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论毛泽东平等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追求平等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平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深深影响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毛泽东平等观,总结其追求平等理想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平等思想及其实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直面中国的社会实际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平等思想,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

  (一)政治上实现人民主权

  毛泽东认为人民的国家才能保护人民,人民群众要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政治上实现人民主权。

  对于中国的人民主权,根据我国国情,毛泽东首先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他说,新中国就是要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驰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它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对少数敌人的专政。其次,他主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他说:“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再次,他主张建立民主监督制度。他认为,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人民群众监督自己的代表,使少数管理者始终按人民的意志办事,必要时,人民也有权以主人的身份直接或间接撤换自己的代表。只有这样,国家权力才会永远平等地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受人民的支配和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领导制定了宪法确认这些制度的建立,人民主权制度在我国由此建立了起来。

  (二)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供给分配制

  经济平等的实质是要求生产资料占有的平等和生活资料分配机会均等,正确解决这两大问题是实现经济平等的核心和关键。

  毛泽东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少数私人大量占有社会财富,是造成社会存在剥削,导致社会经济关系不平等的最重要的经济根源,而公有制因为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根本上铲除人对人剥削、奴役的基础,能为平等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创造最根本的前提条件。他明确提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为着建立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新中国建立伊始,他就领导党和政府对官僚资本进行了无偿没收,对地主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随后又领导开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他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尽快使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转变。他相信,一旦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来,人与人在生产中就会形成平等的关系,“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越”。

  对于分配制度,建国后,毛泽东曾一度也主张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方面的误解,他始终认为这里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会形成两极分化,导致新的不平等。他十分欣赏战争年代的供给制,认为这种分配方式比较公平。1958年,他在北戴河会议上说:“过去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是先进的,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过供给制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作风;而体现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有很大的弊端,在社会主义不是非要实行不可的制度。”他在人民公社化推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就是希望逐步“取消薪水制,恢复供给制”。尽管毛泽东这种思想后来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严重困难,但直到1974年他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还说:我国“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三)社会生活中消除社会分工,整合社会阶层

  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导致了人们身份、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特权阶层的产生,平等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应该是消除社会分工,整合社会阶层,使所有人在社会地位、威望和尊严等方面都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并且认为人民公社是一条具体有效的途径。他设想,一个公社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公社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逐步缩小以致最后消灭工农差别;公社要促进农村全民所有制的实现,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分子,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以最终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消失。虽然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实践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其信念的梦想和追求。1966年,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五?七指示》中还在描绘一幅消除社会分工,整合社会阶层后的平等社会蓝图: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大学校”。每个学校都要以一业为主,兼营其他,学校内部也没有专业分工,每个人都将成为“拿起锤子就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的“全面发展的亿万共产主义新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平等观  平等观词条  意义  意义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现实  现实词条  理论  理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