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1000字

  《如何科学学外语》是一本由[日] 白井恭弘著作,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一):改善我的短板——外语学习

  本书介绍了有关外语学习的各种研究成果,总结了该领域的整体情况,并且论述了实际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方法和策略。内容繁杂,在此一并总结。 第一,外语学习成功与否主要与开始学习年龄、适应性和学习动机相关。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越好,提升学习动机也很关键。每个人的学习适应性不易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第二,母语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所以学习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作用,并且尽可能降低母语中妨碍外语习得部分的影响。母语和外语的差异往往是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所以可以通过扩充外语的“数据库”来克服这个弊端。扩充外语的“数据库”最有效的机制是“理解输入内容和对输出的需求”,再辅以背诵例句,效果会更加突出。学习者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有意识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的自动化掌握固然重要,但光靠这两点不足以成功习得语。最大限度地理解输入内容、最大限度地推动有意识学习的自动 化过程才是外语习得的关键。 有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不成熟,尚不能指导外语习得的实践,但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世上未知总是多于已知,若只顾埋头向前,不学习前人的经验的话,多会浪费时间。棒球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不乏棒球运动员自学成才,但更多的运动员还是通过虚心请教教练,学习同行经验,积极吸收棒球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的成功。人类无法百分之百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机制,就像我们无法完全揭示人性一样。现实虽然不免让人泄气,但无视前人的研究成果终究不是明智之举。 世间的很多问题都源自沟通不畅,说到底,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异文化间的沟通交流。真诚地希望外语学习效率的提高能或多或少地解决一部分世间纷扰。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介绍与外语学习

  如何学好外语?这一问题不仅对外语学习者,对教授外语的教育者来说也是难题。怎样才算是学好了一门外语?满足日常交流?考试优秀?怎样才能学好一门外语?是否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呢?本书就是从学习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本书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探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本章提出语言和语言的相似程度为语言距离。例如,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言距离小于英语和汉语,按理来说,两种语言按照语系、语族、语支逐级区分,越往下语言距离越小。而当母语与外语语言距离小时,并不能简单认为会更容易学一点,因为语言距离小,意味着母语的影响可能更大,也许在外语的语法结构上容易理解,但是在外语的发音上又容易改不了母语的口音。母语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语言迁移”,这种迁移有好有坏。

  第二章探讨外语中的“临界期问题”,即为什么儿童能普遍学好外语,但成年人比较困难。关于“临界期”是否存在很难说,“临界期”在什么年龄段更难说,但外语环境与年龄确实会影响对外语的学习,以及母语可能会作为“过滤器”存在阻碍成年人完全地吸收外语

  第三章讨论什么样的外语学习者更容易成功。这里主要是适应性和动机两种因素。所谓适应性即“语言天赋”,也许一门语言和学习者很“适配”,因此学习者能快速掌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的确有可能有“外语学习障碍”,这和“阅读障碍”一样是存在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耐心教学。而动机可以分为两类,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非功利,后者较功利。动机越强,学好外语的可能性越大。

  第四章介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成果。一般把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有的观点认为学语言纯靠听即可,比如幼儿在大量的听之后突然说出了准确的语句。但显然,光“听”是不够的,小孩儿要不断地和大人对话才会对语言的使用游刃有余起来。因此,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输入”+“输出的需求”。在上一个例子中,小孩儿在说之前必然“想”说,于是会在大脑中思考如何说出来,这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输出。“用外语思考”等同于“演练”。但是理论并没有止步于此,之后又有“有意识习得”和“无意识习得”的区分,前者反映在“死记硬背”,比如成人背单词,后者是“莫名其妙就会了”,比如小孩学习母语。但实际上,一门语言必然经过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幼儿所谓莫名其妙就会说话是建立在大量的无意识听和有意识地“听”上的。但另一方面,一门语言也并非都是有意识地学习才能融会贯通,比如语感。

  第五章,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和外语学习法。受研究者推崇的外语教学法是“交际法”,也称为“传达式教学法”,即重点在于意思传递,而非语言形式上。同时,也要对输出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在输入上,要对质量有所把控,不仅要理解输入的内容,还要对语法进行分析。因此怎样输入,输入什么在学习外语中极为重要。

  第六章,介绍具体的外语学习方法和诀窍。一、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理解内容,背景知识很重要。听力练习要反复听能听懂80%的材料,而不是去听只能听懂20%的材料。可以听双语材料,两种语言轮流听。可以听完看文字材料,这样一份材料既用于听力也用于阅读。二、背诵例句。三、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四、交际策略,比如说话卡壳可以用“well……emmm……you know……”之类的词拖延时间。五、有意义的学习,让新单词与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关联,谐音记忆也可以。六、在语境中记单词,还能记个搭配。七、发音从模仿开始。八、掌握基本语法。九、提高学习动机。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记忆技巧记忆)或认知策略(整理已有知识)等。

  另介绍了两个教育法:(1)自然教育法。贯彻“语法可以留到课后学习,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进行可理解输入练习”方针。(2)输入-互动模式教学,使用当天学习的语法模拟采访现场,进行各种句型、表达的对话练习。

  总之,本书更像作者自言是一种学习外语理论的介绍书,并非是事无巨细的学习外语指导书。但在第六章,确实给予了学习外语的中肯建议。而在教学法上,也看得出来比我受的教育法要先进、有趣很多。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三):怎样才算掌握一门外语

  本文选自《如何科学学外语》前言部分,作者: 白井恭弘 。

  大部分人从初中、高中直至大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最终能学以致用的人却屈指可数。一些人虽然从未去英语国家留学,却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很多举家赴海外工作的家庭 里,出国前英语水平为零的孩子,仅用一年时间其英语水平就超过 了大学毕业的母亲。

  这些差距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的外语学习,大多回避了 “怎样才算掌握一门外语” 这一 问题。我们只为了遵从学校老师的安排,或者为了考个好成绩,而 不断尝试各种外语学习方法。有一些学习者在意识到学校里教的外语不实用后,会自学或者报口语班,但是这些外语学习方法似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很少有人能确切地说出这些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或者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即使有人能列举出一些方 法,也大多只是主观看法。那么,究竟有没有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呢?如果有的话,这种学习方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在美国的大学教授应用语言学,发现美国人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普通美国人很少会遇到需要使用外语的情况。这是美国人外语水平低的最大原因。出于反恐情报分析的需求,美国政府曾拿出大量资金支持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但这些举措似乎并没有改善现状。据后来的新闻报道介绍,美国国务院的外语人才依然稀缺。

  为何会如此呢?我认为是 “外语学习” 方面的研究不足导致的。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便非常重视婴幼儿,尤其是婴儿的教育。美国政府召开了很多有关婴幼儿教育的专家研讨会,甚至在白宫也召开过。专家们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就婴幼儿的教育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惜,“外语学习” 这一课题没有获得专家们的青睐,希望相关的专家学者也能针对外语学习展开更多科学研究。

  研究外语学习势必离不开语言学和心理学,但这两个领域关于外语学习的研究并不充分,都没能完全揭示外语学习的机制。此外,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外语学习的机制,如何高效地学习外语等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是次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外语学习”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逐步发展起来,这就是外语研究的新领域——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简称“二语习得”)。除了探求外语学习机制的理论外,寻找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也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如何科学学外语

  暂无评分

  [日] 白井恭弘 / 2021 / 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四):语言学博士教你如何学外语

  学习第二语言一直让某些同学有苦难言,为什么别人可以和老外对答如流,而自己只能和外国人大眼瞪小眼。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曾经羡慕过那些可以精通好几国语言的人,他们出国不需要翻译软件,只要微微一笑,就可以和老外心领神会地交流。但是理想很完美,现实却很骨感。有时候拼命了学了好几年外语,可是连最基础的考试都过不了。跑错了方向,再怎么努力奔跑都是徒劳。那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想这本书或许可以给你一定参考。

  《如何科学学外语》是应用语言学博士白井恭弘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科普力作,白井恭弘又是在四十七种语言学期刊中名列第二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期刊的编委。他力求揭露语言习得的真相与方法,以过来人的经验让大家少走歪路。方法对了,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作者结合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外语学习研究,为我们如何学好外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学外语是否越早越好?口语重要还是语法重要?输入和输出如何平衡?性格内向的人不适合学外语吗?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外语?为什么学母语几乎找不到失败的例子,但是学习外语很少能够达到母语水平?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但是没关系,只要一本书就可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让一切变得清晰而透彻。这本书适用于各种外语,虽然大部分人是英语学习者,但此书也可用于学习韩语、日语。

  《如何科学学外语》这本书一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文章篇幅都较短,基本上就是每篇文章标题论点讲清楚就行,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第1章从介绍语言距离与语言迁移开始,探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语言、思维方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会成为外语学习的障碍。学习一门外语,可能会改变人们理解世界的角度。

  第2章探讨外语学习中的“临界期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儿童能普遍学好外语,但成年人比较困难,这可以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试图解释年龄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母语过滤器、心理差异等,书中围绕这两个观点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

  第3章讨论什么样的外语学习者更容易成功,尤其是学习者的适应性、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不过,所有外语学习方法都只是具有参考价值,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把“外语达人”的方法照搬过来使用。既然英语已经成为全世界通行的语言,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其作为沟通手段的价值。我们无法改变现状,目前只能去适应,所以还是要努力学习英语。当然,我们也要抛弃对所谓地道口语的盲目追求,接近母语者的英语只是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而已,其本身并没有任何特殊价值。

  第4章介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成果,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虽然很多都还是未解之谜以及有很多争论,但这些可以暂时放放,先从全局观来把握外语的学习机制。对外语学习来言,仅靠单词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第5章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和外语学习法,为了能真正掌握外语,我们要如何应用第4章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呢。整本书的论证都非常科学,完全没有说大话的成份,很多都是基于统计结果说话,未得出结论或还存在争议的,都能有效的指出来,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6章介绍具体的外语学习方法和诀窍。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究竟有哪些呢?例如集中某一领域的输入、背诵例句、每天坚持做一点儿输出。这些方法虽然可能平时我们已经在使用啦,但了解方法背后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确信这些方法的正确性,对学习也有帮助。

  读一读这本书,不光对外语学习者有帮助,也很适合一些从事外语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看到的世界会辽阔很多。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五):普通人成功掌握外语的成功方程式

  前段时间,人大代表建议英语从必修课转为选修课的提议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原因是,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学英语,但最终走向社会后能用到英语的人是少之又少。

  其次,学英语的时间过长,占用了孩子大量玩耍和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数据表明,按每天8小时算,一个孩子最美好的10年,居然有近五分之一的时间在学英语。而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更是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网课等。

  可这样下血本的投资方式却不是成正比的。能够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孩子是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英语真的这么难吗?在《如何科学学外语:语言习得的真相与方法》(后边简称《如何科学学外语》)这本书中,作者从学习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来告诉人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花最短的时间、高效率的学好外语

  作者白井恭弘现任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认知科学系教授,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客座教授,上智大学国际语言信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著有《词汇与语法习得》《东亚心理语言学手册:日语》《外语学习的成功者和失败者》《英语教师的二语习得论入门》《语言的力量——欢迎走进应用语言学的世界》等多部著作。

  其中,《外语学习的成功者和失败者》这本书一经上市,就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甚至连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日语教育能力检定考试都从这本书中出题。而《如何科学学外语》这本书是《外语学习的成功者和失败者》这本书的续作。这本书继续沿用上部著作的宗旨,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作者认为:世间的很多问题都源自沟通不畅,说到底,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异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提起学英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背单词,还是背句型和语法?仿佛想要学好英语,除了大量的背诵之外,再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外语的本质是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媒介。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把它给忽略了。

  到现在,我依稀记得上英语课的情景:老师先让我们阅读一遍;其次老师读一遍,然后找人逐句翻译。最后在黑板上讲解这节课的知识点,和需要背诵的单词、语法和句型。

  作者将这种英语教学法称之为“语言翻译法”。这样的英语学习法,是在中学时期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考试考的是知识点,这样的方法是应对考试的好方法。但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英语教学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学会了,但没有让学生成功掌握一门语言。

  那如何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呢?作为学习者,只要做到以下三点,英语流利说,不是梦。

  一、从背诵单独例句到背诵对话。

  作者认为,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大部分语言,都是由固定句型组成的。而背诵固定的表达、例句和对话,可以扩充我们的外语“数据库”,并且有利于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背诵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些平时容易弄混的知识点。

  或许很多人会有疑惑,为什么还需要背诵对话。这是因为语言的作用是沟通和表达。背诵对话,可以培养我们的对话能力和基本的社交能力。

  因此,在背诵过程中,背诵对话的效果更好。

  二、每天输出一点点,将来成就一大步。

  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如果他只看不实践的话,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学会打篮球。 学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听、不说就等于只看不实践,永远都不会学会和掌握。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写英语日记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很多人都知道写日记是提升自己文笔的一个好方法。同样,写英语日记也有利于提高英语水平。除了写英语日记,我们还可以进行模拟交流,或在大脑里进行对话演练。

  模拟的场景可以是任意采访、和自己的父母对话、或当天所发生的某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每天练习的时候,尽量将当天所学的各种句型都用上,对话演练时间尽量保持在15分钟左右。

  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样可以成为英语达人。

  上学时,我们经常看到一类人,他们对英语有着天然的敏感度,无论多难的知识点,总是一学就会。我们把这类人叫做有语言天赋的人。在书中,作者把语言天赋称为语言适应性。

  可语言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大部分没有语言天赋的人来说,找到兴趣点,学好英语同样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如:有的人对体育感兴趣,那么他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开始学习。他可以通过看杂志、看英语新闻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时间久了,他就会精通这一领域的单词和语句。然后再通过这个领域扩充到其他方面。

  语言的本质就是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拘泥于用同一种方式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为什么儿童可以学好英语,而成人不行?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英语英语水平却平平。在《如何科学学外语》这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语言距离、语言环境以及人们最关心的语言“临界期假说”等方面进行讲解。并针对目前外语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英语的时候很少,根本感觉不到学英语的迫切性。但这并不代表学英语已经不重要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和他国的交流越来越多。掌握一门外语,是一个人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大门。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六):《如何科学学外语》:探究儿童英语启蒙方法,让英语学习更快乐

  1.漫漫外语学习路在学外语这件事情上,我们用了太多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太多的中国学生,投身于英语的学习中,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却不能用英文自如地表达。

  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觉得不值得。近些年来,甚至有很多人叫嚣着取消英语考试。

  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却只增不减。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怀疑外语的重要性,而是重新调整面对外语时候的心态,换一种方式更高效地学习外语

  摆脱了应试教育的需求,我们的外语学习该何去何从。近来,我总是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原因无他,只因为我的孩子三岁了,而他已经很明显地到了语言敏感期。我需要带着他,去更多地学习英语了。

  从带领他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上来看,他的外语学习显然要比我那时候容易很多。这真是让我惊奇的一个发现。

  敏感期可谓是人的第二生命力,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顺势而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敏感期阶段,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只有他们勇敢地尝试,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心得。

  儿童的语言敏感期,通常出现在1.5-3岁之间,而在6-12岁这个阶段,会有一个质的变化。之后,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就会逐渐消失。

  我深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理论的指导。于是,在一路辅助孩子英语启蒙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寻求着英语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白井恭弘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带着对语言学习深深的疑问翻开了日本作家白井恭弘的《如何科学学外语》,作为一个日本人,他更理解亚洲人学习西方语言的痛,作为一个美国加州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博士,他对科学学外语这一方面又有着深入的研究。

  结合着他的理论,我终于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其实大部分时间做的竟然是无用功。我们唯有了解人类习得语言的逻辑,才能从深层次影响自己的行为。

  在“二语学习“方面,他有很多首创性的见解。他认为,母语习得加大了外语习得的难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学外语这件事情上,成年人学得更快,但儿童却学得更好。

  我们的母语习得,是一个天然的过程。因为丰富的语言环境,孩子长期浸润于此,就会习得母语。同样的,如果我们的母语本身就属于西语系统,那么,在学习相似语言的时候,也会更快一些。但东方人学英语,却明显会有更大的难度。不仅仅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还因为语言迁移本身,导致他们相异的地方太多。

  从白井恭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长期浸润的重要性。可事实上,很少有孩子会有这样优质的语言环境。哪怕是把孩子送到英语教学机构,也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事实上,从外语的学习机制上来看,语言是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的。白井恭弘总结出了一条在外语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条件——“输入”+“输出的需求”。孩子在接受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之后,会逐渐在头脑中构建输出的内容,这个过程,就是外语学习特别重要的习得过程。

  我也试验过,当我大量阅读英语读物,大量看美剧时,我也会不自觉地用英语做出回应。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只要我们挑选正确的语言材料,保证浸润的时间,慢慢就会有这种可以习得的语感。哪怕是成年人,我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

  总的来说,学习一门语言,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压力。在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后,我们就别总担忧了。语言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努力,就会有回报。

  在《如何科学学外语》一书中,有一处我颇有感触。那就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众所周知,大多数人的英语学习,无非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求。但离开学校,你会发现,英语的学习需求,依然没有停止。多学一门外语,我们就多了一条看世界的途径。而当我们能够非常流畅地阅读英文原著的时候,你会感谢自己的不放弃。

  我正是在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过程中,重新地开始了英语的学习。《如何科学学外语》更让我坚定了学习的目标,那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

  我要尽我所能地创造优秀的语言环境,让我的孩子充分利用语言敏感期。同时我也没有放弃自己,作为成年人,对于语言我们有着更好的理解力,只要不畏惧,我们依然可以把外语学得很好。

  总的来说,语言的学习任重而道远,但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他们的入门是简单的,持续地深耕下去,这需要我们的毅力,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证可理解性输入的趣味性。

  应试教育的目的只是一时的,我们唯有把外语的学习真正落实到实际应用这一块上来,我们的时间才没有白白浪费。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七):学外语,先搞清楚这几点

  说起任溶溶,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谁。但说起《没头脑和不高兴》,大部分80.90后包括现在的00后可能都看过这本小说,它的作者就是任溶溶。

  除了儿童文学创作,任溶溶还是一名翻译家,曾担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了大量俄、英、意、日等多种文字的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比如《洋葱头历险记》《长袜子皮皮》等等。

  2012年,他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是在2010年获得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许渊冲的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们都熟练使用多国语言,可谓是学习外语的“超级学霸”。而学好外语,好像不是那么容易,但看看别人熟练使用多国外语,似乎学好外语,又不是那么难。

  外语的学习,实际也是有迹可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应用语言学博士,来自日本的白井恭弘在《如何科学学外语》一书中,结合过去到现在的各类研究,分析了学习外语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好的学习方法。

  日语与汉语同源,基于这一点,白井恭弘的《如何科学学外语》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效。

  《如何科学学外语》一共6个章节,从母语的影响、临界期假说、个体差异、学习机制、外语运用、高效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母语,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先不论外国语,就是我们一个地方的人学习另一个地方的方言,也会受到自己本地方言的影响。所以会有“中国式英语”的说法,也有日本人学不好英语的说法。

  白井恭弘认为日本人学习英语的首要障碍是语言距离,就是日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程度几乎为零。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日语至今并没有划分到世界任何一个语系中,目前,日语是一个独立的语系。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人学习日语并不难,因为日语的大多数书写采用的是汉字,而平假名和片假名也多发源于汉字。同样,日本人如果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会觉得汉语容易一些。这就是语言距离的影响。

  而在外语的使用表达中,母语对外语的影响,就称为语言迁移。比如我们在早晨的时候彼此问候,是用“早上好!”而英语是“good morning.”在英语初学者看来,就很奇怪,英语是把“好”放在了最前面。

  而迁移不光表现在语言表达上面,在文化、传统、习惯上也会有各种影响。而这些影响,如果能引发比较积极的结果,就是正向迁移,如果产生不好的结果,就是负向迁移。

  2.

  在外语的学习上,一直有一种“临界期假说”。就是认为在外语的学习上,有一个年龄界限,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就无法在外语的学习上取得成功。而这个临界期,大多数认为是青春期初期。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以前最晚也要在初中开设英语课的原因吧。

  但临界期是否存在,一直也有着争议。

  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的许渊冲先生,27岁才去到法国留学,得以精通法语。任溶溶也是在大学时期才接触到外国文学,并开始学习外语

  实际上,年龄只是制约外语学习的一个因素。制约的主要原因是人脑结构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脑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成年人很难像儿童一样,像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但除了年龄之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环境。

  学习外语的环境不同,会直接导致外语的学习效果不同。比如一些“双语者”,一般指从小生活在国外的外语学习者。他们跟自己的父母可以讲母语,跟外界可以讲外语。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家也讲外语的,那么孩子的母语会退化到只能听,不能说;如果父母在家讲母语的,那么孩子会成为母语与外语都非常好的人。

  3.

  外语是否能学好,个体差异也十分重要。

  我们常常说学习外语特别快的某人有语言天赋,实际上就是他的“外语学习的适应性”非常高。前面提到的两位翻译家,就是属于这类人。

  我们在学校会发现,有的人,可能数学特别优秀,但是英语不太好;有的人,可能会把英语说得跟母语一样好,但其他科目又不太行。这也是外语学习适应性强弱的表现。

  《如何科学学外语》中,对是否能学好外语的个体差异,还从学习的方法不同,性别与性格的不同以及学习动机不同展开了论述。

  可能我们在学校里接触到的英语老师大多是女性,就会觉得女性在语言学习上的天赋优于男性,但实际上,只能说是女性在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优于男性。因为有研究表明,男性在听取单词的能力上优于女性。所以,性别并不是重要影响因素。

  而性格外向者会在语言表达方面优于性格内向者,但在语法、听力等方面,就不一定。

  学习动机也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比如对日本动漫很喜欢的人会主动去学习日语,后者比如要去英美留学而学习英语。而不同动机的驱动力也是不同的。

  4.

  《如何科学学外语》在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讨论了成功掌握外语的判断点。

  首先是搞清楚所学的这门语言的特质,除了单词和语法这类核心要素,其他的还有没有什么是需要掌握的。比如语音、造句的能力、日常交际能力(包括书面交际)以及发生事件时的策略能力。

  实际上,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十分重要。比如学习汉语,就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仁义礼孝廉”,什么是“上下五千年”。

  在外语的学习中,输入和输出同等重要,而输出也是一种输入。在输出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弱点,再重新、反复输入,以改正。这跟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相通的。

  而同种语系的语言,由于具有相似性,通过语言迁移的影响,会学习得比较快。比如学习过英语的人在学习法语的时候,会感觉没那么吃力。但学习日语而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在学习法语的时候,学习效果会远远不如先学习过英语的人。

  5.

  在《如何科学学外语》的最后一部分,白井恭弘介绍了几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学习外语

  专注某一领域。比如一个准备到国外学习医学的学习者,那么就专注医学领域的外语;要学习航空航天的,那就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外语;对电影感兴趣的,就可以专注于电影领域的外语

  在专注的这一领域,由于有母语的基础,一些单词能够结合上下文猜出意思,不会很大程度影响到阅读和听力,可以等阅读或者听力结束之后,在翻查词典。这样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不断积累某一领域的新词汇,在这一领域的外语,就会达到一个特别理想的水平。

  坚持输出。学习外语的人都知道,老师会反复强调“一天不练口生,一天不听耳生”。所以每天的听说读写都是要进行的,哪怕只有10分钟、20分钟,坚持下去,就有效果。

  找准策略。前面有讲到个体差异,的确,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孔子也讲“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个体,学习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举个最佳单的例子,有的人习惯早起学习,有的人习惯晚上学习,这就是一种个体差异,选择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最习惯的方法,最有效的激励,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策略。

  学好外语,并不是一味地记忆单词、背熟语法,也不是背诵课文、看各种原声电影,而是在了解到影响外语学习的各种因素后,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这条路也许很孤独,但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

  《如何科学学外语》读后感(八):究竟有哪些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为什么有些人从未出过国,却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为什么有些人学了12年甚至16年英语,最后还是通通都还给了老师?为什么有些出国前英语零基础的孩子,出国后不到1年就能赶上英语为母语的孩子?近年来,英语的重要性虽然在高考中略有下降,但事实证明,学好英语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最新、最前沿的资料和资讯,实验证明,能够熟练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儿童,其认知水平更高,更倾向于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TED演讲:双语学习对大脑的益处

  但是,如何才能学好英语?究竟有没有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销应用语言学博士白井恭弘在《如何科学学外语》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方法的确是有的。虽然不是所有跟第二语言习得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目前研究积累的科学成果,已经可以解答我们很多有关学习英语的困惑了。

  人民邮电出版社

  01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学好英语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语言距离,即第二外语和母语之间的距离。而这个距离的远近会影响第二外语掌握的难易度。

  比如,同样是学习英语,法国人学得肯定会比中国人快。但论学习日语,法国人却未必比得上中国人的学习速度了。

  换言之,一个人的母语是会对其第二外语的习得产生较大影响的。举个例子。中文里有一句话叫做“不用谢”,很多人第一次用英语说这句话的时候,常常会说成Not thanks,但实际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t’s nothing。这种中式英语(Chinglish),正是来源于我们的母语(中文)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而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普遍会认为,儿童可以比成人更快、更好地掌握外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作者也提醒家长,送孩子去国际学校上学,固然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外语,但有可能会出现因为孩子无法适应国际学校的环境而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

  除了母语,文化背景也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影响。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发现美国人实在太热情了。不论认不认识你,一上来就是一句“How are you?”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是真的很关心我,所以我通常会回答他们一大段话。但是,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一种寒暄,跟中国人以前打招呼喜欢说“你吃了吗?”一样。

  这种现象就叫做“语用迁移”或者“社会语言学迁移”。在书中,作者还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初次学习日语的外国人,在受到别人的夸奖(如“你的日语说得真好!”)后,因为不会使用自谦的话(如“哪里,我还差得远呢。”)来回答,所以常常被日本人误解为是个“狂妄自大”的人。这样的例子放到中国,似乎也很适用。

  这也告诉我们,学习一门外语,不单单是学习单词、发音、语法那么简单,你是否能理解或者说愿意去钻研对方的文化,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就带出了是否能学好英语的第二个考量点:学习动机。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大概在6年前,不知为何,我突然萌生了要学习更多语言的想法。当时选择的语言是日语和法语。3个月过去后,我的日语已经基本达到了N4的水平,而法语还在起步阶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后来,我仔细思考,终于发现,原因很简单。我虽然想学法语,但对法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与之相反的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看日本动漫和电视剧,所以学习之余,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日本这个国家。所以,到了今天,我的法语除了会说个谢谢(Merci),其余都忘了。而日语虽然没有再去考级,但去日本带队旅游的时候,基本是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的。

  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的罗伯特·加德纳(Robert Gardner)教授,把我对日语学习的这种动机称为“融合型动机”,这种动机相比较于学习外语只是为了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型动机”,要更能促使学习者产生长期、持续的学习意愿,进而取得不错的学习成果。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好英语,那么,不妨扪心问一问自己,我学好英语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这种动机是否能支持我保持学习热情?我是否愿意去了解那些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呢?

  02

  什么是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

  说到学习英语的方法,你会想到什么呢?

  因为在国际学校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我发现,中教和外教在教学英语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中教一般会强调语法的学习,带着学生们一边读课文,一边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但是,外教一般是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创造很多使用英语的场景。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呢?

  其实,两者之间,严格来说,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如果你学习的目的是要获得将英语翻译成中文的能力,那么,中教的方法就很好了。但如果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流,那么,你跟着中教学可能就不会那么高效了。

  不过,不管教师使用的哪一种方法,作者认为,学习者和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的输入(听和读)。研究显示,优先进行听力练习的学习者,明显优于从一开始就练习“说”的学习者。而如果在没有掌握正确的语言用法之前就一味地输出(说),那么,很有可能会把错误的语言用法,形成习惯保留下来,甚至很难再改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说和写就不重要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克拉申教授认为,即使没有实质性的输出行为(开口说话),只要有输入以及输出的需求,那么,学生就会在大脑中对语言表达进行“演练”,这种大脑中的“演练”也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相较于只让学生阅读英文书籍和材料,阅读+讨论这种教学法,对学生的成绩提升更为明显。

  既然输入很重要,那么,有哪些学习方法是我们平时可以使用的呢?

  书中,作者列出了这样几种方法:

  03

  最后的话

  不过,作者自己也说,学习外语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方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你。所以,每一个学习者最终还是要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策略。

  当然,在第二语言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比如是否存在最佳学习外语的年龄,是否存在学习语言的天赋等等。但有这样一本书,不是只从自己的学习经验,而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外语学习的机制和方法。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外语。圣经中记载,人类本来说的是一种语言。他们曾联合起来兴建了一座能够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但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将塔毁去,并让人类开始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

  所以,我想,我们之所以不断研究如何学好外语,是否也是为了有一天,这世间不会再存在因为语言而沟通不畅的问题呢?

  正如作者在最后所说的那样,“希望各位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提高外语学习和教学效率。世间的很多问题都源自沟通不畅,说到底,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异文化间的沟通交流。我真诚地希望外语学习效率的提高或多或少地解决一部分世间纷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学学  科学学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外语  外语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心最累.情最苦

      才在网上看到一篇日志,男人说: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刻骨铭心的爱了三年的女朋友,竟然是做小姐的。欺骗和伤心让他把自己灌醉来...(展开)

美文

 影惊鸿

 四月,又到一年金明池宴,独倚高台一隅,亭台间,望极远方雁飞,近处繁华喧闹,眼前杯盏交映。静处于醉然之间。  弦歌起,高台外,一曲惊鸿。粉衣飘舞,长袖余回,凭栏...(展开)

美文

 《清史讲义》读后感锦集

 《清史讲义》是一本由孟森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