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怎样成长为更有效能的父母?

     12月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刘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聚焦绘画」沙龙。感觉、感受和情绪踏上色彩的云朵降落到如天空般自由的白纸上,也许第一次执笔会如同那充满迷雾的森林,让人感到朦朦胧胧找不到方向,但有咨询师的引领让我们确确实实迈出了脚步、开始了探索……

在热身绘画的时候,刘老师让大家依自己的感受画出任意的图案,在场的一位父亲画了一个可爱的小橙子。他说他现在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当他想到孩子给自己的感受时,很自然就浮现了一个小橙子在脑海中——“有点酸,有点甜,充满活力,还圆圆的胖胖的!”不知道做父母的大家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呢?(笑)

在养育一个幼小生命时,我们会尝到他带给我们辛酸,也会品尝到他带给我们的甘甜,而我们也越来越想给到他满满的幸福,让他健健康康的成长,希望下面分享的殷一婷老师的文章能给您带来收获~~

                                                                                                    ——知觉心理

怎样成长为更有效能的父母

父母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功课。要成为更有效能的父母,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学习:

1. 学习儿童发展理论

2. 用心理解儿童的信号

3. 探索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内在儿童

1. 学习儿童发展理论

在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需要完成大部分的发展任务。儿童的世界和成人不同,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展完善中,所以儿童在每个阶段表现出的状态都是不同的,也是和成人明显不同的。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父母可以更好地帮助促进儿童的发展。

0-6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任务。如果前面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很好完成,心理发展就会滞留在那个状态,影响今后的发展。

• 自恋期(0 ~ 2月):生存

• 共生期(2 ~ 6月):依恋和亲密

• 分离-个体化期(6月~ 3岁):发展自我,和他人分离

• 俄狄浦斯期(3 ~ 6岁):性别和竞争

每个阶段对父母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半岁以前建立依恋的阶段,父母特别是母亲给予孩子足够稳定的照顾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需要在大部分时候能够保护和安慰孩子、理解并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只有不断地体验到好的经验,才能逐渐和母亲建立安全亲密的依恋。而这是日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安全感的基础。

而在两三岁的阶段,孩子需要发展自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所谓“麻烦的两岁”阶段,孩子会不断测试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不断去证明自己。这时候,一味地满足和保护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但和孩子对抗也会让孩子的自我一再受挫而无法成长。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在理解孩子表达和证明自己的需要的基础上,为孩子设定清晰的边界,而在边界之内为孩子留出自由探索的空间。

上述阶段划分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实际的发展进程不是简单线性而是螺旋递进的。同样的主题会一再重复出现,但又有所发展,就像乐曲的变奏。这一方面意味着早期不明显的困难到了后期面临新的发展任务时,可能会被凸显。同时也意味着早期的欠缺总是有机会在日后重复出现时得到修补,只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 用心理解儿童的信号

儿童让父母头疼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往往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儿童因为其言语和理性发展的不完善,使其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只有有限的手段。父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交流。

比如,一个两到三岁的儿童经常大哭大闹,往往是在表达受挫、委屈、愤怒等情绪,感觉自己不被理解,没有得到支持与照顾。父母需要理解儿童的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可以和孩子做必要的沟通,让孩子明白其愿望可能是父母无法满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爱他/她。

儿童的情绪和愿望得到理解对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他/她才能相信世界是有好的,合情合理的,他/她是被爱的。长大以后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理解情绪和愿望不等于纵容孩子,不等于无条件满足他/她的愿望。父母也需要帮助孩子理解他人和自己的界限,理解不是他所有的愿望都是能够得到满足的。

3. 探索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内在儿童

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如果反复出现同样主题的困难,可能和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去探索父母的内在儿童可以帮助父母成长和觉察自己的困难所在,避免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对孩子的某些方面过度关注和放大,反而形成困难。

还是以上面那个哭闹的孩子为例。孩子的哭闹可能会引起父母强烈的愤怒,觉得这个孩子怎么那么麻烦,是不是存心和我对着干,挑战的底线。如果父母的情绪被激起,就不再能够看到孩子哭闹背后的感受和愿望,可能就会很粗暴地孩子

当然,任何人都很难避免有时候会被强烈的情绪所吞噬,父母也不例外。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人能做到对待孩子的每时每刻都是为了帮助孩子,难免有些时候我们是为了发泄情绪而管教孩子。但这种偶尔的失误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地去觉察,自己在那一刻强烈的情绪从何而来,哭闹不止的孩子为何让我们如此生气?我们的内心,是否非常担心会失控,担心孩子会挑战自己,而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我们是个儿童的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比如,父母对我们很粗暴,我们哭闹不止)或者相反的事情(比如我们为了避免让父母生气变得很顺从)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会意识到那一刻自己反应过度了,然后我们开始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信号。然后,我们会有勇气去告诉孩子,我们错了,我们反应过度了,因为我们有时候也会控制不了自己。这样孩子才不会误解发生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大错,使得父母那么生气。孩子才不会变得越来越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激起父母的暴怒。而且这样的错误,不但不会使孩子轻视你,反而能够让孩子成长,孩子慢慢会意识到,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个人都有局限,也会犯错,但我们的缺点是可以被接受的。

限于篇幅,这里提到的3个主题都只能泛泛地一带而过,希望激起大家的兴趣和思考。

作者 殷一婷

知觉心理主任咨询师

精神动力取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怎样成长为更有效能的父母?  效能  效能词条  父母  父母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综合

 植入不存在的记忆

若是回忆童年,有些画面可能很模糊,有些情节可能很零碎,可是我们可以很确定我们经历过哪些事情,因为记忆就该是由真实的经历创造的。科幻小说里常会出现一些“记忆植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