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摘抄

  《资本论 第一卷》是一本由[德]卡尔·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的984图书,本书定价:2.30元,页数:197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论 第一卷》精选点评:

  ●不愧是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导师写的书,其中讲述的大道理自然不必多说,其实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你在读他的时候,你的脑袋在不断的跟随他而思考,这是一本让人深刻地思考的书,所以你会从中获得思想的力量。

  ●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 求学阶段的必修课,当年研读的可是1-3卷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深刻分析至今仍然适用!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道德总是遮掩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意识形态

  ●千年第一思想家皇皇巨著,无与伦比

  ●1850英国童工之悲惨

  ●瑕不掩瑜. 个人对马克思论剩余价值的来源不敢赞同,但其后的论述跟这点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必要的关系.资本对体力劳动者的剥削更明显更冷血,但对脑力劳动的剥削才是最大的.只是脑力劳动者的稀少和有价值性,使资本不得不依靠不得不尊重,缓和了两者紧张的对立关系而已.马克思本人极有热情,博闻而锐思,偏还是个极有同情心的人.热情确会降低理性的作用使作品不完美,但若没有这种热情,他也成不了世界的改变者,参与者.可惜家庭没法照顾好....绝对绝对不要再跟三联王亚南和郭大力发生了关系了,他们的翻译版本最大效果就是消灭人对经典的兴趣

  ●终于开始真正看一看,这本书很枯燥,但其实理论并没有过时

  ●阶级分析之渊薮 关于平等与正义的永久质问

  ●补记

  ●没。。。看。。。懂。。。

  《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一):资本论的回忆

  大二上学期有门课,叫《资本论导读》,要求读原著,于是我们跑到人大旧书市场提了十七套资本论回来,一套上中下三册,沉得要命,好像回来的时候我去了朋友那儿,因而免去提书之苦。教这门课的老师是人大政治经济学博士,人挺好,但左到了极点,乌有之乡就是他推荐给我们看的。

  《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二):资本论

  这是世界经济学三大著作,三本我都看过,觉得还是证明我根本没有数学以及经济方面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基本看不懂,我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待,毕竟算了这么多书,这么有名的作品总要翻看一下吧。   其实对此书的理解还真只能停留在政治经济学课本中,想来当时认真听讲还是正确的,至少骨干还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以我浅溥的知识,似乎此书之后,关于经济理论方面的巨著似乎没有了,听到的多数是技术层面的。   此书确实是博大精深,委实可以好好看看,此次阅读我有个奇想,凡是认真理解此书的国家似乎经济都不错。当年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的灭亡,可是认真的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学者们认真研究领会此书,所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惜苏联灭亡后,开始妄自尊大,结果如今似乎被认真学习此书的中国而赶上。书中一样的,怎么理解就靠个人了。

  《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三):资本论 第一卷

  书看完了,将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记录下来吧。

  一,马克思的经济学,显然不是正统的经济学观点,他的立论基础,其实是解读社会的不公问题,而非如何让国富民强。这点搞清楚很重要。换言之,马克思的经济学,只能作为主流经济学的旁支,起监督改良的作用。

  二,马克思批评的资本罪恶,其实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包括资本主义的体制问题,背后还有个更深层的人性。资本无罪恶,人性有贪婪。正是人性的贪婪,造成了资本的无限扩张。而人性贪婪,也是促使社会之轮向前转动的主要动力,抹杀了资本,但并不能根除人性贪婪,只不过对象转变,由资本转向了权力。

  三,了解马克思,也对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与其谴责社会当中同样存在的诸多不公,更应该看到其中有矫枉需过正的一面。人如果只停留在表象上面,观点势必偏激。

  四,马克思给我的感觉,是个桀骜不驯的人,虽然作品中充满了同情心,但也有大量激愤的文字,甚至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知道这是否对后来的革命文学产生过影响。印象中,他只对两个人有正面态度。一个是恩格斯,一个是黑格尔。

  五,应该给大英帝国点个赞,在这位狂热的异见分子被欧洲大陆驱逐时,收留了他;也应该给恩格斯点个赞,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的稿费还不够他写作抽雪茄的钱,多亏恩格斯接济了他。

  《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四):资本论

  读书笔记239:资本论第一卷至二十二章

  这是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同中世纪的神学一样,不存在讨论和思辨的空间,争论就是烧死。老马同样被政府驱逐,在法国待了段时间,而后去了英国。在图书馆潜心做学问,看了超过1600本书,而后写下了这套书。

  既然要研究资本主义,那么首先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早期人类社会是以部落之间的相互交换,商品即是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随后以金银为主的一般等价物出现,最后以纸币为代表的货币出现,意味着货币不需要具有实际价值。

  资本的增值最初的方法是通过贩卖,低价进高价出,这个环节不存在剩余价值问题,随着手工行会被工厂取代,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资本的第二种增值方式出现了,通过购买劳动力赚钱,一个工人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可以赚取最低生活费用,资本家最初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到12小时赚取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2-18小时,同时大量妇女儿童也被低价雇佣,童工的年龄最低的不到五岁。从早晨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这造成欧洲整体人口素质下降,从征兵条件来看,从之前的170-185厘米下降到150厘米。这个时期欧洲国家死亡率也很高。

  老马在写剩余价值的公式时候有一个问题,也是后来很多人提出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获益他没有计算进入,只是单纯说了厂房设备的成本,工人工资,而后减去收益就是剩余价值,而且也没有加上资本本身的年回报率,但是从老马书中来看,他提到了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是否要支付报酬的问题,也提到了资本本身的回报率,最终的公式却没有纳入,我估计他可能把这些算到了资本增值的第一种模式。而与购买劳动力获益区别开。

  在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后,资本家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利益最大化,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加大劳动强度。在早期,唯一的办法是延长劳动时间,法国工人说,法国大革命唯一留下的好处是,确定了12小时工作制,而英国工人为了拿到12小时工作制,进行了长期斗争。而后机器出现了,他带来几个重大变革,一是劳动力需求减少,部分工人事业,有工作工人的待遇也下降。二,体力劳动交给机器完成,听话的妇女和儿童受到欢迎,成年男性地位下降。三,虽然劳动时间得以缩短,但是劳动强度大大增加。19世纪大量英法作家,特别是英国作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描写当时工人的悲惨境地。工人工资仅够勉强生活,高强度的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他们寿命不长。

  通过前二十二章看,我是这样想的,英国通过早期资本积累,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优势,他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俄国这些东欧国家,19世纪下半页之后,工人福利待遇不不断改善,20世纪美国产业工人待遇到达顶峰。而东欧国家资本比较小,生产力低下,在世界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工人境遇更为悲惨,当他转变国家体制后,发展无论是集体所有还是国家所有,由于所有权不明,他的生产力还是提不上来,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东欧解体,转向西方的模式,中国和越南进行经济改革,实行多种经济模式共存。以台企为代表,早期英国实行过得臭名昭著的12小时轮班工作制卷土重来,早年东莞童工现象也屡禁不绝,之前缺的课最终还是要补,这是工业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要保持制造业的成本优势,让资本愿意投资,无非两点,优惠的税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从未看完的第一卷来说,老马还在分析叙述,期待后面的解决方案。

  《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五):《资本论》的主题、方法和结构

  一、主题和方法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代表作品,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解马克思的意图和这本书的主题,就要从题目入手,关键是批判什么?如何批判?

  这里的“政治经济学”指从斯密以来到马克思止的古典经济学,这也是马克思所要批判的对象。但马克思针对的不是古典经济学的范畴概念体系或具体理论结论,事实上《资本论》中的分析工具仍然是斯密、李嘉图那一套,仍然是从劳动、价值等范畴展开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没有本质区别。马克思所要批判的是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超历史的经济分析,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缺少历史分析,或者说没有把历史分析置于一个更为基础、前提的位置,将历史和社会赋予物的属性当作其自然属性,从而只是在经济现象上兜圈子,而不能使分析深入,触及经济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因素。照马克思的话来讲,古典经济学家信奉了一套“日常生活的宗教”,他们被表面的物的关系蒙蔽了,而无法看清本质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我认为这是马克思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和最深刻的洞见,也是《资本论》最迷人的地方。有必要澄清一下,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简单地看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简单的教条,这种教条式的看法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序言中简化、阉割而来的,归根结底,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其内涵是:任何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都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情境下,特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来考察,而不能孤立抽象地谈其自然属性。诚如列宁指出的,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但《资本论》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根本没有读懂《资本论》。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再回到本书的题目“资本论”上。马克思要讨论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资本,但是他并不是抽象地谈论资本的自然属性,而是要将资本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中来考察,这势必将注意力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上来,从而与抽象地讨论普遍社会的经济规律的古典经济学家拉开了距离。

  因此,我们可以说本书的主题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从而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逻辑与规律。

  二、 结构

  《资本论》共三卷,第一卷讨论生产领域,第二卷讨论流通领域,前两卷作为对称的两翼,构成了统一的理论结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卷在前两卷基础上讨论现实经济运行状况,可看作是资本主义本质与逻辑的外在表现,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价值体系向价格体系的转变——交换价值到生产价格,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二是各种职能资本的性质和特征,主要讨论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地租等。

  这一结构的背后有其理论逻辑:

  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永不停息的资本积累,在此过程中,资本一方面实现了自身的保存和增殖,另一方面也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本身,因而是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机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轴心。资本积累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一是生产领域内的剩余价值生产,这是第一卷的主题;二是流通领域内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本积累率,这是第二卷的主题。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在价格体系中表现为各种职能资本对利润率的追逐,这便是第三卷的主题。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供的不是针对专门问题的具体分析,而是构建出整体的资本主义世界图景,也正因为其分析目的不是技术性的,因此任何技术性的批评都无法构成对《资本论》根本上的批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资本论 第一卷读后感摘抄  资本论  资本论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美文

 男人间的爱情

    我很少看电影,对于影视艺术我也是一个正宗的门外汉。当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扑面而来时,我的唯一感觉就是惊诧。故事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