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杨连第老伴闫奶奶:没想到还有人记得连第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连第。”89岁的闫福珍奶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杨连第的老伴,丈夫去世时她年仅34岁,此后整整55年,独自一人拉扯着四个孩子,未曾再嫁。

  三十“高龄”穿上军装

  年过花甲的杨长林总爱凝望自家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那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与他有几分相似,“爸爸牺牲时我才9岁,但此前三年,他几乎没在家和我们团聚过。”

  杨长林说,父亲杨连第出生于北辰区的贫农家庭,从小就受地主剥削压迫,家里穷,孩子也多,经常是上顿不接下顿。为了养家糊口,他和爷爷卖菜卖鱼,9岁就做学徒工,12岁又学当电工,还在工厂做过工人。

  “1949年1月份,天津解放,当时部队招技术工人,我爸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当时是6岁。”杨长林说自己隐约记得,后来父亲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1支队第1桥梁大队第3连的随军职工。

  此后,部队要往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受伤的士兵要退下来,新兵也要前往前线。可是,日本人将铁路要道8号桥炸毁,杨连第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大桥修好,可被炸毁的8号桥只剩下五个孤零零的桥墩,每个相隔七八米,桥墩上就有一个60厘米长、5厘米宽的铁脚板,高度也不一致,想要爬上桥墩更是难上加难。

  “大伙谁都不敢吭气,就我爸主动要求上桥工作。”杨长林说,当年部队领导也曾问:杨连第是否有把握?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当过电工,我有把握。”

  就这样,杨连第拿着一根竿子,钩住铁脚板,用工具固定好,小心翼翼地往桥上爬,由于竿子短,够不到桥墩顶部,只见杨连第居然在铁脚板上蹦了起来,恰巧钩住顶部!

  此后,大家都按照他的指挥,用同样的方法爬上了桥墩,将桥墩刨得高度一致,全然不顾满手血泡,此后又采用爆破方法,用水泥袋子包裹着炸药,仅用一块木板做掩板,和一个战友连续爆了三天三夜,提前12天完成任务。

  此次任务让杨连第一举成名,被授予“登高英雄”荣誉称号。

  1950年9月,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父亲是铁道部的工人,还不是军人,后来部队领导问我父亲‘你愿不愿意穿军装?’我父亲乐坏了,马上就回答‘愿意。’。”杨长林说,父亲由此就正式成为军人,在“三十高龄”的时候穿上了军装,并第一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抢修大桥屡立功勋

  有关父亲当年的战斗经历和牺牲细节,杨长林都是在读中学后,才从母亲和部队领导口中获知的。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连第随部队进驻朝鲜。

  前方需要大量弹药,可是运输要道沸流江大桥被敌人炸断了,上级指示必须在7天内修复。杨连第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到4连帮助抢修大桥。

  抢修工作大部分是在夜间进行,黑暗中,杨连第与战友们用起重机一点一点起钢梁,可是两夜过去了,工作进度不大,这可急坏了杨连第。他仔细观察敌机空袭的规律,发觉趁空袭的间隙,抓紧时间抢修能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高。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同意后,他带领8个同志开始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白天抢修。当4架敌机出现在上空时,杨连第指挥大家隐蔽,自己仍在桥上工作!工程进展明显地加快了,沸流江桥提前3天修复,江岸上堆积的粮食、弹药等物质又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1951年7月,杨连第已升为副排长,与战友们转战到著名的清川江大桥。

  清川江大桥是满浦、平壤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战争所需要的粮食、弹药、武器不分昼夜川流不息地通过这里运往前线。

  上级命令8天完成修复任务,杨连第奉命带1个排执行任务。首先他用了2夜1天的时间搭成了一座人行浮桥,但由于连降暴雨,不仅浮桥被冲击,新搭起的大桥桥墩也被冲得东倒西歪,这时团部紧急发出命令,改变了施工计划,调杨连第到对岸协助2连搭桥,他又与2连的同志们一起研究了搭浮桥的办法,当他的目光接触到钢板梁和突出桥面的压梁枕木时,忽然眼睛一亮,想出了“搭吊桥”的办法,随即与战友们连续奋战30余昼夜,先后搭浮桥12次,克服了40年来所遇到的罕见洪水,最后终于创造出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给桥梁两岸铺平了道路,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在洪水期中保证了前方军需物资的供应。

  “这个工程完成得太漂亮了!”杨长林说,此后两个月,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国做报告,杨连第在接受毛主席接见后,返回天津做报告,报告会地点距离自家仅仅500米,“当时有人跟我说‘你爸爸来了,演讲的是你爸爸’,我还不相信,偷偷地走到会场主席台后面,一看真的是我爸爸。”杨长林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说小小的自己偷偷喊了声“爸爸”,可爸爸没理他,直到会议结束,才把他搂到身边,那天领导准了杨连第一个晚上的假,但他也没有回家,而是继续忙着和各界群众座谈。

  “报告会结束后,爸爸就又回到了朝鲜。”杨长林的泪水已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次会场上的相见会是和父亲的永诀。

  返回朝鲜后,杨连第已经升为技术副连长了,主要工作就是检修军事要道清川江大桥。

  1952年5月15日下午,杨连第在会议休息的间隙,带着战士们在清川江桥上检修时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移动了5厘米,立即派人抬来压机准备移正钢梁,“我爸特别敬业,其实开会休息的间隙别人都聊天喝茶,他非得要再检查工程。”杨长林说,危险就在此刻悄悄逼近了杨连第,他在指挥部队起重钢梁时,一枚敌军投下的定时炸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人民的安宁,年仅33岁的杨连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儿女入伍三军全齐

  89岁高龄的闫福珍老人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1952年的夏天,那个如今天一般炙热晴朗的夏日,邮递员为她送来一封信,“我不识字。”老人说,杨连第参加抗美援朝后,经常是很久都不来一封信,因此她将每封信都视若珍宝,火速找来了同院的邻居,请人家帮忙念念。

  “人家一张口就又停住了,我笨,也没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老人说,邻居很麻利地拆开了牛皮纸信封,扫了一眼信纸欲言又止,然后就匆匆将信纸折好塞回信封,告诉她没什么事,过些日子就会有部队领导上家里来,然后匆匆转身离开。

  老人天真地认为,丈夫在前线真的很好,甚至告诉公婆和孩子们他很快就要回家,直到几天后,一群穿着军装、干部模样的人走进自家土屋,她才明白发生了什么,才明白那封信上写着什么。

  原来,那是一封阵亡通知书,邻居在看到“牺牲”二字的时候,害怕她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好心地隐瞒了。那一年,老大杨长林9岁、老二7岁、老三5岁、老四尚未出世。

  “爷爷奶奶和妈妈的眼泪都快哭干了。”杨长林说着,用力握了握母亲枯干的手,他说最让一家人感到欣慰的就是各级领导对全家人的关怀,没有这份温暖,一家人很难挺过那段岁月。

  那时,正值建国初期,国家经济也很困难,但为了保证杨家老小的生活,政府专门派人送来了米面油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并帮忙修缮住房,“我爸一天到晚在外忙,我们家房子都快塌了。”

  杨连第所在的连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金日成主席也专门授予杨连第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以及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在毛主席的要求下,杨连第烈士的遗体被迁回祖国,安置在沈阳烈士陵园。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全部参军入伍,“我是海军,我妹妹是陆军,弟弟是空军。”杨长林说起一家人的军旅生活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笑话呢: 1985年,母亲随烈士家属代表团来到朝鲜,并在宴会上见到了金日成主席,金主席向老人家敬酒时说,“我先祝革命的老妈妈健康长寿,再祝三军总司令愉快顺利。”

  老人非常诧异,说能够理解革命老妈妈的含义,却不明白“三军总司令”从何而来,金日成开怀大笑:“您的儿女分布海陆空三军,您不就是三军总司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杨连第  杨连第词条  老伴  老伴词条  奶奶  奶奶词条  没想到  没想到词条  记得  记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