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赏析清新活泼而充满灵气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理解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你觉得最美好的是哪一段时光呢?(童年)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下面让我们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走入一片让人怀想的馨香园地,回到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让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 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她的代表作《生死场》。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作序,并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萧红由此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在结识六年后的1938年最终走到尽头。之后,萧红遇上端木蕻良。1940年,国难之际,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便是此时写的,1941出版。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于香港一家医院凄然离世,时仅三十一岁。她死的时候,那两个她曾深爱过的男人,没有一个在她身边。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正如书名所示,《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课文节选小说第三章,是萧红生命中一段最温暖的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童年》)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圈出生字词。

2、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思考:本文作者回忆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地点:后花园;

人物:祖父和“我”;

事件: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花心、绑蚂蚱、浇水、……

时间:春夏(锄谷子,挖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

作者回忆童年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自由生活。

四、深入品析,合作探究

在后花园,我常和祖父一起下种、铲地、浇水,劳动本是苦力活,而我却感到快乐无比,我的快乐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再细读课文,思考:

1、后花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加以朗读、品析。(提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怎样来描写?圈点关键词句,从修辞、句式、表达效果、阅读感受等方面品析)

明确:这是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生机勃勃、明亮、热闹、自由自在、充满童趣……的园子。如:

第2段,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金的”“绿的”是写颜色,“嗡嗡”是摹声音,“圆圆”状形态,“飞”“落”是写动态。第4段的“明晃晃”“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从颜色与光泽来写。这两段的描写,突出了园子的五彩斑斓,丰富多姿,光鲜亮丽,热闹,有趣。

第6段写印象最深的一棵大榆树。力避静态的描写,而是把它放在“风中”“雨中”“阳光下”,来表现榆树的不同情态。写榆树的叶子,用沙滩上的蚌壳作比,独特新颖,极富想象力和儿童情趣,突出了榆树的熠熠生辉,生机勃勃。

第27段,写出了在孩子的眼里,园子很神奇:太阳特大,天空特别高,太阳特别亮,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想象。

第28段,景物的描写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形态、声响,呈现景物本来面目,平实贴切,清新自然:①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有生命的,有灵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花、鸟、小虫的富有生命力的运动,富有灵性,写出了花园的活力与生机。②这里的一切都活了,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花开、鸟飞、虫叫、倭瓜爬、黄瓜开花、玉米长、蝴蝶飞。③这里的一切无比神奇,也无比自由:倭瓜随意地爬,黄瓜随意 地开花,玉米自由地长高,蝴蝶自由地飞……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动物,愿意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都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没有任何障碍。④运用了多个“……愿意……就……”的句式,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万物能适情任性、自由自在地生长。

2、你能仿写这样清新活泼富有灵气的句子吗?(句式:“……愿意……就……,愿意……就……;若都不愿意,就……)

3、本文笔触所至,皆有灵气,无拘无束,散漫细腻,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万物都随性生长、生机勃勃的后花园。那么,置身于后花园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举例说说。

明确:园子里的一切都自然随性地生长,置身于园子里“我”是快乐的,因为“我”与那些花草和小虫一样自由。如:

跟随祖父劳动的三个场景:下种、锄草、浇水(第7段、第9段、第25段),尤其是三段中分别写到的三个词 “瞎闹”“乱勾”“乱闹” 这里不仅写出了“我”的调皮、捣蛋,还写出了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劳动意识,什么事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变为玩耍,她的“劳动”就是玩耍,因为是玩耍,所以是快乐的,是随心所欲的。

第9段中的“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写出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一副儿童的率真形态如画展现,写出了“我”的幼稚,无知,天真。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我”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不太在意与用心, “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追蜻蜓去了。”写出了孩子的贪玩,好动,自由自在。

4、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我”的快乐来自这片生机勃勃的园子,来自于 “我”自由自在的活动,更来自于 “我”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那么,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我” 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

明确:“祖父一天都在后花园里”写出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他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写出祖父对“我”的关爱与呵护,而“我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我”虽然犯了错误,但是祖父不但没有责骂,反而大笑,笑够了之后再慢慢教“我”如何识别“狗尾草”与“谷穗”,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祖父对我没有任何限制,只有宽容、豁达、慈爱。

小结: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宽容、通达、慈爱的老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呵护童真,对我平等、厚爱,包容,使我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充满快乐,使我得以茁壮成长!

五、提升拓展

1、写下此文时萧红已是成熟的作家,为什么她还对这段童年生活念念不忘?

明确:苏轼的词里有写:“此心安处是吾家”。从那个花园走出来,作者20岁起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国难之际亡命香港,情感一再受挫,贫病交迫。人在孤独寂寞困顿焦灼之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怀念过往。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成了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依托。

补充:列侬的歌曲中是这样唱的:“你应该明白,男人的内心只有一个孩子。”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像孩子般简单快乐,成年之后命运多舛的萧红更是如此!

2、“后花园”是童年的乐园,是精神的家园,也是作者内心最美好的憧憬。那么,作者回忆这段童年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着自由快乐,“后花园”是自由快乐的精神家园,本文不仅是一种回忆与眷恋,更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那就是对光明、对自由、对美好人性的渴望和追求。

补充:萧红曾自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苍凉的人世,在低矮的天空,祖父的爱给予萧红奢侈的温暖,成为她前行动力,而她始终没有逃脱寂寞的樊篱,寂寞地生,寂寞地死。但是,她至死也在寻找温暖,追求光明、自由与快乐!

3、精神的自由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庄子的快乐是“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陶渊明的快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徐志摩的快乐是“在康桥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海子的快乐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同学们,你憧憬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能与大家分享吗?

六、结束语

梵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因为爱,生命便可以随性生长,自由快乐。让我们珍爱一切美好的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整个世界!

七、板书设计(略)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法 知人论世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学导入 板书课题

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二、初读课文 熟悉内容

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

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

(“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感受童年

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

(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这段开头的叙述“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改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我和祖父起栽花、拔草。”如何?原文更能表现出“我”对祖父的那种依恋和小孩那种爱模仿的天性。看似重复的语言表达,却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2、作者笔下的祖父是怎样的祖父(归纳祖父的性格特)?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我在祖父面前又是怎样的一付模样呢(归纳“我”儿时的性格特点)?

“我”的倔强、天真、气愤——“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当“我”做错了事,祖父非但没有责备“我”,反而“大笑起来”,“笑得够了”。

用孩子的语言,用最自然、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儿童最真实的心理。作者写得好,语言自然、真挚、朴素,充满了童真童趣。

总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体昧到的“我”的童年生活: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会冒烟的榆树,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还遇到洒了花的白云……没有羁绊,只有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都健康、漂亮的灿烂阳光;没有责骂,只有处处宽容、百般呵护“我”成长的祖父。这里的一切都生机勃勃、悠闲自得,让人感到欣喜,这里的一切让“我”的童年显得如此美妙和快乐。(板书:快乐)

四、深读文章 走进心灵

1、文中质疑,初探主题

我们在一起品昧语言、体味情感的朗读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但文章中只有快乐吗?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读书亦是如此,能在他人无疑处质疑,那便是我们自己的收获。这也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你能否从文章的.语段中读出“我”童年生活的不快乐?

(第27段——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表现出“我”对阳光十分喜爱,甚至是崇敬。也许这正隐含着作者生活中阳光的缺失,所以才会表现出对阳光的如此渴望。)

(第28段——生机与自由,也隐约让我们感到她对自由的极力向往。可能是这种自由的无法获得,才会让她这么渴求。)

(第1段——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这段的描写和全文的内容不是很和谐。好像她的生活里只有祖父陪伴,其中“已经”、“就快”两个词语,看似平淡,却流露出“我”感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祖父却在一天天无可挽回地老去时的无限不舍和遗憾。)

2、联系小说,寻找真实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呼兰河传》)

(“我”的童年生活里其实还有谁?——“我”的父母,“我”的祖母。而文中只说“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看似与事实不符的叙述,让我们产生质疑。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的童年生活里并不常有爱和阳光,能陪伴我并给予“我”关爱的人是祖父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呼兰河传·尾声》)

(随着祖父的一天天老去,“我”童年唯一的伙伴将不在了,那属于“我”和祖父之间的简单快乐也随之消逝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寂寞和哀愁。)

我们通过朗读体味到字里行间的快乐,我们又在质疑中读出了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情一一寂寞的哀愁。(板书:寂寞。)

3、走进灵魂,感受魅力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我”很大程度就是作者萧红自己的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其中的生活场景也正是萧红自己所亲身经历的。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20岁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在病痛与贫困中完成。

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为什么却在最艰难的时候,用她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满溢着阳光的童年画卷?

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为了回忆美好的童年,对慈爱的祖父是无限的眷恋,对自由的后花园是无限的向往,祖父与花园是她的精神家园。(板书:眷恋、向往、精神家园)

她不会抑郁在命运为她安排的苦难、寂寞中,而是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自己谱写快乐,用自己的文字来为自己找寻精神的栖息之地。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希望,是温暖。

生活中的我们也会遇到痛苦和快乐,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呢?

【生板书】

“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明天的学问。一一伊索

希望我们不要在痛苦中自怨自艾,不要在快乐中迷失自己。让阳光永驻我们心间。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读出文章内容,读出自己感受,读出疑问发现。在学会读书的同时,亦学会品读人生这本大书。(板书:读书、读人生。)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演讲,点评,情境导入

(二)结合课题,提出阅读问题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她是怎样死的?

3、她为什么会死?

4、谁要为她的死负责?

(三) 初读课文,走近团圆媳妇

过渡:作者塑造的众多的人物中,谁的遭遇让你的心里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什么叫团圆媳妇呢? —童养媳—旧社会的产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悲伤的身份。

1、那么通过预习,请你说说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2、是一个健康活泼天真的女孩,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团圆媳妇的人生? 过渡:这个12岁女孩最终以悲剧收场,我不禁要追问这个12岁女孩的死因,她是怎么死的?(洗澡)难道她的死因仅仅是因为热水洗澡烫死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小团圆媳妇之死。 ( 四) 品读课文,探究团圆媳妇之死

1、呼兰河的人对小团圆媳妇的印象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认为小团圆媳妇不像团圆媳妇?

2、过了没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了,而且打得特别厉害,小团圆媳妇为什么被打呢?

3、小团圆媳妇还经历了哪些非人的折磨?乡亲们又给出了哪些偏方?

4、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洗澡的过程中,哪个细节最让你触目惊心?

(五) 深入挖掘,理解小说主旨

1、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了,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之死负责呢?你觉得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2、作者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 此环节学生各抒己见,这可以是关于女性命运、国民劣根性、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等各个方面的`小说) 结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藤野先生》谈国民劣根性问题,麻木,愚昧的生命与灵魂。

师小结: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这个“苦人儿”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萧红所说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过渡:我想,萧红的不幸更多的不是因为女性本身,而是因为她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不了她们飞翔的天空,希望这样的社会永不再来。

(六) 作业

萧红曾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你又怎样看待女性,请以“她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600字左右),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提示: 可以写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可以写历史上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抓住优美文句,扣住精妙词语感受祖父的大花园给作者带来的种种快乐。

2.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

教学过程:

一、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教学活动

【引子】

简介读一篇文章的几种方法(过程)

速读—美读—品读—理读

【活动一】速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一句话。

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

变式:1.呼兰河这小城住着祖父

2.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爷爷。

3.呼兰河这地方住着我的.祖父

(小结)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

投影出示: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齐读)

要求:续写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现在,_____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过渡)这样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到底有什么值得“我”如此怀念的呢?作者把她的怀念都寄托在了________________上。

【活动二】美读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花园呢?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大花园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文段。仔细品读,用以下句式表达你的发现。

示例:这是一座______________的大花园,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大花园,你看那金的蜻蜓、绿的蚂蚱、白的蝴蝶。

隐藏: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真的很美,这样的大花园确实让我们也心向往之。难怪课本的编者也是这样说:

【活动三】品读

投影出示:

课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这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就连鸟儿虫子都自由自在地生活。(突出““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再次仔细品读课文,找出能印证编者这一观点的文字,细细咀嚼,能把这种自由自在的氛围读出来。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5

一、简要导入

童年,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一个“后花园”。那里有故乡,有亲人,它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它是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后花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比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

二、走进一个园子

1.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并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说一说。小结:这里有色彩缤纷、翩然飞舞的大蝴蝶,有胖乎乎小毛球似的蜂子,还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榆树,真是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趣意盎然、新鲜漂亮的大花园。

2.走进一个自由的乐园。用一个词概括“我”在园子里度过的时光,请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①一读第28自然段:自由朗读,就“你觉得应当如何读”进行交流。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并选择一个片段朗读,其他同学简要点评。

②二读第28自然段:师生合作,用舒缓的语调带领学生读出文字的诗意。

(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男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③将第28自然段改写,老师朗读改文,请生比较。

倭瓜的藤蔓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了房顶,再挂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黄瓜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玉米苗伸展着腰肢,向着天空微笑。一群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分享着这场花的盛宴。

原文用四五岁的小女孩的视角看万物生长,全段洋溢着童真童趣,作者的语言灵气十足、干净纯粹,表现出一种可爱的孩子气。用11个“就”尽情表现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牵绊的生命状态。她这种看似不加修饰的语言,和作者描写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最为协调。自由纯净的文字流露的是自由率真、任性原始的天性。

④三读第28自然段:师生再合作,用较为急促、欢快的语调读出后园的自由和惬意。

(师)花开了,(生)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师)鸟飞了,(生)就像鸟上天了似的。(师)虫子叫了,(生)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⑤四读第28自然段:填空式朗读,结合创意续写。

(师)花开了,(生) 。(师)鸟飞了,(生) 。(师)虫子叫了,(生) ……李子树愿意结几个李子,冬瓜愿意长多胖,蚂蚱 ,蜻蜓 ,蜜蜂 ……

⑥快乐和自由是不怕啰唆的,爱更是不怕被重复的。这种重复式结构在文中不止一处,还有第7自然段。(师生合作读“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好快乐!”)

⑦小结:这里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健康漂亮的灿烂阳光;这里没有羁绊,只有一颗热爱自由的心灵在大自然尽情飞翔。这真是一个儿童的天堂,自由的乐园。

3.走进一个精神的家园。这种快乐、自由源于谁?(祖父

①学习有关祖父的描写,主要抓住“笑”的细节,感受祖父的慈爱、宽容。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 )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 )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 )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 )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语,然后师生合作朗读,男生读祖父的话,女生读“我”的话,师读旁白。

②链接一段材料,理解祖父对萧红的爱——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③“我”的童年里有冷淡可怕的父亲,有冷言恶语的后母,有会用针刺我手指的祖母,但幸好有祖父,是他以爱释放了孩子的天性,是他用暖融融的爱将“我”包围,让“我”拥有了温暖自由的童年。

④齐读第1自然段,理解作者在看似平淡的文字里透出的淡淡的苍凉。

⑤将开头第一句改写成“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你觉得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原文更强调了祖父,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温暖。)

⑥作者不厌其烦地细数年龄,你读出了什么意味?(细数年龄,可见对祖父的熟悉和爱,这里有对祖父的依恋,希望能有祖父永远陪伴,也有对祖父无可挽回的老去的伤感。)

⑦(屏显《呼兰河传》的结尾,师配乐深情朗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⑧(屏显作者写作的情感背景,生深情齐读)

1911年,萧红生于北国呼兰河。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温暖和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新鲜漂亮”“一切自由”的园子,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的"流亡生涯。她在贫病交加中极力挣扎,最后孤独地死在炮火纷飞的香港,年仅31岁。《呼兰河传》就是在她去世前两年写下的。整整12年,她再也没有能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

⑨是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忘不了那蝴蝶、蚂蚱、蜂子,忘不了那高远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更忘不了祖父那孩子般盈盈的笑,但她只能在梦里一次次回想园中的一切,她只能一个人在孤岛一遍遍怀想那已回不去的时光。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呼兰河小城,将天真、单纯与孤独寂寞相融合,写下了这样温暖而又苍凉的文字。让我们再读这段。

⑩五读第28自然段:读出深沉的情意,读出对祖父的眷恋,对童年的怀念,对自由的向往……

11在萧红的心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12小结:这是孤独时可以温暖心灵的园子,这是艰难时精神可以寄托的园子,这是漂泊时可以安放灵魂的园子,这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三、重拟一个标题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意味着什么?请带着新的感悟重新为课文拟写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拟?

四、结束语

我常在想,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为什么却在最艰难的时候,用她如此温暖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洒满阳光的画卷?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整部作品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这里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参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恶的世界。在前一个世界里,祖孙二人在花园里自由自在的养花、种菜、读诗、游戏,人性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另一个世界则被“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主宰着,他们借助风俗文化的力量施展威力,让呼兰人只把希望寄托在阴间和来世。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民间集会上,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盛举都是为鬼而做而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会,也不过揩油借光的意思,人们不难看出作品的文化批判锋芒来源于“五四”传统。

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小说中的后花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在这里,她自己就能找到快乐,在作者眼中,园里的一切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表现出儿童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那个后花园走出来后,作者历经国难家愁,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让她漂泊孤独的心回到了故园,怀想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的童年生活,故园便如同天堂。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及向往自由纯真生活的情感在作者鲜活灵动的笔尖下流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 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 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生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体现童真童趣。

九.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动物:蜜蜂(嗡嗡,胖圆圆,小毛球)蝴蝶(黄、白、红,满身带着大花园里:金粉)蜻蜓(金的)蚂蚱(绿的)小鸟(飞)虫子(叫)

植物:大榆树、花、草、小白菜、狗尾巴草、倭瓜花、黄瓜

“我”:摘花、追蝴蝶、“锄草”、绑蚂蚱、“浇菜”、尽情玩耍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故乡、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十.教后记:

文章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鲜活灵动,可读性很强。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读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作者美妙的语言,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主旨。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 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3、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九年级学生从整体来说,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

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通篇都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而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2、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童年》MP3)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事先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

童年是美好的,是难忘的,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七年级的时候,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们会看到儿童时代的萧红又有怎样的快乐童年呢?

(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二、 作者及作品简介:

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nǎi)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卢隐、张爱玲、石评梅)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蚂(mà)蚱(zha) 榆(yú)树 蚌(bàng)壳

锄(chú)头 韭(ji?)菜 谷穗(suì)

倭(wō )瓜 玩腻(nì)了 蝙(biān)蝠(fú)

2.仔细品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明确:她的童年生活

(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明确: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3)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明确: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4)“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明确: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5)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明确: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对自然的接触太少了,夏天在空调冷气中安然午睡,大部分时间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6)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明确: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有大花园、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7)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通过思考、讨论、归纳:“自由”。

四、小结: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尽量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个什么样的人?他对

“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

明确: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理由:“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把文章中具体描写的段落好好朗读下,总结刻画人物、景物的方法。)

二、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明确: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

品味语言

一、读第28自然段,体会十一个“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明确: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二、文章的语言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

提高与拓展

一、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自由的,园子里的人也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与动物、植物一道,共同体现出了生命的美。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好,多么值得渴望,多么让人怀念啊!

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二、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根本没有鲁迅描写的那样让人心动;同样,如果现在给你机会去一下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也许那些事物根本没有她所描写的那样鲜活有灵性,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许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各种忧患与烦恼,所以无忧无虑,能在一片小天地里寻求快乐,别无他求,幸福无边。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时,往往会怀想童年,所以童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感觉,才会那样鲜明而富有朝气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总结全文的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布置作业:

1、加点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修葺(qǐ) 步履(lǔ) 素味(mèī)平生

B、跌宕(dàng) 忏(chàn) 惟妙惟肖(xīào)

C、徜(cháng)徉 诧(chà)异 拈(nīān)轻怕重

D、撷(xǐé)取 倭(ǎī)瓜 偃(yǎn)旗息鼓

2、选词填空,将正确的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___________(A、闪耀 B、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②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_________( A、冒 B、长)了芽了。

③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A.跑 B.飞)了。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现代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性的小说。课文节选部分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先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B、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C、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

D、狗尾草则汉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5、阅读萧红《呼兰和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6、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200字左右)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小说,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祖父的后花园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节选的部分,作者先描绘后花园中美丽的景物,再写在园中自由自在的活动,最后又写自己对于园子的美好印象。有人说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都是写景,两者有些重复。其实这不是重复,如果说前面是一种客观的描绘,后面则是一种主观印象和感受,在作者儿童时代的眼中,花园里的一切都那么神奇美好:动植物都是自由的,都是活的,太阳和天空都充满一种神奇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学生总结,教师指导。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却与你们截然不同,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烂漫。 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2 用投影介绍作者萧红,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做到知人论文。 诵读投影内容,并作必要的 记录。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带着问题浏览课文,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3、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 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

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

2、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

3、羡慕?向往? 讨论、交流

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入: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吧!作者把它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园却很失望,觉得事实上百草园没有那么诱人,是鲁迅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同样的,平常的大花园在萧红笔下的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 在老师引导下反复诵读相关片段,揣摩语言特色。

例:第27、28节,

1、文字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2、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

3、文字里有儿童对生命的敬畏

4、文字里充满着诗意。

2 教师小结:本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灵气,很好地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深入探究分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1、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字,让同学当评委,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语言风格。 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恰当地评价同学的语言特色。

2 2、引导思考:同学们能把童年生活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离开童年并不遥远,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成年,为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记忆如此深刻,又这般的怀念呢?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鲁迅写《百草园》,思考,交流

3 交流明确: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确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引导: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

你还能从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吗?把它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

2 引导学生在质疑后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并明确

课后学习: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词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案推荐度:跳绳教学设计推荐度:教学设计推荐度:《白鹅》教学设计推荐度:麋鹿教学设计推荐度:相关推荐《木兰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展开)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打电话教学设计

《打电话》教学设计推荐度:打电话教学设计推荐度:打电话教学设计推荐度:相关推荐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