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跨越生命中的强迫性重复

精神分析总被误解为在关注一个人童年的创伤,实际在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精神分析后,分析童年,了解一个人成长史,那根本不是重点,因为只要处在一段关系中,便可以看到这个人童年时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关系,因为一个人会把他童年所经历的每段关系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情感、思维模式,然后再把它们带到成年后的每段关系中,不断重演,这就是精神分析中熟悉的那句“强迫性重复”。

有人会说,那我学了精神分析,上了课,懂得了这是一个强迫性重复,我就不再去重复它好了。我也希望如此,可惜理论学得再好,个案做得再多,头衔累得再高,不去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建立真实的关系,也是一个‘然并卵’的结果,该重复的还是会继续重复。一个女儿一直怨恨她的妈妈,但她无法面对这份怨恨,只能压抑到无意识深处,表现为与妈妈关系很远。然后她会发现,曾经与她亲密无间的孩子长大后,也离她越来越远,她被告之这个重复如果不被打破,会一直继续到每一代,所谓的代际遗传。这听起来象是糊说八道,但如果你真的经历了,理解了,你就知道,人生,就是一个如此不断重复的过程。

首先,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源自于生命最初阶段与父母的关系,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当你还是一个婴儿时,这个世界是对你来说陌生的,是令人恐惧不安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总是在恐惧自己会无法存活,会消失,只有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吸吮她的乳汁,有她稳定的陪伴、及时的回应中才能慢慢的安定下来,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内心才可以慢慢的滋生出爱、喜悦与力量,可以逐渐的离开妈妈的视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走到这个阶段,是因为内化了母亲这个重要的人物在心里,妈妈稳定的情绪、欣赏的目光、信任的姿态、不放纵的爱。。。。。都会成为孩子的”内在妈妈“,形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因为生命最初的世界中,孩子眼中只有妈妈,他在妈妈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自己,他才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一个可以欣赏美好的人、一个可以信任他人的人、一个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一个可以允许自己犯错的人,一个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的人。

也因此,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一个纵容或严苛的妈妈,一个无法欣赏孩子调皮的妈妈,一个过多限制的妈妈,一个冷漠拒绝的妈妈,一个无法信任孩子可以做好的妈妈。。。。。孩子看到的自己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糟糕的自己,他也将无法信任自己,无法承担责任,也无法爱自己,那个对“自己可能会消失在这个世上,无法存活”的恐惧会一直无限期的延长,在他的一生中,所有的体验到的情绪情感,如焦虑、郁闷、纠结、内疚、羞愧等等,根本上都是在抵抗这份最初的恐惧,对死亡(消失)的恐惧。

大多人无法直视这份恐惧,声称自己根本不怕死,甚至想都没有想到过,死亡恐惧只是无稽之谈,那是因为他们将这份恐惧转移到现实中一些其他事件上,如对成功的欲望、对名誉的渴望、对关系的依赖、对物质的追求或者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如随处可见到的那些对甜品欲罢不能、购物成瘾、对性的无限饥渴、过分整洁、沉迷游戏、不出门不洗头、对生活毫无目标等等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是极度的恐慌,他们还在妈妈的眼中没有活出来,不得不去控制一些事情,因此找到来自于外在的“好的”回应,才能找到自己活着的信心。

这也就是,当一个人无法原谅自己的妈妈,无法理解她、亲近她时,她恨着的以及不愿意靠近的那个人实际是她自己,是她人格中的一部分:“内在的妈妈”,这份恨也会阻止她看到心底的那份爱,对妈妈最原初的爱与依赖,它与恨是同时存在着的,只是暂时被恨所淹没,爱无法滋生。当她自己成为父母时,她对内在自我的恨与疏离,会与她自己的父母一样,无意识中的传递给孩子,她的孩子也会象她一样,以不同的表现方式、相同的内在模式、一代再一代的重复下去......

如何跨越生命中的重复?什么真实的关系?这可能又是一个“然并卵”的答案。知道了做不到,这是人类的本性。分析需要在分析室里进行才能产生效果,改变需要经历一段又一段真实的痛苦才能缓慢的产生。

来访者一遍又一遍的问:我怎么还没变好?我要怎么样才变好?你为何还没有做到让我有所改变?你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做才能不这么痛苦?

理论学习、督导实践中学习到的是,咨询师给的不能是情绪反应,需要看到来访者焦虑背后的真实需要,需要共情来访者每个问题背后的情绪,温和的接纳他的情绪。可咨询师也是人,这是人性,咨询师逼急了下意识的情绪反应也会出来,可能会直接给个答案或讲一堆理论,因为经不起这么强烈的勾引啊,咨询师也一定会有自己的创伤。如果一个人渴望找一个把自己创伤处理得干干净净了的、人格结构建康极了的咨询师,那真的可能只能找”神和狗“。虽然咨询师不可能”健康极了“,但咨询师会有专业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会把自己放在”病人“的角色中去经历一个漫长的被治疗的岁月,会有督导与团队的支持,会把自己放在关系中去更多的觉察,会在自己给出一个不恰当的反应后承担这个后果,并真实反馈给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慢慢会内化一个”我原来不必那么完美才能被爱,我可以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我也可以懊恼和痛苦,但我也会承担我的责任“等等的类似态度,才能慢慢释放对内在自我的不满与怨恨。

这就是我说的”真实的关系“,虽然这是在咨询室里,但咨询室就象一个实验室,所有经历过的体验都会带到生活中,这就是治疗。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当你与一个人相识,随着沟通的深入与长久的相伴,必定会经历许多不舒服的时刻,因为只要发生冲突,在彼此的情绪感应下,内心曾经体验过的儿童时那个很糟糕的自我影像会被唤醒,伴随产生的是儿童时对自己无法存活的极度恐慌。但这个是理论,实际发生的现象往往是体会不到这个程度的。在一般人际相处中,对于小冲突通常都是忍忍,觉得没必要撕破脸,累积到大冲突时就直接回避了,实际大冲突也是小事,只是情绪累积,一个小事的情绪反应也会引发大冲突。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下,才刚刚体会到一个稍微强烈点的不舒服时,就开始戴上各种面具,使用各种防御了。除了那种无法避免见面的关系,其他的关系处理,就用”拉远距离、或者老死不相往来、或者冷处理,等事情淡化;并认为“我们关系很好啊,那个事情早过去啦,真正的好朋友不会计较这些的“等等.......

对所有的关系都如此,甚至亲密关系中也不能直接应对冲突,用“离婚、出轨、两地分居、冷战、相互指责、热烈的打架完了再热烈的和好......”等方式来回避冲突。这些回避性的关系,都统统不能算真实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个对立的现象,就是把所有的关系,包括社会关系也都当作亲密关系来相处,刚认识就热情似火,如找到失散多年亲兄弟姐妹似的亲密,这些也和对关系的回避一样,根本上都是在回避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恐惧“。

关系中的你与他/她,他们其实都是你,都是在带你回到曾经那段重要关系的体验中。使劲挖自己的童年创伤,不断的处理它们,真的是“然并卵”,但尝试允许自己呆在关系的难受里,尝试理解关系空间的此时时刻呈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才有可能打破重复,体会到生活和生命是你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为其负责。

微光心理近期活动安排

2015年7月2日:网络读书会《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

时间:每周四晚20:00-21:30 费用全免  请加QQ群(43885715 )

2015年7月27日:心理动力性成长小组

时间:每周一晚19:20-21:30 12次

2015年7月3日:网络读书会《现代精神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时间:每周五晚20:00-21:30 费用全免  请加QQ群(43885715 )

2015年8月2日:心理占星网络基础班

时间:每周日晚20:00-21:00 12次课程

2015年8月22日:长沙地面精神分析学习小组第二期招募中(客体关系理论)

时间:每周六 14:20-17:00  19:00-21:40 24次课程

心理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平台

我们欢迎你的来稿

说说学心理学的那些事儿

说说生活那些事儿

微信 | 微光心理

微博 | 微光心理

投稿&提问丨13997429@qq.com

微光心理,迎接生命的那束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跨越生命中的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  强迫性词条  跨越  跨越词条  重复  重复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  
综合

 青梅,竹马

      李白有诗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nb...(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