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张廷发夫妇相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路

  战争年代的夫妻加战友

 

  走进张廷发同志客厅,有三代领导人的画像,中央军事委员会在他80岁时送的花篮,不过最具意味的是张廷发将军自己的“作品”——一幅刚劲有力的书法。这幅书法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大字:竹。是竹能抒意?还是将军好竹?看完旁边的一段注言后,便可得知。那段文字是这般“赠老伴培玉——竹坚硬挺拔青翠有高贵素雅的美誉——1998年6月战友廷发。”

 

  看了这题字,先从悬挂位置上就能发现其不一般。因为它居厅堂正中而挂,在形式上,将军是有意突出。再从注文上分析,将军是书“赠老伴”,落款是“战友廷发”。老伴加战友,战友式的老伴,反映出革命爱情的浪漫特色,最后我们谈到遒劲有力的“竹”字。拆开竹字,便是两个个字,从形伴至神伴,笔者提出是捡自偶得?还是思之必然?将军以笑作答,留给我们去琢磨。

 

  其实并不用琢磨,从我们现实见到的情形,便可以看到这种从字到画,从形到神,从艺术到生活的图景。

 

  谈起他们的婚恋情感,两位老人陷入美好的回忆之中。那是在张廷发将军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时,当时他是刘邓大军的作战处长,不料,接到妻子病故的噩耗……失去亲人,他异常痛苦。而在战争条件下,他只能把痛苦压在心底,全力投入实施刘邓在汉水流域站稳脚跟、打开局面的战略。

 

  1948年,眼看就要取得全国胜利,将士们即将与亲人团聚,而张廷发却形单影只,一直沉浸在对亡妻的回忆里。

 

  也就在这时,18岁的姑娘熊培玉进入他的视界里。

 

  当时青春正像鲜花一样的熊培玉出身于武汉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她父亲一生教古文,两袖清风,是善良的母亲把她们六兄妹拉扯成人。

 

  熊培玉排行第三,小善熟文,在读女中时思想就要求进步,在解放前夕就参加了革命大学。1951年,她同许多进步的革命青年一道,到了襄阳搞土改,在这里,她的感情世界荡起涟漪。

 

  当时,许多人都知道土改工作队里来了一位工作风风火火的女队员。于是,便有了张廷发的同事和部下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在张司令的爱人去世之后,他不仅悲痛万分,而且还拉扯着一个四岁的小孩,大家都知道,要彻底胜利了,张司令的日子不能这样过下去。所以,便纷纷撮合这一对老夫少妻。

 

  身经百战的张廷发和初出茅屋的熊培玉被人们以谈工作为名推进那间会议室里,但这种方式让两个人都没法自然和适应。而最令熊培玉糊涂的是面前这个比自己大一轮、弄不清是多大的官,更是不能轻松和平静。尽管张廷发端茶递水,问寒问暖,熊培玉不敢吭声,红扑扑的脸蛋随着扑嗵扑嗵的心跳,硬是不敢直视前面这位当地最高司令官。

 

  倒是张廷发是个快人快语、直去直来的人,他讲起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身世和自己的感情。说到亡妻与幼子,他禁不住热泪潸潸。男人也有泪,吸引了年轻而又单纯的少女之心。她眼睛模糊了,而眼泪又使那诱人的眸子明亮了。她突然感到自己找到一棵可倚可靠的大树,找到一副厚实而温暖的胸膛。

 

  在张廷发的眼中,熊培玉外表端庄秀丽,思想单纯宁静,言行举止落落大方,热爱工作,踏实肯干,这是他理想的人生伴侣。所以,一见钟情,只有半个月,就闪电般地登记结婚了。

 

  当许多人把战争年代的同志婚姻中的组织介绍,上下级撮合说成是一种“捆绑婚姻”时,张廷发将军则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对战争中的爱情则有另一种说法:

 

  “那时的感情虽有些特殊,但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参加革命,都是同志,这就是基础。而同志的基础则比任何基础都为重要,它应当是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情感!”张廷发拉着熊培玉的手说:“我们的爱情恩爱至今就是证明!”  熊培玉同张廷发结婚时,还给家人隐藏着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没把姑爷是二婚告诉家人。在湖北,婚俗上比较忌做“填房”。不告诉家人,是怕节外生枝,但在一年多后张廷发准备待令入朝作战时,熊培玉的秘密已是公开的事情了。

 

  当时张廷发受命入朝时,他已被提拔为副军长。按规定熊培玉可以随张廷发北上,在志愿军安东后方留守处。但熊培玉不是那种拖丈夫后腿的人,丈夫一接到命令,她就决定去学习。此刻,她已是一个有出生三个月的女儿的母亲。为了学习方便,她选择在武汉学医。当她回到武汉时,不仅带着自己三个月的女儿,还带着张廷发同前妻的幼子。她一出现在武汉老家,一切闲言碎语都出来了。从这时开始她不仅要承担婚姻选择上人们的不理解,同时,也开始了军人妻子的牛郎织女生活。

 

  “就凭这一点,她就是一个勇于承担困难、风雨同舟的好同志,好妻子”。张廷发将军晚年仍赞叹其妻当年的壮举。

 

  大约在两年后,张廷发被任命为空军第一副参谋长,熊培玉这时才带着孩子与丈夫在北京团聚。夫妻相见,喜不自禁,看着孩子都已长大,而且一个个白白胖胖,张廷发更是感激。而熊培玉见丈夫黑了、瘦了,但更精神,更忙碌,而且见到她对孩子更亲热,更体贴了,更是喜不自禁,认定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军人!

 

  北京的天伦之乐是短暂的。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张廷发鼓励妻子学习和上进。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又很快进入医大学习,正儿八经地成为一个学子。

 

  那一阵,可真苦了张廷发,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还要回家照料孩子,大的可以自己找点吃的、喝的,小的嗷嗷待哺,那日子,真叫张廷发费了不少劲。

 

  张廷发很乐观,三座大山都推翻了,还对付不了三个小家伙。他除了请人帮忙,还对三个小家伙采用军事化管理,大带中,中带小,一个一个地带,衣服一套一套传下来,晚上一个一个哄着睡,硬是靠支持、关心和理解,把日子过到1958年熊培玉毕业。

 

  艰难岁月中的情感支撑

 

  后来的日子,应当好了。但没想到更难了。

  到了六十年代,熊培玉在空军总医院当了医生,张廷发升任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按理说孩子大了,职务高了,人生顺利了。但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政治风暴又降落在这个家庭。多少年后,张廷发和熊培玉深有感慨,战争年代的爱情,不仅要克服艰难困苦,更要穿过那扑朔迷离的政治风云。

 

  “文革”一开始,张廷发就被林彪、吴法宪一伙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倒。起初,张廷发还上班,就是回家后闷闷不乐。熊培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有一句无一句地说:“这城市里太闷,还不如我们到武汉和你老家好,我们可以到你老家种地去,过几天舒服日子。”这样的话无疑在告诉将军,不管遇到什么事,哪怕种地我也同你在一起。这话张廷发是心领神会的。

 

  除了政治上的压力外,家庭也多遭不幸。

 

  1959年,熊培玉因病做了子宫切除手术。两年之后,她又做胆囊切除手术。1964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总是突然跌跤,起先一点感觉也没有,就这样,她还坚持为别人治病,细心照料张廷发和孩子的生活,有时在家里、在路上和在工作岗位上,她跌倒就爬起来,照常忙这忙那,她只是说有时两腿没有劲,不愿分张廷发的心。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文革”前夕。

 

  “文革”开始后,一次陪同张廷发批斗,熊培玉与造反派讲理对方不听,她就双腿发软,瘫倒在地。从此,再也无力站起来。

 

  医生诊断熊培玉患血管痉挛,血栓偏瘫。但造反派不信,他们找来一根像钉子般的针在她腿上乱扎,直至熊培玉毫无反应才算罢休。熊培玉瘫痪了!

 

  “我年纪轻轻,就落下这身病……”望着丈夫,熊培玉说不下去了。

 

  “你会好起来的,但不能急。”张廷发理解妻子的心情。  妻子偏瘫之后上厕所是一个大难题,张廷发便给她准备了一个便盆,每天都要来回倒几次,他从不嫌弃;夏天屋子里气味很大,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呆着不会好受,便不分早晚地扶妻子到处走走。他扶着妻子坚持不懈锻炼,以使她的肌肉不致于萎缩。不管是在关押流动期间,还是在空军大院,人们都可以看到这对老伴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冬天走到春天。林荫道上,张廷发的肩膀上托着病重的妻子,那是大写的“人”字,一个可贵的“人”字。

 

  熊培玉的病的确是在张廷发的精心护理下发生了奇迹。往前走!再往前走!就是在这种命令式的关爱中,奇迹终于出现了,她站起来了,她真的站起来了!

 

  站起来的熊培玉又开始把日夜操劳的将军送出门,迎进门,家里一切料理得周周全全,一个完整的家庭又开始充满生机!

 

  老年大学的夫妻同学

 

  在党的十三大上,张廷发正式退出中央和军队领导职务。同许多老同志一样,张廷发退下来也有许多寂闷和不适应,熊培玉待一切退职安排就序之后,便给张廷发慎重讲了一件事:“廷发同志你几乎关怀、安排了我大半生,我有一项要求你答不答应?”

 

  “你说说看呗!”

 

  “好!我有一个建议,你休息了,听听我这个医生的。一是休息要规律;二是多和我们的孩子们在一起;三是练练书法,有点爱好!”说着,她把买好的笔墨纸张拿了出来,并告诉他已在老年大学书法学习班给他报了名。

 

  听老伴这么一讲,张廷发马上答道:“好!好!好!我听你的。这一次你当司令了!”

 

  张廷发理解老伴的用心,他也说到做到。从此以后,老年大学书法班又多了一对夫妻学生,许多人因与张廷发将军是同学而引以为荣。张廷发学书法同过去部队工作一样,特别认真,经过不长一段时间学习,他掌握了基本要领。从此,日练书法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练就之后第一幅作品便是赠夫人一个“竹”,其中不知几多感激,几多深情。

 

  如今,张廷发将军“灵气”加“豪气”与“志气”的书法,在京城有许多人作为收藏品,听说还有人认为张将军作品如办个人书法展出是颇有意义的。

 

  除学书法,还关心党、国家和军队大事及人民疾苦,张廷发晚年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教育子女。

 

  1997年9月,重病缠身的熊培玉再次被诊断得了癌症。经医生诊断,必须手术治疗。一想到这个年纪大手术其痛苦不言而喻,熊培玉真不想去医院了,但恐自己走得太早,对张廷发打击太大,她还是大胆地上了手术台。

 

  住院3个月,张廷发几乎是天天陪同。在医院,老两口相敬如宾,令年轻人都感叹这爱情的耐力。真情的作用是巨大的,病人血压没升高、心率没加快。医生也感叹没见过心理状态这么好的病人。

 

  病床旁边,夫妻静守在一起,熊培玉脸上挂满微笑。

 

  “你是好人!好人是有好报的!”

 

  “你我都是共产党员!”张廷发打趣道:“共产党员可不能迷信哟!”

 

  “这不是迷信,这也是事物的规律!”熊培玉严肃地说道。顺着这话,病房里传出一阵阵笑声。

 

  熊培玉顺利出院了,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家庭又开始了新的生活。熊培玉恢复了健康,张廷发则虽已80岁高龄,但比同龄人都显得年轻健壮。

 

  “七十有八华诞喜/相濡以沫四六年/视君年年康尔寿/我愿伴君到百年!”这是熊培玉几年前在张廷发生日时作的诗。一首用情和爱铸成的诗篇将伴随他们走向新世纪!

 

  来源:《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廷发  张廷发词条  坎坷  坎坷词条  夫妇  夫妇词条  走过  走过词条  风雨  风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