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二)

精彩文章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二)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三)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四)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五)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六)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七)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第八)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九)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一)

《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十二)

作者:李超

木郁泄之。

越鞠丸

(木郁因于寒,宜柴桂姜汤;因于湿,宜茵陈蒿汤;因于情志,宜逍遥散。木郁则气血饮食皆病,则宜越鞠丸。愚临证多以越鞠丸合用柴胡剂等。

参看医案

木郁胃困

黑山栀  神曲  茯苓  大麦芽  青皮 橘红)

此劳伤营卫,寒热时作,心悸胸痛,怕其失血。

小建中汤加芍加牡蛎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叶氏于小建中汤中再加白芍、牡蛎,增其酸敛,助其咸软镇涩,则肝风攻冲作乱减。)

温邪咳嗽。

薄荷 连轺 花粉 桔梗生草

酒客挟湿发热,疹未宣达,湿温内郁,蒸黄脘痹。法宜和之。

茵陈 广白 豆卷 桔梗生草

(化湿和中兼以解表。大豆黄卷似是方中君药,功善清热,除湿,解表,用于暑湿发热,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水肿胀满等茵陈、茯苓皮、大腹皮等皆是化湿之品。)

久利盗汗,恶心形凛,肌发红点如瘾,虚中挟邪耳。

谷芽 木瓜 半夏曲 荷叶蒂

(虚中夹邪,正中其要,用药以和胃化湿为主,无补虚之品,亦无祛邪之药,不解其理。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尚有利尿通阳解表之理,而本案功善化湿,似亦可通阳,但予案中虚劳则无益。)

动怒阳升血发。

生地 山漆汁川石斛 茯神豆皮 花蕊石

(当是咯血之治,花蕊石降气止血,兼补阴敛阳,养肝息风治疗。)

脉弦滑,痰饮内阻,左肢麻木,疟后致此。由伏湿未净,升降之机失司,是以酿为浊邪耳。

生于朮 橘红 白蒺藜枳实 茯苓

(参照医案:脉弦涩,肢麻痰多,阴血颇亏,虽有痰阻,以末治之。

枸杞子  浙江黄菊   茯神   白蒺藜   橹豆净衣   桑叶

两案皆是肢体偏麻,前案邪实为主,故治疗以行气化痰祛实为主,而后案则以正虚为主,故治疗暂以扶正为主,兼以补虚。)

肺脾气失肃降之司,食下呕逆,吐出瘀浊,气宣血自和。

枇杷叶 紫菀须 降香汁白桔梗

(吐血之治,降胃为主。枇杷叶、苏子、降香、枳壳功善下行,自是无疑。桔梗之用,愚意清热降气为主,非是载药上行之功,以桔梗甘草汤治疗咽痛、加味桔梗汤治疗吐血证之。)

喜饮热酒,胃络积热血瘀,中脘痹痛,谷食渐减,脉来弦涩。年已望五,最虑营枯气结,他日有关格之患。 

半夏延胡酒法丸

(酒客多湿热,故不喜甘,湿热中阻,不通则痛,年近五旬,阴阳俱衰而酒热内存,故英枯而气结。虽不知半夏延胡酒法丸为何物,但以半夏、延胡命名,则知方善运化能复中焦之功,结合病症,揣测方中亦有清热化湿活血之品。)

脾弱少运,食下

焦术 广木香人参 砂仁壳

(茯苓饮变化,加砂仁、木香,减枳壳、生姜而成。)

形寒咳嗽,脉小。

杏仁 桂枝 炙草 花粉大枣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而成,方含天花粉,揣测除形寒咳嗽外,尚有内热津伤。)

气弱神倦食减。

谷芽 半曲 茯苓 木瓜煨姜

(脾阳虚弱,寒湿中阻,二陈汤化裁。)

哕逆脉弦,胃虚木乘使然。

半夏 木瓜 川石斛 广皮白

(疏肝和胃,方中木瓜应是平肝之用,功善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石斛则是补胃要药,《神农本草经》载其“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脉小肢麻,属阳微失护,痰饮内阻,日久有类中之患。

朮附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陈修园、喻嘉言等皆以此方治疗脾肾阳虚之类中风,刘渡舟先生亦从阳虚水泛解释此方,可参.)

不忘初心,做一个好医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未刻本叶氏医案》摘录并简评  叶氏  叶氏词条  刻本  刻本词条  医案  医案词条  简评  简评词条  摘录  摘录词条  
养生

 天干起静电悄悄来伤人

冬季天气干燥,容易产生静电。记者近日从解放军301医院获悉,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等患者,要提防静电危害。    解放军301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徐勇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