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说“火正”第三

  我一再强调,人类走向文明就两大步,第一步是掌握火的使用,第二步是标记血缘记号实行异族通婚。虽然只是两大步,但第一步到第二步的时间距离,可能经历了数万年或数十万年。洪荒时代,其它动物和原始人一样,都有机会吃到天然火烧熟的食物,然而只有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并延续使用,这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原始人最初“觉悟”的表现。在原始族群内部还没有太多分工的情况下,首领指定某些有经验的人保存或制造火种,可以预见,“火正”是在原始社会中出现最早的官职,但起初并没有“火正”的概念。火正官名符号的出现,应该是“火”部族名被借用后的结果。

  火,部族名,婚合字,其第二代为“炎”,第三代为“焱”,第四代为“燚”。“火”因形象如“加木以燃”,被聪明人借用为燃烧的形体,由部族名到火名,再被借用为掌管用火的官名“火正”,这个历程不会很短,到了各部族火正都以“火+部族名”表示,这又是一个学习和推广的历史过程。即使部族社会被国家社会取代以后,仍然需要有人保存和制造火种,因为古代取火确实需要技术。古代典籍解释:“火正,掌火之官。”

  当原始人吃到第一口被天然火烧过的动物肉体或植物籽实的时候,那种香味和享受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因此,火既让人畏惧,也让人敬仰。而要保存火种,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原始部族首领分派专人保管火种,火正由此诞生。人类由生食到熟食是里程碑式的进步,熟食让原始人的体质、大脑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化。火的使用,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添上重彩一笔!

  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不容易保管火种呢?我将这个问题询问一些朋友,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夏季最难保管。”理由是,冬季人们多围坐在火塘边,都不会让火灭掉;春、秋季温度适宜,人们还不畏惧火,引炊做饭,大家都乐意去干。夏季天热,人们远离火源,加上多雨潮湿,火种最不容易保管。别人能远远地躲避火源,而火正却不能,因为他是负责保存火种的。五行学说认为“火旺于夏”,意思是火正在夏季更要履行好职责了!

  火正在历史上第一次的成就是制造火种。由保存火种到制造火种,是火正的骄人政绩。传说中有燧人氏钻木取火,按部族名号和官名推理,当是遂部族火正发明的取火方法。根据“遂”字判断,遂部族的出现比较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遂”带“辵(辶)”旁,辵是什么意思?古人解释是走走停停,乍行乍止,这是商贩背着许多东西奔走的形象。这里,“辵”部族名被借用为商旅符号。商业活动是在部族中出现剩余生活资料情况下形成的。那时候,有条件的部族开始建造适合商品交换的小城镇,各部族中开始有人从事货运营销,凡带“辵(辶)”旁的姓字都是部族中的商人,故推测“遂”部族出现在商品交换的环境下,“燧”是遂部族火正的名号,在燧人氏之前可能就有人发明了取火方法,燧人氏或许不是第一个制造火种的人,但他的取火方法可能是成熟的,进步的,是被其他部族学习和运用的,也就是说燧人氏钻木取火是出名的。古有“改火”之说,改火又称“更火”“变火”、“易火”,意思是说,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阳货》:“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对于火正取火的方法可见一斑。

  火正是每个部族必设的官职,官职符号是“火+部族名”,多数情况下是职能字,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婚合字。火正除了以“火”、“灬”符号表示外,还有以“心”、“忄”符号表示的。在古老而繁荣的中华大地上,几千年中生活着成千上万个部族,表示同一含义的符号借用不同的部族名在所难免。因此,凡官名中带心、忄偏旁的文字,也是部族中的火正符号。《康熙字典》引“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中医学也认为心属火。同样,“心”也是部族名,婚合字,其第三代为“惢”,作为火正符号也是借用。

  历史上的火正名号,既有加火、灬旁的,也有加心、忄旁的,还有多种符号并用的。比如“隹”部族火正有“焳”、“焦”、“惟”几种写法,乍部族火正有“炸”、“怎”、“怍”几种写法,包部族火正有“炮”、“炰”、“怉”几种写法等等。火正符号用法虽然不能像水正、木正符号那样高度统一,但对于一个多部族的集合体来说,也算是相对统一了。不管是高度统一还是相对统一,都是各部族相互学习,共同交流、促进融合的标志。这种学习、交流、融合的美德和发展趋势,是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凝聚的动力。

  火正的最初职责除了保存或制造火种,可能还兼职饮食。人类最初使用火种时,食物除了在火中烧,火上烤,有些是在石片上加热至熟的。在长期的用火经历中,人们发现某些粘土经过火的烧煉变得非常坚硬,于是,人们尝试着将粘土制作成各式各样方便使用的器皿,先在太阳地上晒干,然后放在火里烧,结果成功了!这项科技成果被各个部族的火正利用和拓展,做饭使用的各种炊具逐次被发明制造出来,这就是最早的陶器。缶部族穴工可能最先盘造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后来烧制陶器、瓷器的场所,都被称为“窑”。制造陶器的原料是粘土,因此各部族中又分派专门找粘土和鉴定粘土质量的人,这是后来“土正”的雏形。另外,火正烧窑的燃料也有所改进,他们先将木头烧制成“炭”,用炭烧制的陶器质量更好。等到“某”部族的火正“煤”(官名)发现新燃料“煤”(物名)时,陶瓷业及其后来出现的冶金业便有了发展和创造的先决条件。

  火正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历史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今天的工业、国防、航天等行业,很多与火药有关。“火箭”这个词在历史上就有,只不过和现代火箭的含义有所区别罢了。火正这个官名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今天见到以火旁、心旁为部首的姓氏,当然要尊重祖先创造的古代文明史,缅怀他们在历史各个时期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2017年9月17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说“火正”第三  说“火正”第三词条  
散文

 江城风云录(3)

 三、 雄师出名了  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日,江城爆发了七二零事件。七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给江城市革命群众和广大指战员发出一封公开信,宣布七二零事件是一...(展开)

散文

 你给就给吧

        从楼上下来出门的时候,雪已经下的很大了,停了又下,一片片冰晶,六棱的冰片,...(展开)

散文

 作家之死(1)

 一、农民作家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北京红卫兵在国子监孔庙大殿焚烧在破四旧中收集的所谓封、资、修的物品,同时将市文化局领导及著名的艺术家、作家三十多人押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