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熊玲:对“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反思

       

   

  如果说“悖论现象无处不在”,那么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其爱的悖论亦永在。

  爱的悖论源远流长。其古老的说法是:“爱神的金箭,那射入大地冰冷的胸膛,使枯瘠的地表变得青翠葱郁的箭镞,同时也是一支毒箭。它能同时射穿野蛮的心与温柔的心,把它们送入坟墓,或者使它们在欣悦中康复。”人类在爱的长河中,历练着焦虑与惊叹,痛苦与欢乐,分离与复合,死亡与新生,所有这些正是编织人类爱情的经纬。

因此,爱的悖论像个谜,一直诱惑人迷恋它。爱与爱的悖论,令人既陶醉又受苦,既智慧也愚钝,既堕落也升华。也正是“爱的悖论”这一话题,诱发我对“相爱容易相处难”予正反思辨。

人们常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其实应该是“相处容易相爱难”。

常说的东西,人们习惯认为是普遍原则或真理的东西,故有“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的说法。

不过,相爱容易相处难,之所以是普遍真理的常说,确有它颠覆不破的道理存在——

爱情现象说:爱是浪漫是激情,相爱时,两人像干柴烈火;爱情,使人掉入爱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热恋时,双方爱得纯粹爱得伟大,对方的缺点是优点,对方的恶劣是善良。诸如一见钟情,爱得死去活来,恋爱中智商降为零,为爱疯狂的种种爱情故事,把“相爱容易”展示得淋漓尽致。

婚姻现象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是拿来相爱的,婚姻是用来过日子的;婚姻7年之痒;爱情是天上人间,婚姻是人间地狱。那些越来越高的离婚率,越来越多的单身贵族,越来越时尚的只相爱不结婚,以及无以计数的婚姻纠纷、不幸福婚姻的种种现象,无一不是“相处何等难”的见证。

             

爱情深度心理学说:人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经验,深深地影响到日后爱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爱情发展的几个阶段(激情而不分彼此的热恋期;冲突却不分离的个体化期;成熟或分裂期)竟与幼儿心理与人格发展的几个阶段(共生期;个性化期;成熟期)的情形一致。

恋爱和初婚期,伴侣双方犹如婴儿与母亲相处的共生时,极易相爱相处。那时的爱情,大多数从一开始,双方爱的都是自己投射到对方身上的幻影。人在幻影中,会有一种飘飘欲仙的被吞噬感,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也看不清对方的真实,激情下惟有融化在一起的陶醉感觉。所以,人在相爱时会那么如醉如痴……

似乎真相确实是,相爱容易相处难。认真想想,真相又似乎是相处容易相爱难呵。首先请问,人为什么相处难?相处难这个说法本身,不就在说缺乏能相处的重要东西吗?相处难现象本身,不就在说明不能爱谈何相处呢?

相处难的信息里,表达着真爱不在。关系里真爱不在,实际在说相爱难。或者说,相处难,本质上是相爱难,相处才会难的。

为什么相爱难呢?这里,肯定指两性的真心相爱。谈论真爱很难,还得再谈及为何“相爱容易”?

前面提到的心理学解释,人在恋爱和婚姻初期,很像是回到了人之初的共生期。临床心理学观察发现,幼儿3岁前心理发展的过程与成人建立爱情关系的过程惊人相似。恋人在一起时好像活在天堂乐园之中,彼此间含情默默憨憨地笑,彼此凝视的状态就像母婴之间的彼此依恋。恋人分开时,各自心中会产生“如日隔三秋”的空虚寂寞、焦虑不安的感觉,母亲与婴儿分开也是如此,婴儿处于分离焦虑的紧张状态,母亲心里是万分牵挂。

母婴共生期的关系,是“两滴水”的关系,两人的心里和眼里只有对方,处一种身心融入对方的境地。恋爱和初婚期的伴侣关系也是如此,彼此心里只有对方,彼此能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对方,甚至愿为对方去死。恋爱时人的心理,是退行到婴儿状态的,婴儿状态是人世间最美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和感到的是,人啊多么容易爱和被爱,人相爱是多么容易。

问题是,人在恋爱时为什么有退行心理?恋爱时就一定会或必然会彼此身心融化吗?这是人世间难以破解的人的感情之谜。

            

但哲学心理学总会挖空心思去解密。发展心理学对人感情心理退行的解释,竟也那么合情合理:“恋人之间,为何彼此吸引?彼此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双方各自在对方关爱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早期(刻骨铭心的)慈父或慈母那熟悉的影子。”

这便是相爱容易最深刻的道理。同时看出,也是原始低级的婴儿型的相爱,而非成人成熟型的相爱的深刻道理。

这进一步说明,相爱容易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它很单纯很稚嫩很容易粉碎,真正的成熟的相爱很现实。现实的相爱,实际包括爱你不想爱的东西,如做饭洗衣,养儿育女,单调无聊,虚荣应酬等等,或对方身上的狐臭、鼾声、哭声、唠叨等等,这容易吗。

再问,如今为什么离婚率高?人们为何不断离婚又不断结婚?为何有人害怕结婚?这些问题,表象是相处太难,其实质是真爱不能,相爱才难。

种种不幸的婚姻现象,都在诉诸“相处难”的苦难。人们在难相处的愤怒中说着相同的话:这日子没法过啦!离婚吧!离就离,还怕你不成!人们也在相处难的现实里选择着不同的相处:分居或分离,吵架或打架,同居不同心或同床异梦。这样的两性关系,两人在与不在一起,都表达着相爱难的寓意。

理解为何相爱难,比理解为何相爱容易要困难。因相爱容易的原因较单纯,它源于自恋,是人婴儿时就会的;相处难的原因就太复杂。但两者都反应了“时效”性,前者所指的是快速投入了爱,或很快地相爱了;后者所指的是不能保持相爱,或说不能长久地相爱

这样看,还是揭示了相爱难才是真相所在。

理解相爱何以难?必先理解什么是爱。关于爱的释义众多,《圣经》上说的“爱是爱所有。爱你的敌人”是我们凡人做不到的大爱,普遍认同的爱的意义是“相互地理解、信任、尊重、给予”。可是普通的爱,我们凡人好像也难做到呵!请仔细想想其中的一个:相互理解,做到了吗?为何有那么多婚恋纠葛?人们感叹“相处难”的原因,是否正是我们的关系里缺乏理解?再谈相互信任、尊重之类,容易吗?我仍然很欣赏和认同沙利文对爱的解释:“当对方的爱和安全的需要,变得跟自己的爱和安全的需要同样重要的时候,爱就存在了。”这种既不高高在上也非简单浅薄的爱,应该是婚恋关系里最本质的爱。可这样的爱,还是不易。最多,也只能是相爱的初期存在。

因为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懂得“爱以及相爱,是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给予”的道理,却并不这样行为。好像人们的觉知、观念、感受什么的,与行为无关。在夫妻中,双方都是释义爱的高手,但这丝毫不妨碍对所讲道理的违背。婚前,双方处在爱的共生期,彼此能给对方无条件的关爱,能满足对方的重要愿望:完全地被接纳(安全的需要),在对方心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爱的需要)。婚后,却大失所望。也不知何缘何故,天下的好事都不是太长久。

人们婚前能做到的婚后咋就做不到呢?那就是,一个人能够“按己所需施予他人”的内在动因,是源于他早期亲子关系的模型所建构的“爱的理想模型”,前面谈到相爱的“时效”和幻象性,也足以解释恋爱时的伴侣为何能满足对方所需。日子久了,一个人迟早会发现,原来他心里只有对方的这个“人”是他自己(那时爱着对方,等于是在爱自己),也迟早会发现,他爱的“对象”并不是自己内心渴望的“理想对象”,他想从真实对象那里获得的爱,原来是一场空。当人从睡梦中醒来,则要面临一个陌生的真实的世界(对象),是不太好受的,空虚、无助、焦虑纷纷靠近。接下来,伴侣双方一定会索要“我为你无条件的付出”,这时便开始了“按己所需要求他人”的互动。

相处难的种种迹象,无一不是“按己所需要求他人”所致。

相爱之所以难,也正因为人不可能不“按己所需要求他人”。

因为付出与收取的平衡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所以,人不可能永远只是“按己所需施予他人”的。

          

问题的关键在,人需要不断认识自己和成长自己,伴侣间的爱情也一样,需要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甜蜜的“共生期”。这就涉及到了成人的成熟型爱。就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过了早年的“共生期”,必须要经历青少年时的“个性化期”,再是走向成人的“成熟期”一样,婚姻关系若要走向成熟和稳定,也必须面对“个性化”时期。这意味着伴侣关系里允许异己存在。这个异己,是绝对意义上的那个他本人。比如,你很讨厌对方的“沉默寡语”,为此你总跟他吵架并很想改变他,但这恰好是你原来很喜欢的对方身上“沉着稳重”的表现。这时,你需要对自己的“偷换概念”之行为做系列反省。为什么你讨厌这讨厌那,要改变这改变那,结果总是什么也改变不了,还总是那么生气?往往我们责备的那个对象,和对象的某些表现,其实是我们内心感觉的投影。你的另一半本来没有变,只是你看他的态度(感觉)发生了变化,就如“沉默寡语”和“沉着稳重”本来是伴侣身上的一个内向特质,是你把它在不同时期给予了好坏之分。同一个东西,有了截然不同定义时,冲突也即开始。

相爱难的瓶颈就在这里,只许你爱我不许你成长。

允许你成长,意味着我能接受你的不是,并允许你有你的世界,允许你在我面前做你真正的自己。

相爱难,是我们不能继续“按己所需施予他人”而进入“个性化”时期的爱。相爱继续,就必须走出“共生期”爱的幻象,能完整接受那个“有太多变化”身上有许多毛病的对象,或说那个曾经你看他是天使现在看他是魔鬼的对象。这不容易。或许你原来能爱对方,哪怕他有毛病(你会说原来他没有的),现在不可能爱他的毛病呵。是的,谁愿意爱人的缺点呢。可是真正的爱,真的要包括爱一个人的缺陷之点,否则人永远无法获得爱,也永远找不到爱的。真爱,是对缺陷的接受,是能爱现实。这容易吗?当然,这是需要伴侣双方有爱的勇气和爱的能力(这又涉及一个较深刻的话题,不在此文讨论)。

说到底,还是相爱不易。

再问,为什么有打死也不离婚?无奈在痛苦的婚姻里?不因爱而结婚等等现象?透过表象看出,相爱不在相处还在。其真相,并非是相爱容易相处难,而是相处容易相爱难呵!

相处难的婚恋关系,不管他们的相处是如何艰难与尴尬、仇恨与痛苦,但都能处在一起,这本身是了不起的相处。能接受痛苦的相处,相信一定是能找到真爱的意义的人。因为离“爱是对缺陷的接受”只有一步之遥。

爱和恨都是联结关系的动因。恨比较爱,它保持关系的动力更强有力,特别是婚姻关系。两人若没有了爱可以散,两人有爱也不一定要在一起,但两人之间若有恨是散不了的。

关系里缺损爱,可以有N个非关系人物补偿,关系里的恨却不能随便抓一个人来解恨。恨只能在没散的关系里才有解决的机会和冤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难以相处的婚姻能使夫妻们相处在一起。

人们常说“爱恨不分家”,意思是否是,爱就是恨,恨就是爱?是否存在爱得痛苦,恨得美妙?可事实是,爱得痛苦可能让人有美感,而恨的感觉总是令人不妙呵。应该说,爱是源于人有爱,恨源于人有被伤害的感觉。两性间的恨,是跟爱不爱无关,也并非什么爱生恨,而是缺乏根本的理解与尊重才起恨。恨是爱的另类表现,它的潜台词是“我寒颤的心在呼喊理解”。

        

   

因此说,相爱容易是一个假象。是被太多破裂的婚姻破碎的爱情,被相处一起总是“战争”之表象遮掩了相爱难的真相。

同一个说法,相爱容易仅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不过,人类喜欢为美丽的幻想而活着,而追逐。幻想也总是能变成美丽的现实。

若要相爱容易相处也容易,就需要我们正视爱这个东西,它既强大也脆弱,既温柔也野性,既能疗伤也能创伤的种种悖论,以及能找到处理悖论的途径。在“爱之易”和“处之难”的情景中,真正难的是如何相爱。在相爱相处所延伸的所有关系里,核心话题永远是爱和它存在的悖论,人们所面临的难题和需要学习的课题,永远是对爱的理解,以及懂得如何相爱

相处的易难,始终取决于人相爱的能力。这份能力中,绝对包括容错的能力,你有吗?

有容错能力,你才可能邀请真爱进入两性关系,也才可能感觉到——相爱容易相处亦易。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网址:http://www.lantian99.com.cn/teacher/

  熊玲相关文章:

  总希望有人窥探的心理正常吗?  

  已婚男人惹的祸

  未婚的婚姻

  单身女孩的疑惑

  感情路在何方

  可以原谅他吗

  要婚姻还是要孩子

  情感取向谁做主

  我怕被老公发现

  不一定是性爱梦

  不婚主义者,你要改变什么?

  做情绪的主人

  恋人之战的背后

  试论女孩化的男孩心

  叹,情不自主

  拿什么来拯救婚姻的不幸?

  婚姻里的性格神经症

  美丽的痛苦

  婚姻躁郁症

  为了孩子保留婚姻好吗

  “读不懂他”的困惑与诱惑

  当美玉有瑕疵时

  夫妻冲突错在“正确”

  爱恋乳房的梦幻

  回复女人敏感的情感话题

  放过他,还是放过自己

  让爱走出梦

  对“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反思

  想离婚,还是想你爱我?

  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心愿会伤人吗

  你在婚姻里寻找什么

  为何害怕“同性恋”念头

  欲爱不能的背后

  女友曾被猥亵

  任性的性欲

  面对他,我很纠结

  我被处女情结纠结

  如何卸下分手的负担

  夫妻为何被控制

  该不该继续婚姻?

  情这个东西--《话情》之一

  爱在错觉里--《话情》之二

  情变与不变的心理动力学--《话情》之三

  受伤者--《话情》之四

  答辩诉状--《话情》之五

  论夫妻冷战——《话情》之六

  情是一面窥视镜——《话情》之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反思  反思词条  相爱  相爱词条  相处  相处词条  容易  容易词条  
综合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