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推荐度:

《草船借箭》教案

推荐度:

《草船借箭》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 );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 :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

△小黑板板书设计 :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 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习。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习。(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习。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习。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

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

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在这篇文章中前后有11处诸葛亮说话,只有这一处与众不同,发现了吗?你能想象出这是诸葛亮在笑谁吗?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

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诸葛亮早就算定天亮之前定能如期交箭;早就算定周瑜会败在他手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7、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草船借箭》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中班母亲节教案

中班母亲节活动教案推荐度:中班母亲节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中班母亲节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展开)

教案教案

 小班斑马线安全教案

小班斑马线安全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斑马...(展开)

教案教案

 消防安全教育教案

消防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大班消防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消防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消防安全教育教案中班推荐度: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消防安全教育教案作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