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未来之家》观后感摘抄

  《未来之家》是一部由韩夏执导,竹子 / Mike Gao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之家》观后感(一):拥抱,比拥有更重要 《未来之家》清华主创见面会活动记录

  6月2日,《未来之家》主创来到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拥抱,比拥有更为重要》的沙龙,微鲸科技项目发起人刘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雷建军教授、VICE中国创想计划主编陆冉、《未来之家》导演韩夏、主持人竹子、以及微鲸未来之家实体房屋改建的建筑师朵宁等参与其中,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

  《未来之家》观后感(二):未来之家,探索世界各地的创造者们正在如何塑造全新的生活形态。

  一部年轻的热乎的纪录片。

  未来的家,应该是一个不用分别不用思念,辛勤劳动就能丰衣足食的地方。

  cool,希望这样的时代会不远,人的创造力真的是无穷的。

  这些想法真的都特别棒!屋顶的菜园,共享租房,通过设计让小空间更舒适实用,过滤河流污水成为公共泳池水源。纽约真的很迷人!我未来理想的家:接近有趣的街区,和大自然更贴近,人际关系更融合亲切的地方。

  《未来之家》观后感(三):也是对未来自己的设想

  一口气把7集补完。触动比较大的2点:

  看到不少女性角色在编写程序做机器人以及做软件,让我意识到人真正的局限有时候是自己加给自己的,看待事情以及处理事情无需顾虑太多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这也不是给自己的懒找的借口。

  “人类发展的方式不是在于一次又一次地解决我们已经发现过的问题,而是用新的发明创造去取代以前的东西。”所以就算大家都在致力于做同一件事,也不要觉得无趣,你要继续创造,比现有的更好。

  诗人Robert lewis Stevenson说过,“心怀期待的旅途比抵达更美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所以对自己要有不动摇的肯定,源源不断地学习,持续输出,以及能更好地表达自我。请一定期待未来的样子会更好。

  《未来之家》观后感(四):对未来一无所知?看完这部纪录片就知道未来可以有多酷!

  一个略显残酷又无比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未来,都是一无所知的。

  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便捷。但在如此这般的丰富与便捷之中,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快乐。反倒是在日渐繁忙的工作与愈加乏味的生活之中,变得焦虑、自私甚至麻木。在欲望与现实的夹击下,我们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点喘不过气来。

  《未来之家》观后感(五):像对待明天一样等待未来

  对于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前不久Alpha Go大胜柯洁让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具象的直观展现。0:3,这是印证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大步。

  科技已经开始了飞速的发展,从科学研究,到日常生活,早已经无处不在。

  从科学诞生之日起,人类的想象力就一经释放,无限裂变。

  从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第一部科幻小说,到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海因莱因这些科幻巨擘,再到现在层出不穷的科幻电影。时至今日,那些科幻世界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科技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并不再是剧烈变动,而是逐渐渗透的变革。

  当然,我们还没有身处于要遵守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的年代,但是,未来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那些听起来十分炫酷的科技名词,不是抽象的科学概念,不是星球大战外星人的宏观改变。而是微观的细枝末节,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里面,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践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未来之家》观后感(六):对未来一无所知?看完这部纪录片就知道未来可以有多酷!

  提前看了《未来之家》即将更新至的第六集。片中竹子和Mike离开印度继续旅行到达日本,在这里,他们见到了极简主义生活家、和机器人朝夕相处的pepper女孩以及位于东京市中心的电子坟墓的寺庙住持。

  看完此片,想起了5年前看过的的一本小书,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谷埼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完成于上世纪30年代。在文章开头,作者就展示了当时的先进科技产品,比如电灯、电扇、电话、采暖设备、卫生设备,与东方传统生活哲学的矛盾,以及他自己的应对方式。如果在80多年前制作《未来之家》的话,他一定是一个有意思的拍摄对象。

  文中描写了一系列东方生活和美学中的“阴翳面”。富有肌理的中国纸,沉滞暗淡、有时代感的餐具,轻柔言少、重视“间隔”的语言表达,广大深幽屋檐下黑暗的居室,扫除洁净的古老而阴暗的厕所……谷埼润一郎认为,“寒冷即风流”、“污秽出文雅”,我们喜好的“雅致”里含有几分不洁以及有碍健康的因子。西方人将污垢连根拔除,相反,东方人却对此加以保存,并美化之。

  当“未来之家”来到巨型城市东京,极简主义生活家佐佐木,断舍离的是对过去生活的不如意,也是对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反思;和机器人共同生活的pepper女孩,让人在陪伴与孤独的自问后倒吸一口凉气;在市中心一个传统寺庙中,隐藏着一个高科技的琉璃殿,由led制作而成的发光骨灰堂,折射着少子化的社会问题和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索。在这个科技对生活的渗透以及全球化程度都非当年可同日而语的时代,让我们感同身受的,有传统东方阴翳,更有现代都市生活的精神灰暗面。

  当然,“阴翳礼赞”重点在于礼赞,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在出生于1886年的谷埼润一郎眼中,泛黄的中国纸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折叠无声;日本料理若于明亮之处,用洁白的餐具,吃起来会食欲大减,刚煮成的白米饭,盛进黑色的容器,粒粒赛珍珠,谁不感到米饭的珍贵;日本居室的美完全依存于阴翳的浓淡;古人用黄金为佛像装身,老僧布满皱纹的皮肤,只有被黑暗笼罩,明灭闪烁的佛灯,才会让人肃然起敬,而一旦明亮,则只会让金襕袈裟徒然闪光;在京都和奈良的寺院,厕所远离堂屋,建筑在绿叶飘香、苔藓流芳的林荫深处,蹲伏于薄暗的光线里,承受着微茫的光线反射,沉浸在冥想之中,心情无可言表。

  穿越百年,来到《未来之家》,面对看上去沉郁的话题,被拍摄者是怎么说的呢?极简主义奉行者说,其实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做什么,在丢弃的过程中探索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是极简主义的本质;电子墓地寺庙住持说,这代表了现代人的自由选择,内心坚强的人,觉得自己能一个人生活的人会选择在这里安葬……有很多方法能让人回忆起死去的人,以后这样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不管是通过电子光线、声音还是照片回忆起他们,他们真正所在的地方是家人的心底;和机器人pepper一起生活的女孩说,人类一开始没有饲养动物作为宠物的习惯,现在应该就是类似的一个时期,不是宠物、不是兄弟姐妹、不是父母,机器人这个新的生命将成为家庭的新成员。如果说《黑镜》展示了科技发展中畸变的人性,那么这集《未来之家》,可以说是对隐藏在阴郁表象背后不变人性的礼赞。

  《阴翳礼赞》一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生成阴翳,就是创造美。古歌吟咏道:“粑草结柴奄,散落还野原。”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窃以为我们东方人常于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有甘于现状之风气,虽云黯淡,亦不感到不平,却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

  《未来之家》观后感(七):你能看到未来的模样吗?

  我看了《未来之家》,起先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那些酷炫的“未来”,而是两个年轻的主持人。

  竹子是生活在北京的女孩,另一位Mike Gao则是生活在洛杉矶的音乐宅男,完全没交集。两个素未蒙面的人相遇,交流,开始工作,一切发生的如此自然,显得那么容易。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两位配合默契的主人,他们就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你来我往,妙语连珠,招待我们去认识未来的创造者们。

  他们全无交集,但也全无障碍,自来熟到让我嘀咕:人与人之间,真的没有距离了吗?

  竹子和Mike Gao并不是孤例,事实上人与人的距离感,确实在被压缩。这不只是一种文艺的,感性的形容,而是冷冰冷的现实。假如我们拿中国来做案例,那么数据就能反映问题,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城市化率从36%提升到了56%。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在向城市聚拢,人与人的距离在靠近。

  这个话题很大,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竹子和Mike Gao的那份自来熟,就是今天时代的一个缩影。为什么相隔万里的两个人,能如此没有障碍的沟通协作?这背后的原因是全球化、城市化、信息的流转在加快,结果是天涯相隔的年轻人,他们有了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思考方式,即便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全然不同。

  那种分散的、隔绝的生活正在成为历史,人与人消除了距离才是未来。这并不是一种未来感的描述,实际上我们习惯了城市里仄闭的环境,拥堵的交通和因为稀缺而突破天际的高房价。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提醒我们未来在加速到来,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在收拢,城市从粗狂变得精致。

  而这,就是《未来之家》呈现给我们的关于“未来”的背景。

  在第一集里,那位河上泳池的设计师说,生活在纽约这样拥挤的城市,人们反而想要自由而隐秘的生活。城市化的效应,就像是剧烈的爆炸反向展示,一方面它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一方面城市人拥有的空间,也被无限制地压缩。正因此,基于人性的渴望,那种自我的、隐私的、不被打扰的生活,成为了一种近乎奢侈品的存在。

  所以在《未来之家》里,未来和传统成为了有趣的双生兄弟。那些酷炫家居的方方面面,都在体现人们看似矛盾的两个需求:居住演变的越来越现代化,与此同时,人文的、传统的、自然的回归也越来越重要。

  这种现代和传统的交织,几乎融入了所有的未来生活里。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屋顶,现代化大棚里生产的是新鲜的有机蔬菜,种植工厂的主人还会标榜他们“不使用化肥”。这是新时代的包装方式,一方面水种植的科技发展到了科幻般的程度,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推崇“回归自然”的理念,科技让人们吃到了最新鲜的蔬菜,理念又让人们感到安全,好像吃下那一口“无农药”的绿植,就能暂时从科技的侵入中逃走。

  纽约的地下公园,洛杉矶的禅修生活,印度硅谷用垃圾改造而成的房子,伦敦的做饭机器人……几乎每一个案例都有机器和人类共生的影子,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美好的。《黑镜》的导演用艺术化的方式,揭示了另一种可怕的真相。人们固然在享受科技,但未来并不只是欢欣鼓舞的,就比如社交网络扩展了你的交往范围,但人的生活也被局限住了。这种感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在微信、微博上和更多人建立了关系,但与他人面对面的真诚相处却变少了。

  建筑从来都不只是一座房子,那些炫目的、酷的、科幻般的存在,并不是“未来居所”,我们期待的其实是“未来之家”。“家”是什么,是承载了居住者的感情、社交、人生观念,以及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所以伟大的设计师才说,以人为本,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们享受最科技化的家居生活,但也渴望它应有的人文承载,哪怕是一种被改造的、被模拟的、仿自然的。在阿法狗击败柯洁的今天,我们早就知道科技的伟大力量,但以人文本的理念,就像是纽约的地下公园,花草不在生植于地面,但仍然需要阳光的照耀。

  在智能化的家居里,我们看到了“未来”的一种模样,更重要的,我们也看到了人类的模样。我们如何看待未来,也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而这,就是《未来之家》的理念。

  《未来之家》观后感(八):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你都需要一个家

  文/公元1874

  「家」这个概念,中国人应该是看得最重的。我们的知识分子会说“家国天下”,家放在国的前面,能把国比喻成自己的家;又会说“成家立业”,要先有家,才会有事业。总而言之,家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是任何事情都无可。取代的必需品。

  不同的年代,对于「家」有不同的定义。在过去,家通常意味着一个家庭,一家六口,齐齐整整,上有老下有小,前有厅堂后有花园……那是古代的中国人对于家的终极追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各种自我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年过30了也并不想结婚,更不想要小孩,在北京、武汉和上海都生活过好几年,换了很多住的地方。但屡次迁徙并不代表我对家不看重,一套完整的家庭音响,70寸的电视,电子门锁,智能家居,甚至电饭煲都要连上网……对于我而言,这个「家」一定要现代化,享受科技的最新成果。

  在《未来之家》这套纪录片里,来自北京的摄影师竹子和来自美国的Mike给我们展示了全球各地在21世纪的「家」是什么样子。虽然题目是未来之家,好像给人有许多高科技的印象,但其实这套纪录片的骨子里是复古的——比如在日本的一集里,「家」这个概念变成了琉璃做的骨灰屋,死亡是生命永恒的归宿,家的这个概念被引入得更加深刻和更加传统。

  当然,大部分时候,这套纪录片并不想给我们上课,去探讨生死那么沉重的话题,比如第一集在纽约,「家」里可以有泳池,可以有有机蔬菜栽培屋,其中提到纽约有很多天台和屋顶,这些空间长时间大面积的被废弃搁置,但每天又能被阳光普照,不拿来做点什么,实在是浪费。

  想起我爱看的一套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面的主角在天台开派对,认识的心爱的女人,而去天台的路则要从自家客厅的窗户外面爬上去。这其实就是家这个概念的一种延伸,对于住在纽约的人来说,天台成为了一种社交场合;而纪录片里的这些纽约客们,则把天台变成了让家更温馨的生活方式。

  随着《未来之家》的旅程,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更多有趣的「家」。在伦敦,我们看到了精通厨艺的烹饪机器人;在印度,有很多熟练掌握IT技术的宅男科学家,将垃圾改造成了可以居住的房屋;英国小镇上,我们甚至能看到有一个让你可以搭建定制房屋的家具公司——去宜家买家具比起来,真是弱爆了。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竹子和Mike在荷兰和冰岛的经历。这两个国家以自由和艺术创造力而闻名,阿姆斯特丹除了我们熟悉的红灯区和合法的「飞叶子」之外,其实还有人在琢磨如何用科技让人类过得更舒服。不看这个不知道,世界上第一家VR电影院,就在阿姆斯特丹;甚至还有他们最终的目标——在眼球里植入芯片,把大银幕做进人的眼睛里,彻底过上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场面。

  冰岛让我留下印象的是雷克雅未克,一个连城市名字都如此富有浪漫气息的国度。这里拥有最高比例的音乐人和作家,仿佛人人都带着艺术气息。他们有很多人都在家里进行创作,因此他们如何布置家庭,如何在几十平米的屋子里展开想象力,创作艺术,对于同样文字工作的我而言,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里面的那个艺术家说得很好:如果我年纪大了,理解不了年轻人的一些事,但我也不会讨厌他们。因为年轻人喜欢的话,那应该会是一件好事。

  是啊,年轻不就意味着生命里与创造力么。

  我一直觉得,科技与传统并不冲突,现代社会里那些不断突破的科技力量,恰恰建立在几千年的传统技艺上。比如过去的人想保存书籍很难,一把大火就能将自己几十年的收藏付之一炬,导致现在有很多古籍都失传了;而如今,一部Kindle,就可以把人类所有的文字保存进去,随时查阅,甚至按照关键字分门别类。

  这对于真的要写什么论文在图书馆查资料都得查好几个礼拜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它完全节约了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同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未来的家,不一定是科幻电影里那种虚无缥缈看上去很炫酷的场景,它也许就像纪录片里的家一样,还是一样的木头,一样的地板,一样的棉布床单……但这个家庭所承载的情感与人生,一定会比过去更加丰富,也会让住在这里的人,过得更加惬意与幸福。

  《未来之家》观后感(九):冰岛没有麦当劳——看“未来之家”说的

  苦呵呵的上班,有病的下班还要看书自我修炼,终于我喜欢的毛香菇群发了我一封要不要去清华学府听听关于未来的构想这么有高度的活动。我屁颠颠的去了。

  去了以为能看到毛香菇本人,听到快接近尾声才明白,这是一场连主办方都没有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的活动。毛香菇不过就是一接活动的托儿,老娘白白花痴上当了。

  我们从我坐到教室第三排的最边角说起吧,穿着今年最流行的沙滩溜肩裙,踩着小白鞋的姑娘,气喘吁吁的问我能不能坐到里边,我很开心的站起来,让了过道给她。她很着急的问我能不能上网,很着急的问我是哪家媒体,很着急的跑出去不知道干嘛又回来很着急的打开电脑,呃……上了微信聊天,很着急的又拿手机,呃……微信聊天。我问了她是哪家媒体的,她很贴心的告诉我叫“北美留学生日报”,三思过后,特别恭敬的拿出名片,“双手递给我”,还恭敬的说了一句,我名片。俨然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面试官一样看着新来的小朋友。 鉴于她的一直很着急,和毕恭毕敬的名片。我开始挠有兴致的观察起这个姑娘来。

  首先,我对人家没有任何恶意,其次我在写之前还专门跑人家北美留学生日报看了看,并没有那天活动的报道,这才放心写这些话。

  姑娘给我递名片的礼貌程度让我不禁反思,是我自带内部装逼气势太重,还是她刚入职场太没自信,让我开始对这场活动的质量有了质疑。以前也参加活动,看那些有的没有的,有年度150万税收的agoda老总,间接向我们嘚瑟自己人生赢家的,也有融资一次就开经验之谈的,可都站在了成功的山腰上,俯视着我们这群每天喊着辛勤劳作却不知劳作了什么成果的农民。这次不一样,拽了很多据说媒体来。我想这次事情,应该搞得不会小吧。

  我们先看片,后聊天,我看全场都乖乖把统一标配的媒体、创业、咖啡店……专用苹果小本合上了,只有我亲爱的同桌,噼里啪啦的在敲东西,这个过程,让我产生了孕育一下这篇文章的生殖冲动。很想偷看,可觉得不礼貌,就瞄了几眼,恩,跟我想的一样,归纳总结,挑片子重点好笑的记录下来。等到第二段片子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对片子产生了疲倦,可能大家都有吧,你可以开始看到每个人桌下亮起的那抹手机小白光。我的同桌已经合上了电脑,拿了比A4纸大一号的白纸,哗哗的又写了起来。真的有那么好看么?

  未来之家讲的大致是两个英文说的超赞的cp组队前往世界各国,寻找有意思的,有想法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发明创造。属于我这种想放松一下的人,偶尔一撇为极好。但主创们后来纷纷上场,与我而言毫无准备的发言与提问,让我对这个活动甚至这个系列都大打折扣。起码,我不敢没准备就上场去讲点什么。这不像一次对于关乎未来的探讨,更像是主创们的拍摄心路。重要么?是挺重要的,那是对这个活动的主创们来说,可对于我这种白吃看热闹的观众来说,nothing。

  不知道其它城市什么样子,可就北京和我大山西来讲,所有关乎这种科技未来还有创意、城市建设balaba类型的活动,都能看到一个问题,他们到最后不知道想要干什么。就像这个片子,导演演员都特别棒,让看的人赏心悦目,可是根源逻辑不对啊,跑了全球,带回来这些发明创造,说要在北京也建造这样一个实验基地,原谅我的目光短浅,是,是探寻了人类终其一生的价值,可放在北京,放在全中国有什么用?印度的汽油排放标准低可北京要好很多,英国种植的田园无污染蔬菜,中国已经批量化生产,更夸张的是,为什么还要跑出去拍摄。既然跑出去了,干嘛不探索的更彻底一点,走马观花般的流程,到清华教授一句,问没问什么没推广,被主持人说问题好有深度,不愧清华导师。瞬间让我好无语,你连这东西怎么样都没问,就说zf之间会有限制,zf这锅背的是挺酸的。

  不过竹子有段话说得挺好,走出去就会发现世界其实挺小,你最后总会找一个城市定居下来,虽然很俗套,但人终究都得这么活。在那之前,多看看想想,挺好。可未来的探寻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么?我觉得这像是她们这帮走出国门留学生的一种世界观,和我们这种究其一生也不能出去读一次书的羡慕嫉妒观。在这个世界尖端产出的学府教室里,说这些假大空的话题,让我真心坐不住,开始发挥务实的思想,惦记起我那按小时计算的停车费。毕竟,得挣钱有手气摇号才能买车,今天来听的,一会都得打车走。怀揣着小人得志的乐乎,众目睽睽之下,小心的离场了。

  当过程序狗又干上市侩财务工作的我,真心觉得微鲸的撒钱广告做的不怎么样,我不知道别人心里的未来之家是什么样,但我觉得,要不全家牛逼的全是先进自动化电子设备,要么就是简单到极致的忘我纯粹生活。剩下的,全是想好好装修没钱跟有钱瞎显摆的。

  又要迎接高考了,未来的憧憬有无限种,不要着急去选一个,更不要着急去决定什么。平静考试,平静面对,努力有努力的结果,不会学习的慢慢总会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来消化。考试的衡量,不论高低,也许是你日后的机遇。这是我真实的经历。

  你看,一场盛大的活动根本表达不出一个核心的观念,未来之家么?真的是这样么。

  就像一晚上坐我旁边着急忙碌的姑娘,你希望你的忙碌效率是什么样的?

  《未来之家》观后感(十):我们无家可归,却全球热恋、拥抱与爱|“这很酷,这是未来。”

  一直有在关注《未来之家》这个纪录片,看了六集,将要接近尾声了。

  最喜欢撕蛋写的一篇文章,他对未来之家的理解很到位。搬运过来~

  说到未来这一主题:

  我们是更期待,还是更恐惧?

  更敬畏,还是更上瘾?

  我们需要怎样的未来,或者我们渴望怎样的未来

  而今天的文,就是关于两个词,未来,与,家。

  未来之家

  我们无家可归,却全球热恋、拥抱与爱

  “这很酷,这是未来。”

  文:小日

  (一)

  这是一个全球热恋的时代。

  有一本就叫:《全球热恋》。

  德国作家乌尔里希·贝克和伊丽莎白·贝克-格恩塞姆写的。

  作为一本社会研究的通俗读本,被誉为“新世纪情感预言书”的《全球热恋》,通过展示当前世界化的情感奇观,从本地恋协会的抗争,到世界代孕中心印度的现状,让我们看到世界表象之下的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是对很多人而言的,

  平行世界的另一天。

  《全球热恋》提出一个观点:

  世界未来是快速移动的,没有人能固定在某处,而全球化的经济、文化、潮流带来全球化的情感、知觉与价值观的自动流转。

  于是,在书中,乌尔里希·贝克和伊丽莎白·贝克-格恩塞姆大胆提出一个概念:

  全球家庭。

  (更年轻的你,和,我,构成全球家庭,及时相遇,随时相爱)

  这或许是“未来之家”的初始概念。

  而在微鲸与异视异色(VICE中国)联合出品的系列片《未来之家》里,我们跟随节目组合的路径,一同围观了包括中国在内:

  英国,冰岛,荷兰,美国,日本,印度7个国家。踏上了伦敦,拉格比,雷克雅未克,波士顿,海沃德,洛杉矶,旧金山,纽约,阿姆斯特丹,诶因霍温,东京,岡崎,班加罗尔,北京,深圳,上海16个城市中,不同人的生存之道……

  我们看到了在常人生活之外,那个平行世界里的1000种关于未来之家的体验。

  这样的体验,在今天,或许是新闻,满足我们作为围观者的好奇,但在未来,这样的生存形态,将是新一代年轻人的主流。

  一如《未来之家》里,摄影师出身的体验式(也是主持人)竹子所说的:

  我是一个世界漂。

  在未来,或许北上广深之类的北漂、沪漂,港漂终究过期,更新的一代(也就是超级人类)正在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版图,而他们也成为“世界漂”的第一代。

  这很酷,这是未来

  (二)

  这是一个快速移动和交融的时代。

  共情、平权之上,家的版图在扩展。

  移动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交通工具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中国与世界的深沟通,让移动能力成为一种生存的能力。

  未来的人类:移动能力比停留能力更重要(←撕蛋旧文,点击阅读)

  作为年轻一代的样本(比起代表,我更愿意写为样本),在《未来之家》里,穿梭北京、伦敦两地的文化创意网红vlogger竹子和来自LA、毕业于斯坦福拥有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华裔音乐人Mike Gao,这两位体验师正带领我们穿越不同世界的角落,和我们一同探索一个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什么叫家?什么叫未来的家?

  家,或许是科技智慧、充满脑洞、或者是温馨美好的。

  作为7集系列记录片,《未来之家》分别通过生活样本、角色参与者、关于生存问题的解决之道等不同角度,将7个话题一一抛出,不断拷问我们自己,也拷问这个时代,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关于这个时代的所有参与者、见证者、目击者和围观者。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尝了布鲁克林屋顶绿色农场中栽培出来的有机蔬菜、住过全部由遥控器控制的智能家居Airbnb、拜访了把机器人当做伴侣的日本女孩、体验了印度硅谷用垃圾改造而成的房子、参观了将科技与宗教融合在一起的新型坟墓……

  七集《未来之家》涵盖了从“大城市小空间”、“机器控制论”、“未来食物”、“人类创造力”、“新旧文明的碰撞”、“科技带来的孤独感”、“中国未来的可能性”等不同话题,通过每集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个已经发生却尚且陌生的世界。

  从而,引出一个价值主张:

  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呼唤更多有热情和能力的年轻人,

  在对人类未来的课题上,

  提供更丰富的智慧,更多远的脑洞。

  这很酷,这是未来

  (三)

  那么,在未来,家是什么?

  这问题,或许,涉及个人、温度与时空。

  无论是《全球热恋》的伦理关系“全球家庭”,还是《未来之家》所呈现的熟悉与陌生,在未来,我们对家有着全新的理解与认识。

  家对于个人而言,或许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个体的能量;

  停留的空间;

  最终回归的原点;

  家的形式随人的行为而转变,于是我们看到体验师竹子在海边做瑜伽时感受到的宇宙能量场,那是个人与敬畏的自然之间的对话,那个瞬间,家是身体;

  而在共享型群居空间里,我们看到家是给来自世界每个有意思的人停留的地方,一张床,一个空间,一个轻松愉悦的PARTY就有了家的冷与暖,也就是温度;

  而在最终周遍世界后回归到传统家庭,那是出发的起点,也是回归的终点。

  在冰岛,Mike Gao和当地的音乐人交流,团队的人都觉得冰岛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地方

  位于日本的新型坟墓Ruriden——火化了之后,骨灰放在玻璃佛像背后储存。来访的亲人进门刷卡,佛像LED会亮出不同的光。

  一个新旧结合的幼儿园,这里的孩子可以讲三种语言。

  而在整个旅居轨迹中,竹子和MIKE呈现出一种和全球邻居做家人的“世界漂式居住法则”,在不同的地域和时空里,人们面对同样的生存问题,无论是城市的绿地与食物、狭小空间里的居住智慧、人对社会关系的分享与创造、旧城的改造与生死,以及,个体的孤独,仿佛全球个体都在面对一个关于未来的终极拷问。

  人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以及,人们需要怎样的脑洞和智慧,才足以应对共同的命运。在《未来之家》里,我们看到:

  生存,从来都不只是单一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个体抱团取暖,拥吻相爱。

  这也恰恰是新一代年轻人所倡导的潮流:

  “存同求异”

  我们如此相似,却如此不同。

  这很酷,这是未来

  (四)

  在未来的家,

  人们看到陌生人之间的热恋、拥抱和爱。

  这里的热恋,不是来自爱或性,而是来自:

  不同个体之间彼此相似同频的真实与热忱。

  在一个高度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一代呈现出更加包容、生动且有趣的相处方式,

  无论是屋顶上种植有机蔬菜,将底下管道改造成线性公园、在污染的河流里设计干净而开放的泳池、将污染物转化成墨水、寻找与机器人相处的智慧与哲学、还是用科技审视个体的孤独,在《未来之家》的近千种脑洞、畅想和创造中,我们看到新一代的共同点。

  那就是对生活的热恋,他们角色不同,

  但都拥有着同样的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

  “Air Ink”的发明人:Anirudh Sharma,Air Ink将污染城市的废气转变成墨粉和墨水,并将其大规 模投放市场,同时做了盲人导航运动鞋等项目。Sharma 展现了科技为印度带来的改变。

  于是,在这个高速移动,混合且混血的时代里,人们放到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开放关系,也掌握了友好相处的边界、节奏与度。

  没错,这就是未来

  未来的世界里,年轻人们环球旅居,

  这一点,虽然看起来有点孤独,但他们依然能够及时拥抱和爱。

  你理解我,我懂得你。

  地球更加扁平,扁平得亲密无解,

  人们通过一致的努力和创造,构建未来

  全球热恋、拥抱和爱。

  这很酷,这是未来

  (五)

  从传统的固定居所,到全球移动的世界之家

  《未来之家》试图讨论的更深刻的话题是:

  当人们开始理解未来的家,那同时该如何看待原来的“家”?

  这是《未来之家》的价值所在。

  它颠覆的不仅是场景,

  还有传统对家的观念。

  一路看来,你会明白:

  对世界漂的新一代而言,

  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无家可归”的。

  这挑战了中国人传统的买房概念,也抛给了年轻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

  你愿意买房,还是更愿意自由看世界?

  如果安家,你又愿意把房子安在哪里?

  什么是买房给不了的慰藉?

  什么是有钱买不到的奢侈?

  在未来,年轻一代或许都是“无家可归”的人。

  所谓无家可归,是因为我们更高频次接触、居住和栖息的家的版图,全球化了,扩大化了。所以,未来的人们,或许都有两个家:

  一个是全球化生活版图,

  而另一个是传统的居所。

  全球极速移动,地球之上的航线光谱

  一个是一个圈接一个圈的交流与碰撞,另一个,则是我们的起点与回归的原点。

  于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或许成为我们的一个私属据点,一如永恒的福祉,一个让我们生生不息的能量支点。

  整个支点,欢迎我们随意离开,

  也恭候我们,随时回来。

  未来之家,家是什么?

  所以,在《未来之家》的终点,

  这个纪录片回到中国,探索中国未来的可能。

  据悉,在7集视频节目播放完毕后,实体房屋“未来之家”将在北京白塔寺古老院落中向公众长期开放,得以体验科技、艺术、设计带给家庭居住的未来可能性。

  作为《未来之家》的出品方,微鲸科技,从一家专注于家庭娱乐,通过软件、硬件、VR影视娱乐生态系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到追求与年轻一代及时沟通、心智对话的未来人居形态摸索者,微鲸科技希望将北京白塔寺的“微鲸未来之家”打造成为:

  一个立足中国却满足全球年轻一代生活期待的恒久据点;

  一个融合传统建筑和创新科技,满足新一代生活品调的互联之家

  而在未来,家的概念也将更加开放共融,因为,年轻一代对于人类未来的探索从不停止,也永不停息。

  这很酷,这是未来

  “对未来上瘾,为新一代生而不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未来之家》观后感摘抄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  之家  之家词条  
美文

 世间最美,是重逢

 山河忽晚,人间已秋。转眼又是一年秋至时。  有人说,夏天总在分别,但秋天适合重逢。  在这个深情的季节,当思念随风起,想起远方的朋友,我们心中一定都有许多的牵...(展开)

美文

 翻过院墙的小猫

 它是我用食物骗来的猫,总是饿了才翻过院墙来找我。喵喵的叫,吃我的东西。没办法,太喜欢猫了。它的头、脚、尾巴都那样可爱。所以也就无怨无悔的把最好的食物...(展开)

美文

 壁虎捉蚊

  两米多高的墙头上趴着一个蜣螂和一个绰号为“傻乎乎虎”的小壁虎,一只大红公鸡正在墙角处的地上睡觉。蜣螂突然一指在墙根处睡觉的那只红公鸡对傻乎乎虎小声地说:“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