而是内心自性的原型做出的,我们跟随的是这样的引导。

在第一节的时候,让来访者尽情地抚沙,这样可以得到足够多的信息,以确认我们工作如何开展。

三、特殊的抚沙

上面是基本的四种,还有一些是特殊的表达。

用手指绕圈,这是非常完美的。当然他也给出了些轨迹:“我是非常想要探索我自己,但是我还没有想好,我还在找我自己的圆,请耐心地守候,欣赏我的过程。”这个工作从一开始就似乎那样,但是你真的理解了他,他就真的很好,他会在每一节工作中间得到加强,得到力量。

你要知道,挖的深不一定是好工作。就像有的草长得不一定很深,而有的草的根就很深。这无所谓好坏,挖的深和浅不一定是好的或坏的工作,这要识别,善于识别他是哪种“草”。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不是说这个工作做的深就很棒,我的这个工作一直在讨论现实层面的困境,解决他现实的问题,没有去回溯到他童年的创伤,这个工作就不成功。不是这样,那要看来访者是哪种属性,这是最重要的准则。

----跟随来访者的节奏,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信条。

7 December 2014

学员沙盘理论学习记录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文章,皆是原创,任何媒体(含平媒、网媒、电视广播及微信公众号)使用,务必与我联系,13327834117。不得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刊登。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你我共同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基调  基调词条  表达  表达词条  结构  结构词条  方式  方式词条  心理  心理词条  
综合

 不开心时,问问自己12个问题

压力不断袭来,让我们陷入烦恼,怎样才能甩掉这些包袱呢?不开心时,问问自己12个问题,也许只需一句话就会让你释怀。 我照顾好自己了吗?很多时间,我们会因...(展开)

综合

 心知 | “都是为你好”是最粗暴...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