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推荐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推荐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之后的再认识,在实际生活应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圆锥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圆锥体积的基础。整个课堂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学,把”转化“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以新转旧“、”以旧推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教学知识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出新知识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先进行了演示,后马上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游泳池,我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形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滚怎么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二、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任何一节教学内容,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指的就是这一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我在这节课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师生共同得出应该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圆形的周长后,我还进行了提问:你们估计圆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出直径后又问:那么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问,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积极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并摸索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在探究知识时是离不开老师引导的。我在新授内容的探索规律部分巧设疑问,点拨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更快地发现规律,完整地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结合教学实际,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尽量使每节课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地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整合,把数学、语文、品德、美术、科学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之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以国庆阅兵式的录像片段入手,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元素都和圆有关;通过国庆阅兵式的情境导入,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在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在整堂课中,信息技术贯穿于始终,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我是先在五(3)班教学的,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了蚂蚁和一只蝈蝈分别在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上爬行动画,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两个谁爬行的路线长一些?问题抛出后,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必须分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会算,圆的周长不会算,自然就要想办法去解决。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猜测可能与半径有关,与直径有关,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学生们利用圆规在课前准备好的纸板上画下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自己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要求学生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学生们用棉线绕和滚动圆的方法都存在差异,测量的准确度也不尽相同,要求好多组的学生起来汇报,也没有达到想要的3.1几倍,大多是3.2几倍、3.3几倍,不过没有关系,不影响教学的进程,当我告诉学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总是3.1几倍,也就是圆周率,以为新课就可以结束,下面就可以巩固练习了,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问道,“为什么一定就是周长除以直径呢?直径除以周长行不行?”

我愕然了。是呀,谁说直径除以周长不行呢?是因为教材中例5的明确提出用周长除以直径的吗?是因为教材中要填的表格也把我们给框住了吗?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你们认为周长可以除以直径吗?”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老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直径总是比周长小,直径除以周长得到是一个小数。”“你说的不对,小数怎么了,小数也可以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老师,我认为不行,我们的书上就明确的写着,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如果是直径除以周长,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好家伙,说的有根有据。孩子们沸腾的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我趁机总结道:“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在研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是可以用圆的直径除以圆的周长的,因为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直径除以周长的商也是不变的,它也可以表示出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不过,我国的数学家刘徽早在1700年以前,他就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等到你们上了初中就可以知道,对于数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和结论,我们可以直接拿过来应用。”直到这时,孩子们才奥的一声长舒了一口气。下课铃响了,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我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知道,下一节五(4)班的圆的周长这节课我应该怎么上了。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

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瓶盖的周长,用这根毛线绕瓶盖一周,然后展开测量毛线的长度即可。

组4: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

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

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

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

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

(教师拿一根绳子拴着一枝粉笔在讲桌上,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

(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

教学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要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最活跃的色彩。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让学生动动手探索新知识;在实验中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找到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觉的目标实现了。

教学片断如下:

测量圆的周长。师:同学们请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发现)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知道圆的周长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圆形纸片的周长,用这根线绕它一周,然后展开测量线的长度即可。

组4: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生2: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圆的周长》这节课,是一节经典课,想要上出新意是很难的。从课程标准出发,基于学生和教材,我这样演绎。

一、创设情境,猜测激趣。

这节课,利用正方形的内切圆导入,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两只小蚂蚁却不想早早的冬眠,它们想要进行一场比赛锻炼身体呢!黑蚂蚁沿着正方形的线路跑,白蚂蚁沿着圆形的线路跑,假如说它们速度相同,谁会胜利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黑蚂蚁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跑的长度是正方形的周长。白蚂蚁沿着圆形的路线跑,跑的长度是圆形的周长。同学们在观察中很容易看出圆形的周长小于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接着,我让学生来思考,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是怎样的关系呢?因为是正方形的内切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因此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此时,新知的学习在猜测中展开。

二、独立实践,验证猜测。

课前,学生已经准备了直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片。利用绕绳法或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在这里,很多做课的老师会让学生合作完成。我想,这里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担当。因此,一声令下,学生各自忙开。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用绳子缠绕,在尺子上滚动,一个个紧张又认真。

三、有意设置,降低难度。

由于大家的圆规格相同,想要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非常的简单和统一。在这里,有意识的布置同样规格的圆形,避免了课堂上测量与计算困难的问题,便于学生直达圆周率的本质。

教参中建议学生测量一些实物圆的周长,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考虑到实物的圆,首先要测量出直径,在测量周长,无疑会增加学生操作的困难。再一个,前一节课,已经练习过测量圆的直径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测量周长。因此,做出了这样的调整。

四、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三倍多的时候,我出示两千年前的《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当学生验证出猜测后,再出示有关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数学奇迹,将民族的自豪感推到更高处。民族自豪感,可以较好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那一个个惊异的眼神中,我发现,数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和语文教学中一样的自然。

五、总结推进,开启发现。

学习方法的培养,科学研究意识的渗透,是每一门学科应该承担的任务。这节课,是在猜测和验证中画了一个圆满的圆。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任何科学探索,都是经历了猜测和验证,让我们沿着这条科学探索之路,开启新的发现吧!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巧妙设计,激起学生猜想及探究欲望。

以往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学生们往往是依据教师的指令完成测量圆周长与直径的任务,并按教材要求计算它们的比值。可为什么要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计算其比值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盲目的,操作是被动的。在学习借鉴了北师大相关教材后,发现用与圆直径等长的正方形导入很有新意。今天的教学改用问题情境导入,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分析其优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这个比赛公平吗?”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快速将问题聚焦于正方形与圆周长的比较上。这样的情境创设高质且高效。

(2)让学生插上的猜想的翅膀。在比较两个图形周长大小时,学生很快又将其深化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比值与圆形周长与直径比值大小的比较。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而此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那么圆的周长又会是直径的多少倍呢?孩子们结合图形合理猜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左右。当追问为什么时,他们答到“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里正方形的一个角相当于三角形的两条边,而圆形的那一段曲线近似于三角形的第三条边,所以我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应该比4倍小,估计在3倍左右。”当然,在校外培过优的`学生则自豪地叫嚷出3.14倍。这种情况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主动想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验证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实践结果是否和大家猜想或培优中学习到的结果一致呢,这必须经过验证。这时的动手操作,学生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测量及计算之中,与以前的听令行事是完全不同的。当有的小组同学发现测量计算结果与3.14有出入时,还举手质疑,看来这样的验证活动是有效的,真实的。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也培养起事实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产生疑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学解决自己的疑惑。

自学后,从课本中学生了解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但遇到大圆时,该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观察、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先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产生疑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学解决自己的疑惑,一种能力的体现。

在测量大的圆形花坛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及比值来验证猜想。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得到周长与直径比值的规律,再尝试写出公式。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首先,我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绕绳法和滚动法,然后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操场、水池等物体,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我们说,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本质就是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唤醒和激发。

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我又较好地处理了圆的周长公式中,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有很多案例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显得突兀。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

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另外,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再一个就是对学生不够了解,师生互动不是很流畅,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

今天在六一班上的《圆的周长》一课,感觉特别好。可能是教师节的气氛感染着学生,学生的动手速度特别快,积极性也很高。给大家分享一下课堂的流程。

从人人都坐过的旋转木马导入,回忆儿时的快乐。接着问学生,旋转木马旋转一周的距离大约有多少米?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就引导学生,旋转木马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是?学生异口同声:圆。经过一周的距离也就是圆的?周长!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圆片,互相指出圆的周长,有原来学习周长的基础,学生都能完成这项任务。它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接着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绕绳法测圆的周长,叙述非常清晰,我借机表扬他:对于我们不能用尺子直接测量的曲线,你能借助柔软的绳子把曲线变成线段,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多么可贵呀!还有别的方法吗?没有人回答,适时课件出示滚动法。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的.三个圆片,标上1,2,3。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圆1和圆2的周长,并记录在圆片上。(接下来的课只需让学生再次测量直径,从而提高效率)然后问孩子们:手中的圆片很容易测出周长,摩天轮,地球的赤道会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吗?学生笑了。看来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引出圆周率的教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3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4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本着改变原来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单一、被动的现象,注重加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尝试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用“问题解决”思想教学 “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动手操作,大胆实践,看看测量圆有哪几种方法?

师:(学生测量完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纸条绕圆的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生3: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师: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过后,班里的要大多数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我们还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于是,我接着提问: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愣住了,都摇摇头)

师:(启发联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请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两根都系有小球的长度明显不同的绳子,一起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哪个圆周长大?为什么?

生:外面的圆周长大,因为绳子长。

师: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生: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

师:现在谁知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究竟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是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 “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该教学片段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选择创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总会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 问题?”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们能真的放心吗?我想未必!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我们同样希望他们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产生新的问题进入下节课的探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向“让学生课前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有问题的延伸”发展,不要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因此,我们的课堂结尾,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我们在进行课堂总结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中。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学有所“问”更精彩!

在准备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请张金河老师给我指导,认真学习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实施了这节课。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建立起了一吨的概念。回顾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优点:

一、思想教育恰到好处:

本节课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捕捉痕迹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针对课间时,有的学生总爱在楼道里蹦蹦跳跳、追逐打闹,教师创设了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产生强烈震动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体验1吨的同时,认识到以后课间休息时大家要轻声漫步,不能追逐打闹了。

如学校浪费水的现象较严重,教师出示了本校1天用22吨水,够西部1人用上34年这一信息。号召学生从现在做起,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使学生认识到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全面。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情境中去体验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教师又不能像“千克”和“克”的教学那样,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通过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来建立质量观念。然而“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经过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

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课前让学生搬一搬5千克1箱的牛奶;25千克的1袋大米,课上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使同学们初步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感受一吨物品的实际质量

教师带领学生推算出1000千克的实际物品数量,如200箱牛奶、25袋大米、37位小学生,使学生头脑中数量与实物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从数量上去感受1吨,比较具体形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200箱牛奶、25袋大米、33位小学生的概念又是缺乏形象认识的,因此课上教师又巧妙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一箱一箱的搬运200箱牛奶,需要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从早上六点要搬到下午四点;25袋大米一袋一袋摞起来约有2层楼高;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会产生强烈震动。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空间、亲身感到的震动入手,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1吨,建立了1吨的概念。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将“吨”的知识与交通工具、矿藏资源、生活资料等进行广泛的沟通,使学生感悟到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丰富了“吨”的表象。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篇学生日记,通过读、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对“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进行综合应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课堂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我在课的实施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组织教学上,我还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课堂把握在手里,例如学生在亲身实践过后,不能及时将学生的情绪收回来,让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还沉浸在刚刚的实践游戏中,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是后面的练习时间紧张。我想,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保证孩子的有效学习,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赞许孩子的时候,语言略显简单,在维持课堂纪律的时候,语言更显得乏味和单一,这还需多长期的积累。

像这样,在上课之前,与骨干教师学习,准备充分之后,再自己去课堂实施,实施过后,先自己找不足,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使我成长了不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设计上的方法,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成长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经验实在是宝贵。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老师和学生。鲜有机会任教高年级,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级办公室的老师们长期执教高年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于是,在办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经验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是受益匪浅。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题目,一个个问题,学生做得不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和一位老师的交流:

一节空课,我看着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练习题,发起牢骚:这些题也太简单了,都五年级了怎么还出这样的题呀?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级教师听到了我的话,随口说道:“每道题目的背后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注重的是练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练习题指导,多数只是关注到学生写出的答案,并未真正认认真真分析过题目考查的目的,采取什么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学生做错的原因,大多归结于学生身上:不是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导上存在的不足。而学生对于练习题只是机械地做着,不爱动脑思考,语文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地扎扎实实地训练。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专家的观点来说就是:训练内容的繁琐,导致各种“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偏离了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预感的特点,无谓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训练形式的僵化,导致活生生的课文被一一肢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训练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练习的奴隶,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训练结果的唯一,导致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扭曲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改革迫在眉睫。课上,我改变了以往指导练习题时对对答案就过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个题目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努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助于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的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第一题“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时,按照以往,只是根据题目表面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就行了。这次,我不仅要求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读音,还让他们把词语抄写下来,把带点字的音节写出来。这样一来,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使那些善说不善写的学生露出狐狸尾巴,不再滥竽充数,能够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同时也练习了这些词语的字形。这不,这次期中考试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题,虽然不是要求的默写段,但也有很多学生能正确写出来,就源于这次扎实的练习,因为需要填写的词语有几个出现在了练习题中。

再如,指导语文实践活动2中的第四题“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时,指导之前我读了几遍,发现这次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顿号和提示语在中间的掌握情况。顿号学生用起来不爱出错,可是对于提示语在中间时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学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详细讲解书上的题目之后,又根据短文的内容出了几道与此相关的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没有提示语的练习题,使学生真正扎实掌握不同情况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经过了这番指导学生的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瞧,看似简单的练习题指导,竟有着这么多的学问,而对于这些奥秘的挖掘需要年轻的我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讨教,深入研究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

1、生活经验,激发兴趣

新课教学以生活中常见的三种自行车车轮的规格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观察、比较进行猜想:如果各滚动一周,哪一种车论行的路程比较长?

在此基础上,具体描述圆的周长的含义,再结合学生骑车的经验,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物动手指出圆的周长,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对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猜想验证,小组合作交流

在为学生创设了非常想了解圆的周长的学习氛围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怎样求出它的周长呢?如果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呢?

这就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交流、讨论――发现”等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了缠绕、滚动、直接用米尺量的方法。再通过学生演示测量不同圆形的`周长,强调测量方法和注意点,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因此,测量的过程较为合理,测量的数据较为精确。

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一步步的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观察、思考直到最后出现计算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留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共同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揭示圆周率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获得学习经验。教师相机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不足之处:

本节课老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探讨测量方法时,学生的办法说了好多,而老师却还不敢完全放手。学生说时,教师的耐心还不够,学生许多想法很好,但老师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没有让学生都说一说。

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又高估学生的能力,如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22英寸≈56厘米有学生用除法计算,不能正确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计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  周长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