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故事里的人生(221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该文1924年6月28日刊发在《申报》上,全文如下: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作者感言:我们从故纸堆里翻出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是想提醒世人,现实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大有人在,“差不多现象”比比皆是,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危害,而我们却往往浑然不觉。走进政府、企业、学校、商场,乃至于在大街上,我们随时都可以听到马马虎虎、还行吧、过得去、基本上、一般化、大体、大约、大概、似乎、好像、可能、也许之类的表述,就是在政府的文件报告和企业的规划总结里,也不乏这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根本叫不了真的东西。

  先让我们来看看“差不多”与“不差”之间到底差了什么。北京奥运百米决赛,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72的成绩夺得冠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选手汤普森以9秒89的成绩屈居第二,汤普森只比博尔特差了0.17秒,只不过是瞬间的差距,可全世界都记住了博尔特的名字,而汤普森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世人的心里,冠军之外,其余的远动员都是一样的不值一提。战斗中,甲乙双方从东西两侧同时抢占同一个山头,双方从起点到山顶的距离相等,又是同时起步,甲方只比乙方晚了两三步,结果乙方全歼甲方。对于数百米的山坡来说,两三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距离,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两三步,让甲方全军覆没。两个剑客狭路相逢,两人功夫和力气不差上下,如果甲是100,乙则是99.9,只差0.1,而就是这0.1的差距,乙最终死在甲的剑下。两个规模相同的制鞋企业,竞争同一市场,两家产品的质量都是上乘,没有差别,而其中一方仅以鞋口有一个小装饰而胜出。取胜的企业越做越大,后来成了知名企业,而失败的企业因没有销路而逐渐萎缩,最后倒闭关门。由此可以看出,不差上下的只是“量的积累”,而“差”的那一点点,恰恰是最关键的“质的飞跃”,差不多就是有差距,有差距就是差很多,平凡与不平凡、差不多与不差之间,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超越,而这一点点超越,往往会造成巨大分野,使一个剑客胜利,另一个剑客死亡;使一个企业兴旺,另一个企业倒闭。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说,你打算走一百里路,走完了九十里才算走到一半,最后十里的重要程度占到一半。其实,如果走到九十九里就停止了,只差一里没有走完,也是半途而废。由此我们联想到一种常见的抱怨现象:我们俩同时到这个部门工作,资历、能力、工作成效都不差上下,为什么他能晋级我不能晋级?为什么他能受奖我不能受奖?也许,你和他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恰恰是最关键的,却被你放弃了。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差不多现象”的病因。“差不多现象”源于人的惰性心理和平庸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求甚解、不精益求精、不追求卓越、不争取完美、不关注细节、不重视基础;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不求全面到位,只求基本可以;不讲认真,得过且过;不肯尽力,少干即止;不能守时,拖拖拉拉。持有“差不多”心态的人,缺乏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奋斗目标小,工作标准低,没有生机活力,更无创造力。似想,这样的人能做出辉煌的事业吗?一个企业,这样的人多了,不倒闭才怪呢。

  其实,我们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存有“差不多”心理,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并没有形成“差不多”心态,所以,消除“差不多”心理,防止它形成气候,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必要。

  消除“差不多”心理,关键在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卓越意识,一个勇于担当和追求卓越的人,生命之舟永远不会在“差不多”的港湾搁浅。

  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就死在差不多上,故事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胡适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说国人“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全盘否定,无疑是错误的结论。胡适,作为一名大师级学者,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其实,胡适之所故意夸大其词地这样说,是为了引起国人对“差不多”危害的高度重视,希望国人克服这一毛病。其实,“差不多”现象不是中国的专利,全世界人身上都有,只不过中国人尤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故事里的人生  差不多  差不多词条  先生  先生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221  221词条  故事里的人生词条  
随笔

 中秋节和国庆节感言

中秋节和国庆节感言■ 鲁迅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思念,是一种臻纯、美好,无论是对在与不在的那个人、那份感情。不再的,一定痛悔;在的,又不得团聚。...(展开)

随笔

 简单岂容易

 我们的大脑太神秘,我们的生活错综复杂。好些所谓的大师经常劝解众人要看淡一切,你的思想简单了,所有的也就不再复杂,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谁呢?我承认自己做不到。  ...(展开)

随笔

 我的爷爷

 我从小就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原来爷爷在我爸爸都还只有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爷爷是在六几年过苦日子的时候离开的,死时才三十多岁,当时可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啊。他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