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异乡人读后感锦集

  《异乡人》是一本由林少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乡人》读后感(一):如果你不爱散文,但这本可以看看

  看过林老师翻译的很多本书,但他写的这是第一本。一开始以为是小说,拿到书后才发现是散文,说实话,我不爱读散文,别人的感悟大多对我而言如隔靴挠痒,因此,好多散文读一半便放弃了。但这本《异乡人》却让我爱不释手,很想一口气读完,虽是散文,但却有很强的画面感,个人小细节不乏幽默,潸然泪下之感亦款款而出。

  《异乡人》读后感(二):异乡人

  卉卉2017书单-32《异乡人》~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没有人品听夏夜雨打芭蕉的声韵,没有人细看冬日六角奇葩的舞姿,没有人仰观月亮上的嫦娥和玉兔。更没有人静静等待山溪缓缓汇集,只想游览千岛湖风光;没有人默默等待青卷黄灯的长夜,只想发表论文评职称;没有人慢慢等待爱情的种子缓缓发芽,只想偷食禁果。慢成了一种消耗,一种奢侈,一种乖张。

  《异乡人》读后感(三):初读林老师散文

  城市与乡村、村上与莫言的文学对比、精致的利己主义、孤独、学术与官僚。。。散文集总是零散的将文章堆砌在一起,所以每次看散文这类东西我更倾向于一篇一篇地看,而不是将它们统统放在一起,一下午消化殆尽。但不得不说的是,林老师的文风还是很对我的胃口,描写起风景来词语成语甚至诗句让我真是后悔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背诵他的文章,这样准能次次作文满分加表彰;痛诉起一些不良现象时又一改“不识人间愁滋味”,转而用通俗的语言一泻千里,总之,痛快!

  《异乡人》读后感(四):身心安顿处,即是故乡!

  如果你置身人群之中,却不时产生疏离感与孤独感;如果你身在故乡,却不时有心灵漂泊之感;如果你正在异乡,感觉孤立无援、无所凭籍……《异乡人》是一部让你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书。

  《异乡人》读后感(五):林少华《异乡人》

  当初想买的是加缪的《异乡人》(《局外人》),快递给我的却是林少华的《异乡人》,失望之下,也被搁置在书架。巧的是,那段时间我刚好才读完《挪威的森林》不久,译者恰好就是林少华。等到读完加缪的《局外人》,加上暂时没有其他目标,便欣然打开这本书。结果还是未能在一周内读完。 和之前看过的大多数文集一样,《异乡人》包含了作者林少华的田园文章、理论文章(主要针对莫言与村上春树)、人生经历。透过全篇纷繁的文章,不难发现作者那颗古朴守旧的心。在田园文章里,他表达了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在乡下的宅院里,种一些花花草草、瓜果蔬菜,修身养性,逃离尘嚣。返璞归真是他一直在表达的主题,怀旧、求慢是他的标签。他批判现在的农村,赤裸裸地表达他对打麻将的厌恶,对官场生活、功名利禄的排斥。在理论文章,主要是作者的专业:日语翻译及文学方面,他围绕着莫言和村上春树进行比较和探讨。虽然的确有一点活在巨人身后的影子的感觉,但却没什么好讲的。权当了解一下作者心中的莫言和村上春树罢了。至于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被多次提到的话题,如今看来,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奖项了(得与不得,于一个优秀作家来说并非什么重要之事)。至于作者个人人生经历的部分,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做翻译的日语教授对这世界的看法。唯一记住的故事大抵是他和那个在草场上踢球少年的故事。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异乡人”。和加缪“局外人”的脱离人类秩序与文明的概念不同,这个“异乡人”仿佛苏轼那句“我心安处是吾乡”,只是一个寻找不到灵魂寄托的文化分子。物是人非,故乡也不再是心安之处。

  《异乡人》读后感(六):不甘心躲在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终于自己出书了

  在中国一提起林少华,很多人都会想到村上春树。作为中国翻译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著名的翻译家,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以来,林少华已陆续翻译41卷村上春树文集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等人作品。对于许多通过林少华译作而喜欢村上春树作品的大陆读者而言,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喜欢的对象究竟是村上春树还是林少华

  我有幸与林少华有过书信往来。2009年秋天,我一个人去了青岛,某日按图索骥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一度还在外国语学院的门口徘徊良久,犹豫着要不要进去找林少华老师——毕竟,之前从来没有如此贸贸然地登门去拜访一个我喜欢的作者(译者)。犹豫半天,终于决定进去试试运气,找到类似学院办公室的地方,说想找林少华老师。接待的老师很客气,说眼下林老师不再学院,不过有什么材料之类的,可以投在门口的教师信箱里。于是我灵机一动,在随身携带的便签上写了一张便条,自我介绍了下,当然也表达了对林氏村上春树译本的喜爱,然后夹上自己的名片,投进了信箱。

  过了一阵,我的工作邮箱里收到了一封以“来自林少华”为标题的信,语气很客气,全然没有那种大翻译家的派头,信虽然不长,但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

  就这么着,我开始了和林少华断断续续的邮件往来,说的无非还是村上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某些很有“村上感”的情景和片段。很有意思的是,在那么多村上作品中,我和林老师最喜欢的,都是那本不大起眼,对于村上来说也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73年的弹子球》。从一般意义而言,这部小说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云,可能就是这种朦胧多义性,让我们在许多无可名状的现实情境下,都会想起这部小说中的情景。

  期间,林老师还送给我一本有他赠言的书《为了灵魂的自由》,从现在的角度回首,这本书应该是林少华从“翻译匠”向一名真正作家进军的第一次尝试吧。

  到了2014年初夏,在上海,我和林少华老师终于见上面。虽然是初次相遇,但林老师说我很面熟,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犹记得当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的名字总是跟在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后面,连字号都要比他小一两号,作为一个男人,不喜欢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咱们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我一个教书匠,‘立功、立德’可能都谈不上,‘立言’还是可以的。但翻译那玩意不能算立言。我要写一本只署我一个人的名字的书。”

  所以这一次,拿到《异乡人》这本新书,第一想到的便是,恭喜林老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待通读完全书,则有一种类似于读完村上小说般的微妙心绪浮上心头:这个长期以来跟在村上春树后面署名的中国男人,有着和村上相似的一面,也有更多不同之处。

  首先,从书名《异乡人》而言,可以看出林先生和村上先生的确是“一家的”。村上春树曾说过,“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而在林少华笔下,不管是孩提时代生活的东北山村,还是成年后长期任教供职的广州、青岛,无不有种“异乡”的意味在。其次,如同村上春树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对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和揶揄;在林少华笔下,也能看到身为大学教授的作者,对于当下物质社会高速发展、汽车满街跑、人人低头看手机等社会怪现象的忧虑。

  具体到语言文体层面,广大村上迷更是会觉得熟悉。那些“林版村上春树”所具有的独特语言风格,在林少华自己的散文中更加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例如“女孩……兀自冷冷地目视前方,仿佛正在眺望远方海面一艘即将沉没的油轮”这样的比喻,如同村上春树突然用中文写起散文来,其中的微妙,必定会让村上春树的忠实粉丝会心一笑。

  然而,正如上面所说,林少华不满足于仅仅做“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所以在这本新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毫无村上痕迹、全然代表林少华个人特色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比如,同样是对于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工业化生活的反思,不同于村上始终站在城市人的立场,林少华出生于东北乡间,因此,对于中国农村日渐凋敝、农民无心农务的情形更加关切和忧虑,这种“回不去的乡愁”,和村上作品中出于个体孤独而对大城市产生的疏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再如,自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林少华富有开创性地尝试将莫言和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比较。虽然在普遍认识中,这两人一个代表山东农民一个代表日本小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林少华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还是得出了不少新见解。这些想法也收录在这本新书中,不仅对于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对于专业的比较文学研究而言,也具有相当的学术参考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依靠翻译村上春树作品出名的翻译者,林少华并没有陶醉在村上的世界里,相反,他对于这位性格脾气相近、因此翻译起来格外得心应手的作家及其作品,有着相当清醒客观的认知。尤其是书中《“大丈夫”是精神性别》中的一段话,不仅表明了作者本人的立场,更是值得今日广大陶醉于所谓村上式“小确幸”中的青年男女自勉:

  “我们不能永远像村上作品主人公那样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不能对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安之若素逆来顺受,不能沦为鲁迅深恶痛绝的那种人:‘……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作者:头条号 / 虫鱼的艺文世界

  链接:http://toutiao.com/i6267464384470057474/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异乡人读后感锦集  异乡人  异乡人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异乡人读后感锦集词条  
美文

 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

美文

 少女杜拉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少女杜拉的故事》是一本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