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新冠肺炎疫情下亚洲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侵袭世界,亚洲地区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亚洲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并导致一些亚洲经济体长期存在的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货膨胀和高债务、高资产价格、高收入差距等问题进一步加剧。面对疫情,亚洲经济体均采取了大规模的应对措施,但经济复苏仍很脆弱,并在经济增长、就业、收入、物价、公共债务、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表现等方面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但是,疫情期间的亚洲区域合作呈现许多新的亮点。

一、经济增长遭受巨大冲击

在疫情冲击下,亚洲经济体都经历了经济增速的大幅下降,但经济表现明显好于世界其他地区。2021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亚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为-1.4%,较2019年下降5.3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在纳入统计的47个亚洲经济体中,七成以上的经济体经济在2020年出现负增长,其中近四成经济体经济萎缩幅度超过了5%。但是,2020年亚洲经济增速比世界经济高1.9个百分点,比发达经济体高3.3个百分点。

为应对疫情大流行,亚洲经济体都出台了各种救助或刺激性政策,既包括刺激总需求的需求侧举措,也包括实施救助以改善供给的供给侧举措。在东亚地区,中国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求出台抗疫举措,将财政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韩国突破传统的保守型财政政策,转而采取刺激就业和增长的举措;日本将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19年的2.6%大幅扩张至2020年的11.3%。在南亚地区,印度将2020—2021财年财政赤字率提升至7.2%的较高水平。在西亚地区,沙特将2020年财政赤字提升至10%;土耳其2020年财政赤字约占GDP的3.4%,明显高于2019年的2.9%,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政府和国家银行提出了《恢复经济增长综合计划》和“就业路线图”等一系列措施。

二、就业与收入表现分化

在疫情冲击下,亚洲地区的失业率总体有所上升,并明显偏离此前形成的长期趋势。2020年11月,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数据显示,2020年亚太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失业率较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至5.2%。疫情使亚太地区遭受明显的工作时间损失以及因此带来的劳动力收入下降,但相比其他地区,亚太地区遭受的损失较轻。2021年1月,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亚太地区工作时间损失占总时间的比例为7.9%,因工作时间损失导致劳动力收入同比下降6.6%。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及收入的冲击,亚洲经济体均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和劳动者的支持政策。但是,这些支持政策对国内不同群体的就业和收入影响是不均衡的。这主要是因为在疫情中,劳动收入分配的低端出现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流失,而高薪工作岗位却基本保持不变,复苏阶段,在劳动收入分布的上端就业复苏势头较强,而对低薪工作的需求则继续疲软。

三、物价总体降至低位

在疫情冲击之下,多数亚洲经济体通胀缓和,部分国家甚至陷入通货紧缩。总体来看,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地区部分经济体仍保持较高的通胀水平;东亚地区各经济体通胀率总体处于低位,日本甚至出现通货紧缩。少数经济体在货币贬值、食品价格上升的推动下,通货膨胀率出现大幅上升,如黎巴嫩的通货膨胀率在2020年底超过130%。在经济大幅衰退的压力之下,多数亚洲经济体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一些国家的基准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为应对疫情冲击,多数亚洲经济体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有30个亚洲经济体总计实施了80次降息。2021年初,亚洲多数经济体仍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亚洲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各经济体仍有通过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部分存在政策空间的经济体可能会进一步降息。但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压力将抑制部分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并且部分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已经处于低位,降息空间十分有限。进入2021年,由于经济逐步复苏,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上升带动了物价的上涨,一些经济体的通胀压力有所上升。

四、公共债务持续攀升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亚洲经济体产出萎缩,财政收入下降,而应对疫情的紧急救助措施又使公共支出超常规增长,从而导致财政赤字率和公共债务大幅攀升,并给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带来严峻挑战。2021年4月,IMF发布《财政监测报告》显示,在纳入统计的44个亚洲经济体中,2020年亚洲地区有39个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较上年上升。其中,马尔代夫、伊拉克和巴林的升幅较大,分别为较上年增加64.4个、33.4个和30.8个百分点。此外,2020年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21.4个百分点至256.2%,印度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上升15.7个百分点至89.6%。主权信用评级的高低直接影响亚洲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债务可持续性。从主权信用评级来看,疫情对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已有所显现。

进入2021年,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债务水平或将再创新高,进一步侵蚀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而拖累经济复苏步伐。据IMF预测,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在2021年将达到69.4%,印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攀升至83.1%的高位,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债务水平在2021年也将达到峰值,缅甸等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偿债额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将超过20%。为此,亚洲地区各经济体应就新冠疫苗和治疗展开合作,为遭受疫情冲击的部门继续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债务水平高企、融资环境趋紧或面临风险的亚洲地区经济体应建立可信的中期财政框架,在管控财政和融资风险的同时,确保政府部门债务的可持续性。

五、贸易与投资增速大幅下降

在疫情冲击下,亚洲经济体经济增长低迷,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遭受沉重打击,国内外需求萎缩造成进出口贸易陷入衰退。同时,疫情及防控措施对人员、物资、资金等流动造成阻碍,部分行业国际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受到影响。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20年,亚洲地区货物贸易总额为12.8万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0%;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例为36.3%,较上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在疫情冲击下,亚洲服务贸易也出现大幅衰退。WTO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亚洲地区经济体服务贸易进口出现同比萎缩态势;第二季度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比萎缩分别达29%和30%;第三季度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比萎缩均在26%。这表明疫情对服务贸易的冲击要大于货物贸易。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将从2019年的1.5万亿美元下降到8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2%,比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投资低谷还要低30%以上。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19年的4950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4760亿美元,下降4%,是所有统计地区中降幅最小的。

六、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在疫情冲击下,亚洲地区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疫情暴发后,很多经济体股票市场曾经历猛烈下挫,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土耳其等国相继出台禁止卖空或暂时闭市等措施,以遏制股指快速暴跌的势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亚洲经济体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冲力度,对稳定经济运行、降低资本市场波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司尔亚司数据信息有限公司(CEIC)数据库和万得(Wind)数据库统计数据,在纳入统计的34个亚洲经济体中,18个经济体的股票指数出现上涨。

在外汇市场,亚洲地区经济体的货币币值升贬不一,个别经济体的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从本币兑美元汇率(直接标价法)来看,据CEIC数据库统计数据,在纳入统计的48个亚洲经济体中,2020年有15个经济体的货币升值,14个经济体的货币贬值,9个经济体的货币因盯住美元而无变化。

在债券市场,绝大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据Wind数据库和英为财情的月度统计数据,2020年亚洲地区仅有土耳其、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上涨;以色列、泰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卡塔尔、新加坡、越南、中国香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约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经济体均出现下跌。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月度均值来看,收益率超过5%的经济体有7个,低于5%的有12个。

在房地产市场,亚洲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涨多跌少,且个别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在CEIC数据库纳入统计的15个亚洲地区经济体中,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中国、中国台湾、韩国、以色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9个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同比上涨。其中,土耳其的涨幅最大,约为26.5%。

七、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

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推动者,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呈现诸多新的亮点和机遇。

首先,亚洲贸易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据WTO统计,截至2021年2月,亚洲经济体与区域内外经济体签署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有186个,占全球区域贸易协定总数的54.9%。2020年11月,中方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12月,韩国也表示考虑加入CPTPP。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是近年来亚洲贸易合作的另一个里程碑。

其次,亚洲经济体持续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截至2020年,亚洲经济体实施中的双边投资协定以及包含投资条款的协定共有1950项,其中双边投资协定1509项。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亚洲经济体仍达成一些重要的国际投资协定。除了RCEP外,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20年亚洲经济体新签署的与投资有关的协定还包括日本-摩洛哥双边投资协定、印度-巴西双边投资协定、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双边投资协定、日本-英国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CEPA)、新加坡-英国自由贸易协定、越南-英国自由贸易协定、土耳其-英国自由贸易协定等。

最后,亚洲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就显著。面对疫情考验,“一带一路”建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相关项目持续推进,合作成果亮点颇多,贸易和投资逆势增长。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0.7%;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8个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一大批境外项目和园区建设在克服疫情中稳步推进,中老铁路、雅万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八、亚洲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当前,疫情仍是直接影响亚洲经济表现的主要变量。目前来看,一些亚洲经济体正逐步实现新冠病毒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但是,全球疫情的演变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4月以来印度疫情形势持续恶化给印度及亚洲经济带来新的变数。疫情大流行不仅直接冲击经济,还会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催化剂。同时,如果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仍受疫情拖累并继续维持或升级保护主义,亚洲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改善将十分有限。

并且,即使全球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1年亚洲经济复苏仍将面临各种非疫情因素的影响。2020年11月,标准普尔发布的报告指出,2021年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全球银行业可能面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除了微观层面的风险外,亚洲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蕴含的风险也不容低估,不排除个别经济体出现严重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个别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出现因违约引发的连锁式主权债务危机。

此外,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2021年5月12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1年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4.2%,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核心CPI同比增长3%,创1996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为此,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开启加息通道,并最晚于2022年底加息25个基点。一旦美国通胀保持较高水平并收紧货币政策,不仅会引起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很多国家货币贬值,还将使很多国家被迫提前退出当前支撑经济复苏的宽松货币政策。

总体来看,2021年亚洲经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根据IMF预测,2021年亚洲经济增速为7.0%,其中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速将达10.6%,东亚、中亚和西亚地区的经济增速分别为6.7%、5.3%和2.6%。但是,考虑到目前的疫情形势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2021年亚洲经济增长很可能低于IMF的预测水平,经济增速维持在6%左右的可能性较大,并且地区内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还将呈现分化态势。并且,如果部分主要亚洲经济体受到疫情的拖累加大,不排除相关经济体经济再次受到重大冲击的可能性。同时,即便不考虑疫情因素,亚洲地区重塑长期增长动力仍面临严峻考验。

(本文发表于《当代中国与世界》2021年第2期。此为缩减版,注释从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词条  亚洲  亚洲词条  肺炎  肺炎词条  疫情  疫情词条  展望  展望词条  
智库

 疫情加速第四波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面对病毒如此猖獗在全球范围肆虐,人们马上找到的“罪魁祸首”:全球化。全球化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互联互通...(展开)

智库

 产业政策的两大思潮及其架桥

 一、引言  林毅夫努力推行的新结构经济学在过去的一年里引发了激烈的产业政策之争,这个争论实际上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否需要产业政策?政府应否承担积极...(展开)