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

导读:“光环效应”是如何剥夺我们的理性?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如何避免“光环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偏见又是怎么样炼成的,怎么破?

什么是“光环效应”?

   从认知角度讲,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另外,“光环效应”也叫“光晕效应”或“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人的某个显著的局部特征的看法被盲目扩大化,变成对此人整体的看法。维基百科的解释在“这里”。

  上述这个定义是针对“人”而言的,不妨称之为狭义的光环效应。假如把上述定义中的“某人”替换成“某事物”,这种效应依然存在,我暂且称之为广义的光环效应

  另外,很多同学误以为光环效应中所说的“显著特征”就是指优点。其实捏,某些显著的缺点也会引起光环效应。后面的介绍中,我会把优点引发的光环效应称为“正向光环效应”,反之则称为“反向光环效应”。

消极影响举例

  为了先给大伙儿一个较深刻印象,我先来举几个例子。

偶像崇拜

  所谓的“偶像崇拜”,古今中外,屡见不鲜。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当今的追星族(貌似各国都有)、比如纳粹德国的民众崇拜希特勒......上述这些(崇拜偶像的)人都是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而导致了这种狂热的行为。

网络口水战

  在互联网领域有很多光环效应的例子,先来说说口水战这事儿。

  这类口水战常见诸于各大BBS,且往往旷日持久。参与其中的狂热斗士,大都属于某个“公众人物”的fans。当他/她成为这个人的粉丝之后,由于被这个人相关的某个显著特点(比如会写,能说)所吸引,继而为之倾倒;然后光环效应开始在头脑中发酵,导致该fans对这个人缺点视而不见;然后这些fans但凡听到有人批评此语言的缺点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然后口水战就轰轰烈烈地开打了......然而有很多口水战是人为策划的,其目的是对“公众人物"包装炒作,会随着fans的反应,不断调整话题,制造高潮,以求扩大知名度;

  其实口水战,绝不仅仅限于公众人物的fans之间,比如恋爱交友,房价,广告.....在每个领域的某事、某物都有口水战,有人为引发,也有自然反应;虽说这些口水战所属的领域差别巨大,但导致其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是类似的(后面会说)。

技术银弹

  什么是“银弹”?

  简单说就是具有极端有效性的解决方法,作为杀手锏、最强杀招、王牌等的代称。

  IT行业(尤其是软件业)经常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银弹”,号称包治百病。比如软件行业曾经鼓吹过的银弹有如下:“面向对象、组件技术、设计模式、CMM、UML、敏捷开发、RAD、SOA、......”。当然,很多忽悠银弹的家伙,是出于商业目的,这与本贴的主题无关。但是忽悠出来的“银弹”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就很有意思了。那些被忽悠的人,之所以对银弹的效果深信不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为光环效应

民族偏见

  前面几个例子都和“正向光环效应”有关,俺再来举一个“反向光环效应”的例子。在说这个例子之前先声明:俺不是哈日族,而且也不认同日本的文化。

  比如国内的很多人,对于日本人的看法都过于片面,陷入了“反向光环效应”的误区。这些人但凡提到和日本有关的东西,立马一脸的不屑,开口就是一顿贬谪之词。不把日本人骂得狗血喷头,誓不罢休。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就斗胆揣测一番。

  大部分国人对日本(包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了解,都始于抗日战争相关的材料(比如小时候看的抗战题材电影、某些小学教材上的内容、等等)。由于这些资料都是刻意强化日本人丑陋的一面,接触久了,难免会引发“反向光环效应”,把日本在二战中的缺点盲目扩大到其它的方方面面,进而全面贬低/否定和日本相关的一切东西。

光环效应”是如何起作用的?

  前面举了这许多例子,足见光环效应的影响范围之广。我结合自个儿的理解,分析一下这玩意儿的作用为什么这么强烈。事先声明: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所以下面的分析总结大伙儿姑且听之,别跟俺较真哈~

 一致性原则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介绍了一致性原则。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潜意识里有保持各种东东(包括观点、看法、立场......)一致性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你正面评价某对象(包括人或事物)时,你在潜意识里会排斥该对象的负面评价;反之亦然。

  比如当你很喜欢自己的情人(或配偶)时,你在潜意识里面就会排斥掉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排斥的行为是下意识(可能是“本我”)进行的,甚至你自己(也就是“自我”)都没有察觉到。

和“首因效应”相结合

  所谓的“首因效应”,通俗地说就是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在你对某人(某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第一印象会很深刻。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所接收到的正好又是对方某个鲜明的特征,那“首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就会叠加起来,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往往是结合了首因效应和正面光环效应;这类方法在人物包装上用的频率极高,可以跟踪观察网络媒体是如何报道她/他,一个新人如何成为明星?你又是因为接受了什么信息喜欢上某人的?

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

  当某个对象的光环效应开始显现之后,有些人就会出现"选择性失察"或"选择性失忆"。这里所说的“失察”,就是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前面提到的追星族,只观察到偶像的优点,而看不到偶像的缺点(也就是选择性失察);即使偶像发生重大的丑闻/绯闻,很多追星族也会出现选择性失忆,对这些丑闻/绯闻,淡忘得特别快。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的起因,可能是由“一致性原理”引起;而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的结果,又强化了认知的一致性。两者形成正反馈,互相强化,使得认知的“光晕”越变越大。

如何避免它的负面影响?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肯定在琢磨:要咋样防止光环效应的负面影响呢?下面来说说我的几个方法(是否管用,因人而异)。

避免过早下结论

  当你初次接触某个对象时,切勿轻易下结论。草率下结论容易触发潜意识里面的“一致性原理”,进而影响你做出客观的判断。

  另外,初次接触某个对象时,前面提到的“首因效应”很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这也是避免匆忙下结论的原因之一。

优缺点都有所了解,再下结论

  刚才说到不要过早下结论,那要等到啥时候才能定论捏?我的习惯是:至少要收集某个东东的优点和缺点、正面和反面的信息之后,才会考虑去下结论。当你光了解某个对象的优点或者光知道其缺点,那做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不够客观。

适当考虑反面的特质

  当你非常喜欢/热衷某个东东(可能是某个人或某事物)时,不妨反问一下自己,这个东东难道没有什么缺点吗?反之,如果你非常反感/厌恶某东东时,也可以刻意反问自己,这个东东难道没啥优点吗?

 通过这样的反思,或许有助于你发觉原先的认知偏差。

注:本文原稿编程随想,经博主删减增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  光环  光环词条  认知  认知词条  误区  误区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引发  引发词条  
综合

 父母知识陪孩子走一程路而已

 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比家用电器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展开)

综合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傅闻捷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关心孩子学习是否有动力,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时候却也茫然不知所措。正巧昨天和一位古筝王老师聊天,发现她在...(展开)

综合

 送给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们

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的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的人开放”我顿时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有些人,总是会慢慢的淡出你的世界,慢慢的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